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钢琴伴奏分析

2018-01-25 20:48
黄河之声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织体钢琴伴奏和弦

吴 瑜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一、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作品简介

乌兰托噶,内蒙古族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感人至深著称。乌兰托噶是一位用灵魂书写歌曲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活,童年时代托噶的生活过于艰苦,正是由于过多的对这些苦难命运的品尝,使得敏感的托噶体察到蒙古音乐的美妙,同时也使他由此远离了华丽造作和装腔作势,从而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心间,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欢愉悲凉。代表作品有交响组曲《呼伦贝尔交响诗》;交响曲《骑士》;电影音乐《季风中的马》;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天边》、《回家吧》等500余首。其中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就是这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本曲的词作者为席慕容,蒙古族,代表作《七里香》、《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等。

二、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艺术特色、音乐结构和伴奏织体

(一)艺术特色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旋律的行进特点多为音和音调的重复使用,运行规律多为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不失重复。这种重复、变化的手法在蒙古族的歌曲当中运用相当普遍,这也是蒙古族音乐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的显著特点。

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条多以级进、大跳为主,旋律行进多为波浪式形状,且节奏平稳、旋律流畅,以抒情类作品为主。这也与蒙古族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语音音调息息相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就是根据蒙古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发展形成的。

(二)音乐结构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旋律并没有运用过多的创作手法,调式调性单一,整首作品没有出现任何变化音级。在蒙古族音乐中6/8拍这种相对特殊的节奏型在传统声乐作品和现代声乐作品中都是较为少见的,但这此乌兰托噶先生就打破了蒙古族音乐中“节奏性弱,曲调性强”的传统观念,采用6/8拍这种相对活泼、诉说性的节奏性。其实从歌词中就不难看出,6/8拍的节奏型对于这首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总不能相忘。”那歌词的第一句举例,反复读上几遍就能明确的感觉到,除了6/8拍这种节奏型以外,其他的节奏型都或多或少无法将歌词表达的那么和谐与自然,6/8拍的节奏型让整首作品充满轻盈、灵性的感觉,且又不缺乏扩展延伸的宽广气息。音乐的甜美、恬静给人一种从头到脚扑面而来的画面感。

曲式结构为A+B+C不带再现的三段曲式,调式调性结构单一,采用蒙古族民歌常用的A羽调式,旋律朗朗上口,轻盈洒脱。

乐段的第一个部分共由13个乐节组成,音乐主题十分鲜明,前三小节强调主音和主功能,由主和弦的三个和弦音6、1、3重新排列构成,4-6小节则是在前三小节的基础上利用音程的变化,级进,和声色彩的变化等方式发展音乐,生华主题,结束音落在主和弦的五音上,留下发展的空间,7-9小节进入到下属功能方向,10-11小节持续这种变化,在第12小节旋律进行到属方向,13小节回归到主音。

第二乐段从第14小节开始,乐段由属和弦强势起步,然后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出现,音乐情绪不稳定,音乐发展的内在冲突不断加强,歌曲的主题在突破与矛盾中被反复巩固、强调,并且在属音上持续12拍,强调属功能的同时强调了大和弦的色彩,将歌曲的张力无限伸展开,把歌曲的情感宣泄推到最为激烈的地步,为进入歌曲副歌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连接一、三乐段的柔和与高亢。

第三乐段由16个乐节构成,这一部分和弦走向基本为:主和弦行进到下属和弦,再由导和弦回归到主和弦的这一顺序。这种一、四、七级的大跳也使得高潮旋律得到充分的拉伸,将情感宣泄达到极致,与第一段含蓄的情感表达形成鲜明的情绪对比,讲歌曲中哀伤、忧愁、喜悦的复杂情感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伴奏织体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钢琴伴奏是由徐威编配的,针对歌曲的特点,编配者采用了几种不同的伴奏织体写作,以分解和弦为主,音群、节奏逐渐密集,让旋律从开始宁静、安逸的氛围中逐步发展起来。乐段最后又运用长节拍的琶音织体形式衬托强调结束感,旋律中各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按照不同的伴奏形式也尽情展现出来,且伴奏音乐旋律简洁,和声效果明显,气氛渲染到位,使整首歌的旋律线条与和声效果一气呵成,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钢琴伴奏在前奏的部分较自由洒脱,左手由简单的琶音与分解和弦组成,右手旋律则以八度、重复形式出现,这样更能营造出宽广自由、延绵不绝的音乐意境,像是在蒙古广阔的大草原上放声歌唱。演奏时注意使用指尖的力量,声音集中,伴奏的速度、力度以及踏板的清晰度也要掌控好,细腻的处理钢琴伴奏才能使歌曲的情绪得到充分的渲染升华。

