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对策*

2018-01-25 23:57骆婷婷王立红
山西青年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儿童

骆婷婷 王立红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①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都涌向城市,在城乡二元体制和经济压力的限制下,许多孩子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与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情感上缺乏相应的支持,主观幸福感水平都普遍较低。因此,探析并改善当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低的状况,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表现

(一)生活满意度水平低

和从小生活在城市,在父母陪伴下成长的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生活满意度都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学业满意度、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课外生活单调、社会支持薄弱等方面。详细来说,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或者亲戚代为抚养,在抚养方式上更多的是注重“吃饱穿暖”,忽略了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性格、才能、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和激励。在学业上,许多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一昧的追求应试教育,在课后,祖辈由于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也无法指导儿童的学习和提供作业辅导。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可供儿童业余时间玩耍的资源有限,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孩子大都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生活较为枯燥、无聊。

(二)心理敏感,积极情感支持薄弱

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及走访发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层面上,大都比较偏向于内向、不善表达、害羞。由于留守儿童平时和父母没有生活在一起,和隔代抚养人在沟通上可能存在代沟,很多孩子在成长中的一些想法、困惑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导和解决,长期的情绪在心里堆积,没有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就容易造成儿童不愿与人沟通和表露自身的想法。在生活中,面对身边同龄人有父母的陪伴,诸多孩子在心里就会做出比较,并产生孤独、失望、甚至是自卑感。

(三)自我效能感差,对未来迷茫

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以及鼓励式的教育方法对于一个孩子自信心的树立,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地区,许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小在一种训斥性、命令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抚养者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没有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式。长期的处在这种环境下,会导致部分孩子在完成任务时自我效能较低,缺乏自信。在碰到困难时,担心、害怕,用消极的语言表述,觉得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对自身的能力保持怀疑,也对未来迷茫,没有规划。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与学校有关层面

从学校层面的角度来看,影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环境、学习成绩、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全的学习和娱乐设施,充满愉悦、求知的学习氛围都能给儿童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学习体验。其次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关乎到能否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和赞许,也能影响儿童自身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是关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低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能给儿童生活和学习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会给儿童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

(二)家庭层面

从家庭层面的角度来看,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父母外出的时间长短和回家频率、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水平。紧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给儿童带来积极的情感支持,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受限于工作的繁忙和距离远,可能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而且,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家庭成员关系,民主的教养方式也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良好的生活满意度和愉悦的心情,反之,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的幸福体验和积累过多的消极情绪。其次,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和回家的频率高低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讲,外出务工时间越短,回家次数越频繁的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接触相对较多,对于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较小。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儿童的幸福感水平,经济状况差的孩子,物质上的匮乏和自卑心理,很大程度上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上来讲,留守儿童自身的性格特征、思考问题方式、归因方式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的留守儿童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会较高。其次是思考问题方式和归因方式也会产生影响。对于同样的父母外出打工这一情况,部分孩子就觉得是自己父母不太关心自己,而有的孩子就能从父母角度考虑分析问题,两种不同的思考问题方式则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三、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介入

(一)政府要逐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

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家庭强化自身的监护意识,同时也需要发挥各级政府、村/居委会的监督意识,做到对管理区域的留守儿童进行排查和监督,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沟通联系的便利服务,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和动向,提供生活上、学习上等各方面的关爱措施和服务活动,以此来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同样,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在学习上多一点支持和耐心,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其次群团组织之间也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利用,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的帮扶支持,从而在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大都是被生活所迫,为了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不得不与孩子分开。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利用农村优越的环境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民留下来,在自己所在家乡工作。一方面不仅维持了家庭的生活开支,另一方面也能给孩子完整的家庭关爱和照顾,从而极大的提升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三)社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整合资源,建立互帮互助的邻里支持体系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不高有部分原因就是课外活动资源受限,觉得生活比较枯燥、无聊。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社区需要建立适合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资源,满足儿童在课余时的多样化需求,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为其提供多方面的生活上、学习上的服务。此外,还应加强社区内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倡导有爱、互助、和谐的社区氛围,动员邻里帮助留守儿童,使其体会到关爱和温暖,感觉到幸福。

(四)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高素质、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不断的发展和逐步成熟,一批批专业的社工已经在各个地方为人们提供服务。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为留守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不仅如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多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贡献力量。

(五)注重农村留守儿童自身赋权

在帮助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提升主观幸福感过程中,各方力量要帮助留守儿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帮助他们抛弃“被留守就是父母不要自己”、“我没有爸爸妈妈关心”、“我觉得别的孩子比我幸福”等一些误解观念。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时,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留守时获得的一些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坚强的性格等特点,使其意识到自身是有能力独立面对困难和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快乐和幸福的。

注 释:

①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Psyehology bulletin,1984,95(3).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儿童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幸福感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