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托克十四首钢琴小品

2018-01-25 20:48
黄河之声 2018年19期
关键词:罗文匈牙利小品

左 立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一、巴托克生平

贝拉·巴托克1881年3月25日生于匈牙利东部的一个小镇,那时的匈牙利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的国家之一,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语言种类极其丰富。在巴托克的童年时期,匈牙利的文化和工业都有着飞速的发展。巴托克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农业学校的校长,母亲是钢琴教师,也是巴托克的钢琴启蒙老师。同时,小巴托克还跟随作曲家艾凯尔的儿子学习作曲。18岁时,巴托克进入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毕业后留校担任钢琴教授。

1904年,刚毕业的巴托克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音响,李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的作曲技法在巴托克早期的钢琴作品如狂想曲Op.1、为钢琴及管弦乐队而作的谐谑曲Op.2里显而易见。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农民女歌手的演唱把巴托克吸引住了,所演唱的歌曲是一首曲式结构和调性都较为复杂的匈牙利民间艺术歌曲。受到这位农民女歌手的影响,巴托克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喜爱即刻被燃烧起来了。他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喜爱也充分体现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作品第六号的十四首钢琴小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简析十四首钢琴小品

“十四首钢琴小品,作品第6号”创作于1908年,在这部标志着巴托克作曲职业生涯的里程碑的钢琴作品里,巴托克打破传统,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创作手法。在这部作品里,巴托克结合了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的民间音乐,并融入了大量的自由节奏和不同于传统的和声创作手法,使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音乐语言。不仅如此,每一首小品都有其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不得不说,在整部作品一开始,巴托克就跟大家开了个玩笑。第一首小品的右手跟左手不在同一调性上。右手旋律在升C小调上,而左手是f自然小调。看似简单的曲子,演奏者在演奏时确常常困惑于高音谱表上的四个升号和低音谱号的四个降号。

伟大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曾引用了巴托克这十四首小品里第二首的旋律在自己的钢琴作品“瞬间幻影,Op.22”中。第二首小品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尽可能的轻。巴托克在乐谱上标注了一拍84的速度,而根据巴托克本人的录音,速度则要比曲谱上所标注的略快。

第三首小品不难让人联想到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的升G小调前奏曲,Op.32。右手旋律为五个音组成的快速固定音型,演奏这些快速音在保持极弱的音量同时还要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尚属不易。左手重复的旋律素材来源于民间音乐。整首小品的音乐就像印象派的画作,神秘而模糊。

同样,在第四首及第五首小品里,巴托克融入了民间音乐的旋律。第四首小品的旋律来自于古代的匈牙利民歌。巴托克在乐谱中标注了一拍等于69的速度标记,但同时标注了“庄重的”表情术语。结合巴托克自己的演奏录音来看,这首小品的实际演奏速度应该比乐谱中标注的速度要稍慢些。

第五首小品的旋律来自于古老的斯洛伐克民歌,与第四首小品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十分欢快、充满活力。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小七和弦贯穿整首小品,要求演奏者演奏得尽可能轻,这需要演奏者有极好的技术以及对力度的控制能力。

第六首小品是慢板,与快速的、充满活力的第五首小品在性格上也形成极大的对比,旋律是传统的全音阶调式。整首小品虽然看似简单短小,但其实越是看似简单的作品对于演奏者来说越棘手,很容易就把作品演奏得平淡无味。

巴托克在第七首小品中的许多地方详细标注了突然变换速度的明确标记,演奏者必须严格遵照乐谱上的速度标记才能正确的理解作曲家本人的创作意图,更生动的把这首小品的性格表现出来。除了许多突变的速度标记外,小品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二度音程以及不稳定的节奏,使得整首小品听起来非常滑稽且有趣。这些创作元素不禁让人想起美国作曲家阿隆.科普兰的经典钢琴作品《猫和老鼠》,两首作品的创作手法以及形象特征都十分相似。