进入主旋律,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左手部分由前面的四分、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变成八分柱式根音弹奏,音乐情绪逐渐冷静下降,为“我”的娓娓道来营造宁静的气氛。右手声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轻轻补充相对应的和弦音,彰显6/8拍充满灵动性的特点,以诉说的口吻给人一种走走停停、欲说还休的微妙感觉。弹奏方面注意拍子强弱和音乐的自然流畅。

第一句演唱完之后,右手伴奏织体又变为十六分音符,音乐又逐渐向上发展、流动起来,眼前好像真的呈现出了母亲描绘的奔腾的大河浩荡。左手声部用和声衬托的方式演奏和声的长音,又用长拍的和弦琶音感叹的形式怀念遥远的家乡。演奏时注意句与句的连贯与踏板的清晰度。

第二部段开始,主属和弦交替使用,音乐的发展风格骤变,伴奏部分首先由右手演奏紧张的十六分双音下行模进手法和左手相对应的八分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这样的处理既填满了前两句的长音哼唱,强烈衬托旋律部分,又使得音乐发展冲突不断加强,为下一句的进入代入新鲜感。接下来在旋律的不断交替中,伴奏织体主要也是选用密集紧凑的十六分音符上行爬进,到30小节开始整首歌曲的音乐张力被逐渐拉开,音乐发展冲突持续加强,伴奏部分右手进入紧张急凑的琶音上行与左手演奏的八度下行音阶形成鲜明对比,音乐冲突达到顶峰,整首歌曲的张力被彻底拉开,强烈的音乐情感被硬生生的从第一段的风景画中撕扯开,音乐情绪被推到进入副歌前的最高点。此段 将第一段柔美舒缓的音乐情绪与第三段高亢激昂的情感宣泄紧密连接在一起,达到极致的音乐效果。

第三部进入全曲高潮,旋律方面多为传统的蒙古族音乐风格,大跳、八度、音符的重复叠加将之前的含蓄柔情彻底抛开,情感宣泄达到极致。伴奏方面以右手柱式和弦与左手十六分音符完整的急切琶音为主,烘托出旋律中激动、哀愁、多种复杂的情感活动,让聆听着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里留有一首歌……”浑然开阔的旋律框架与歌词勾勒出一幅和谐的草原画卷达到了词与曲的完美统一,同时也需要钢琴伴奏的清晰诠释三者共同构建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美妙关系。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编配者徐威使用的多种钢琴伴奏织体都较为常见,正是这些简单的排列组合使得整首歌曲的旋律与钢琴伴奏达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侧面体现了编配者超高的创作思维逻辑和对整首作品透彻的情感领悟,从而使得歌曲的艺术性得到完美的体现。

三、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者之间的配合

在声乐歌曲演唱的过程中,钢琴伴奏已成为必备要素,一首歌曲的完整演绎需要演唱者与伴奏之间默契配合。需要两者各有特点,又要有内在联系,平衡且统一。因此能否成功的演唱一首歌曲取决于两者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例如在演绎本首作品时,从演唱者的角度:首先要认真朗读歌词的内容,体会歌词字里行间的意义,如“父亲”、“草原”、“相忘”、“母亲”、“爱”、“大河”、“浩荡”、“漂泊”等词语,需要注意语气、咬字等问题。其次是要关注歌曲旋律的走向,众所周知,旋律紧张急凑的上行跑动多为表现宽广、激动的情绪,旋律下行行进与之相反,多为表现安静、消极的寓意。在本首作品中第二段结尾“母亲的河”一句不仅要注意情绪紧张变化,还要表现出由弱到强的力度处理,充分变现内心思念家乡故土的思想情感。而从伴奏的角度,此时也需发挥剧烈的推动、渲染效果,营造紧张、激动的氛围。

一个好的的声乐艺术指导既要拥有扎实的钢琴功底,又要配合尽力演唱者完美演绎作品。另外还要正确理解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音乐情绪,合理使用踏板,尊重原曲速度,突出伴奏特点,与此同时又不可喧宾夺主,要注意音量的调节。有的时候为了保证效果,在演唱者出现节奏不稳、失误、唱错时要能及时进行调整,与演唱者的呼吸、换气对位准确,保存歌曲的完整性,使得整首作品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与伴奏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确定情感基调,两者对于歌曲的想法、建议也应及时交流讨论,统一意见。

总之,注意到这些问题,在演绎声乐作品的同时做到旋律与伴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拧成一股劲,这样就能达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完美效果。

四、结语

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和声语言,希望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钢琴伴奏引起更多人们关注和了解这部作品,从而更深入理解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深意,以使人们在演奏和演唱这部作品时能更准确把握作品精华所在,并获得深刻的感悟。■

猜你喜欢
织体钢琴伴奏和弦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格里格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织体创作分析
钢琴伴奏及其艺术修养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