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声优变形记

2018-01-25 20:52应琛
新民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声优动画日本

应琛

正是日本成人动画中这种观众与角色“隔空恋爱”效应的存在,以及角色是虚拟的、不能满足“隔空恋爱”互动需求的缺憾,才把原先只是“影子”的声优们从幕后搬到了台前。这一“搬”,就搬出了一个巨大的产業。

“声优”一词源自日本,即声音的表演者。

在日本的广播剧全盛期,NHK和民办广播组织纷纷组建自己的广播剧团,培养能从事配音的专门技术职务人员;在电视兴起的初期,日本因内容软件的不足,大量进口美国电视剧和动画片,催生了能够胜任日语配音的人员需求;随着动画片、游戏的人气走高,立志当声优的人增多。这三大因素成了助推声优这一行当职业化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声优的影响力可谓越来越大。日本声优,不仅是大众心目中的偶像,更是商业市场的宠儿。很多国内的动漫迷也都对他们如数家珍。伴随着中国市场对日本动漫相关产业影响力的增大,不少日本声优纷纷来中国举办了见面会。

作为走出幕后的公众人物,声优们开始更多地和粉丝互动,增加粉丝数量和曝光率的同时,也推动着二次元产业的变革。

B站让我开始注意到声优

“到现在还记得初中每天放学回家守在电视机前看‘小樱的情景。对于不少80后、90后来说,小樱(原名:《魔卡少女樱》)几乎承包了我们童年时期对‘少女漫‘魔法‘战斗‘恋爱等各大元素的领悟。”25岁的动漫迷王彦(化名)刚刚在B站追完了“百变小樱”20年后的新作《CLEAR CARD篇》第一集。

印象中,大陆首次引进该片是2002年的上海电视台,当时用的名字是《百变小樱魔法卡》,因此大多数人童年时期对这部动画的称呼一直是“百变小樱”。

除了“小樱”之外,《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美少女战士》,这些都是王彦儿时的回忆,“当时看的都是电视里放的国语配音版。”

一直到上初中,随着网络的普及,王彦开始通过网络下载各种原版动画,“从那时起,我就不看国语配音版的日漫了,因为发现情节上有删减,连主角的名字和台词都会改。”

王彦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百变小樱》里,因为李莓玲和男主角李小狼是堂兄妹关系,在中国传统中近亲是不能结婚的,于是就将李小狼改为王小明;还有一些隐藏的BL线也被cut过。

“我看了原配才知道,小狼和小樱表白的时候说的是‘我喜欢你,但国语版改成了‘我一直觉得你很好。”王彦说,“我当年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说觉得你很好就要脸红,这下总算知道原因了。”

真正开始关注这些为动漫配音的声优,王彦坦言是从大学开始,“以前因为一直在追《柯南》,所以只知道柯南的配音是高山南,新一的配音是山口胜平。”但自从上B站之后,王彦经常会在弹幕里看到一些“声优梗”。所谓声优梗,就是当人们看到或听出同一个声优配的不同角色时,会不由自主或者故意地将其联系起来玩梗。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彦做了深入研究,这一下就入了声优的坑。“我现在最喜欢的是神谷浩史,就是《夏目友人帐》里男主角夏目的配音,超喜欢他邻家少年一般干净通透的声线。”说起神谷,王彦便滔滔不绝地给记者介绍起了他配过的作品,“当然,他也能配其他各种类型的人物,比方说有点神经质的,或者腹黑型的,反正只要是神谷主役的片子我都会追一下。”

王彦说,相比起影视剧作品,动画作品更需要声优最大化地发挥创造力,“去掉声音,一个动漫角色的形象就会不立体,声音是让观众立体地感受到一个人物形象、生命张力的重要途径。真的关注了这个行业之后,才知道日本的声优有多厉害,有时完全两个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声音可以是同一个人配的。除了给动漫作品配音之外,日本声优还要从事各种活动,声优产业的发展可以说非常成熟。”