第八首小品虽然短小,但整首作品充满了音色上的变换及对比,使得作品非常有趣且神秘。小品最后一句的减慢处理,使整个动机听起来带有讽刺且戏剧性,也带给听众无限的想象。

巴托克的第一首弦乐四重奏的主题来自于第九首小品。整首小品充满幽默,在曲子的开头,双手弹奏一样的旋律,听起来像是机器人的圆舞曲。小品种频繁的节奏变换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有趣及充满戏剧性,但同时对于演奏者来说也对作品的处理增加了难度。

第十首小品是整首作品中最长且最难的一首,对演奏着的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小品的开头就充满了不和谐的和弦,很难在非常快速的要求下把每个和弦都弹得精准。

第十一首小品是一首神秘且有趣的小品。曲子开头的速度标记“十分自由的小快板”以及大量的速度变换表明了此曲在节奏上的自由,容易给听众产生一种即兴创作的感觉。曲子第一段的动机就像是孩子们在互相追逐打闹,大量不和谐的和弦要求演奏者演奏的尽可能轻,这无疑也是对演奏者技术上的考验。

第十二首小品无论是在创作手法或是音乐动机上都与勋伯格的早期作品相似。尽管如此,听众及演奏者还是能通过此曲感受到巴托克独特的性格。曲子一开始是即兴的引子,随后是接踵而至的即兴乐句。因为音乐及节奏上的自由,此曲给了演奏者及听众无限的想象,每位演奏者都通过自己对作品不同的理解及想象表现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诠释。

第十三及十四首小品是整部作品里唯一有标题的两首小品。第十三首小品的标题“Elle set morte”意为“她已经死了”。创作这首小品的原因是巴托克收到未婚妻对自己求婚请求拒绝的来信,这对他来说是非常痛苦且残酷的消息,受到严重创伤的巴托克想通过此曲将自己的悲伤及痛苦表现出来。小品中左手连续不断重复的和弦就像是心脏的跳动,为作品增加了紧张及悲痛的情绪。

第十四首小品是整部作品里最后一首小品,标题为“圆舞曲”。但实际上,它与传统优雅的圆舞曲不相径庭,巴托克在作品里标注了“急板”的速度标记,要求演奏者以非常快速的速度来演奏。此曲技巧艰深,并且需要演奏者用极快的速度来演奏,没有精湛的技术是无法演绎好此曲的。

三、不同演奏家的诠释风格比较

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罗文塔尔对这部作品的诠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录音总时长约为19分30秒,十四首小品在他的诠释下非常有趣。从录音中能够感受到罗文塔尔教授非常敏感的音乐感觉及触键,每首小品里都充满了丰富多变的音色。例如第四首小品,通过录音能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匈牙利民歌通过罗文塔尔教授的演绎就好像悲伤的安魂曲。同样,第五首小品罗文塔尔教授把作品里极其难控制的连续不断的非常轻的小七和弦演奏的如此轻松,也表明了他过人的精湛技术。

著名的希腊钢琴家哈吉尼科斯对这十四首小品的诠释与罗文塔尔教授的诠释完全不同。他的录音总长度约为31分钟,几乎是罗文塔尔教授的一倍多。同样,每首小品在他的诠释下都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想象以及独特的个人风格。尤其是第九首小品,他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诠释风格。在这首小品中,哈吉尼科斯用了行板的速度取代了乐曲中所标注的小快板的速度。尽管速度慢了许多,但听起来仍不失乐趣。

虽然两位钢琴大师的诠释风格如此不同,但两个版本的录音都非常吸引人且让人信服。每首小品都体现了演奏家对作品不同的审美及理解。相较而言,也许罗文塔尔教授的诠释更接近于巴托克本人的想法,没有浮夸的表现手法,通过他朴实自然的演绎很容易使听众感受及联想到巴托克本人的物质及精神世界,以及作曲家本人的性格。■

猜你喜欢
罗文匈牙利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罗文涛作品
《临宋人小品》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罗文亮(作家)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对匈牙利第四次修宪的一点思考
关于匈牙利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