王彦告诉记者,《魔卡少女樱》这次的新作在声优方面基本不变,“其中,小樱的同学佐佐木利佳的声优因为在2011年去世,于是在新动画中将利佳子设定为转去别的学校,并没有换掉声优。这其实也是对声优的肯定,可见主创对原来作品的尊重。”

而过去了将近20年,声优们的音色还能维持在原来的状态,也是非常敬业的一种表现了吧。BGM(背景音乐)同样使用了原来的配乐,熟悉的声音加上熟悉的BGM,回忆再次涌上王彦心头。

从幕后到台前,

声优产业发展

回顾日本配音业的历史,与我国的配音行业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引进外国电影的情况类似,日本配音业大抵产生在同一时期,它的发展和日本上世纪上半叶发达的广播产业是分不开的。

1925年,NHK的前身日本东京放送局开始无线电广播业务,同年募集了12名研究生专门从事声音出演的工作——这是日本最早的声优。二战以后,广播配音行业在上世纪5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一度出现10个招聘岗位有6000个人来应聘的盛况。

日本早期动画的配音演员主要就来自这些广播配音人员,除此以外,还有电影演员和戏剧演员等参与。但是,这一时期的日本动画声优行业还不够职业化,难称“产业”,真正促成日本动画声优产业建立的是电视媒体的普及和电视动画的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民放电视台的高潮期,由于本土节目供不应求,电视台大量引进了外国影片,促成了日本声优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无独有偶,日本电视动画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富士电视台于1963年播放了手冢治虫的第一部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

电视媒体的普及让电视节目配音演员需求量激增,从而带来了专业化和职业细分。当时对配音演员的称呼还不是“声优”,而是声音的“担当师”。这些声音“担当师”不像上世纪50年代那样只是一些从事第二职业的广播配音员,而是经过专门培养的为电视配音服务的一群人,有的甚至就是专门为了动画配音而来。

可以说,1960年代出现的大量动画配音专业人员标志着日本动画声优产业的初步建立。此后,日本动画声优虽然从人数上看初具规模,但一直无法摆脱一个“影子”困境——他们只是影片的幕后存在,就像影子一样,谁也不知道给某个角色配音的人长什么样,没有观众认识他们,甚至根本不关心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直到《宇宙战舰大和号》的上映,它被誉为日本动画声优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原因不在于这部作品在动画配音方面达到了多么难以超越的水准,而在于它作为日本成人动画的开山之作,使声优有了一个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机会。

很多女性观众喜欢上了片中的男主角古代进,很多男性观众迷恋上了片中的女主角森雪,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古代进和森雪,因此观众们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爱慕转移到了他们的声优身上。

这种转移效果无法通过低幼动画来实现,因为小孩子无法从剧情中跳出来,他们最关心的是形象本身的视觉刺激,而不是声音。而成人观众欣赏和喜爱的则是一个包括形象、声音和性格在内的人物整体,这种“立体、有深度的爱”让他们认为形象、声音和性格是具有同等价值、不可彼此替代的要素。

正是日本成人动画中这种观众与角色“隔空恋爱”效应的存在,以及角色是虚拟的、不能满足“隔空恋爱”互动需求的缺憾,才把原先只是“影子”的声优们从幕后搬到了台前。

这一“搬”,就搬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借助《宇宙战舰大和号》的成功,神谷明、古谷彻、古川登志夫等为片中美男子形象配音的声优们组成了一个乐团,这是最早的动画声优进军演艺事业的案例。此外,专业动画杂志在这一时期纷纷创刊,并且均设立了专门透露声优情报的栏目内容。

走到台前的声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希望进入这一行业,又促进了声优教育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数量庞大的声优事务所。任何行业都是金字塔,底座越大,塔就更稳固,顶部才会更亮,“声优总数达到1万,每年入行的新人近千”,由此,日本声优产业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偶像化使产业再上一层楼

随着声优们在人前露脸,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当观众们看到动画中原本英俊的帅哥原来长得一点也不帅,或者干脆是一个女生,片中漂亮的御姐竟是一个老大妈在配音的时候,不免心生失落。本来希望声优能够承载自己對角色“隔空恋爱”的观众,很多时候无法从声优身上找到那种“爱的感觉”。

面对这一局面,日本声优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了一股新潮流:在遴选和录用声优时,就预先考量声优自身的相貌。一批在外貌上颇具明星气质的新一代声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参加更多的演出活动,具有演唱、表演等多栖能力。

日本人气谈话节目《中居之窗》曾经做过一期声优特辑,请来了老牌声优野泽雅子(《七龙珠》悟空、悟饭、悟天三个角色的声优)和神谷明(毛利小五郎的声优)以及年轻声优的代表牧野由依(《翼·年代记》小樱和《高达创站者Try》星野文奈的声优)。牧野就提到了现在在日本当声优的一些基本条件:在试镜甄选会投简历时需要提交全身照和大头照;通过甄选后还会提供音乐、舞蹈课程培训。

两位前辈纷纷表示无法理解,因为在自己的那个时代完全没有这些。其实,牧野所言正反映了日本新生代声优的现状——唱歌、跳舞、开live、拍写真集,甚至还参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这已经成了不少日本新生代声优的工作日常,乍听上去更像是偶像的工作。

是的,进入1990年代,日本的声优界进入了“女性偶像声优”时代,只要有点才能,都会被事务所挖掘出来,走上前台赚足眼球。到了2000年代后半期,随着《轻音少女》的走红,日本迎来了动画片的又一个高潮,这时期被称为“第四次声优高潮期”。

在这期间,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起,她就是水树奈奈。在成为声优之前,水树奈奈原本是一名歌手,已经受过大量专业的声乐训练,所以相比其他声优,她有着唱歌方面的优势。并且她的出道时间(1997年)正好处于第三波声优热潮的节点上,在事务所的包装下,水树奈奈成为了最早一批“声优歌手”之一,占领了市场先机。

水树奈奈取得的成就也十分耀眼:从2009年起,连续6年在《NHK红白歌会》登场,使得不关心动漫和声优的大众也开始注意她的歌曲;2014年4月,她发行的专辑《SUPERNAL LIBERTY》首周就获得日本公信榜冠军;她也是第一位登上东京巨蛋开演唱会的声优,打破了声优的纪录。

可以说,水树奈奈的成功引起竞相模仿,无形中也推动了日本第四次声优热潮,加速了声优偶像化的到来。

声优偶像化也使得该产业更上一层楼:一方面,偶像化大大提高了对声优本身的要求,此时的声优已经是一个和电影演员、歌手一样的演艺明星了,他们必须具备应对各种聚光灯的综合素质,而不能仅限于面对麦克风;另一方面,优秀声优的收入也因此大幅度增加。据2000年中期公布的声优年收入排行榜,许多知名声优年收入竟然都低于普通工薪族的年收入(约300万日元)。可以说,偶像化翻新了声优产业的盈利模式——商业写真、杂志访谈、广告、开演唱会、衍生品等明星经济中常见的盈利方式,也都纷纷开始造访日本的偶像级声优。

不过,以水树奈奈为代表的优等生,也遭到了评论界的批评。批评的焦点在于,这些声优身栖多职,是对声优艺术的一种懈怠,是对专注精神的亵渎,以至于在日本文艺评论界带来了“口水战”。

野泽雅子就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现在的声优与原本演戏剧出身的我不同,都是一开始就以声优为目标,我感觉他们在读剧本的时候不能很深刻地加以理解。”

神谷明也提到日本如今很多声优功力都欠火候:“现在的年轻声优,剧本写‘嗯~就只会照本宣科读‘嗯~;剧本写‘尖叫,只能用最平凡不过的‘啊——来表现,真是笑死人了。看现在的动画,完全分不清哪个角色是哪个。”

来华淘金

不管怎样,当神谷浩史、花泽香菜、钉宫理惠、中村悠一、宫野真守等人气声优一旦出现在演员阵容中,就会为动漫或游戏作品吸引来巨大的关注度。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声优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声优已经可以成为一部新作的宣传点。”王彦说,有好的声优加盟的作品一般其制作水准都不会差,“现在,每当有新番播出的时候,声优也已经成为我挑选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了。”

事实上,考虑到中国存在着大批热衷于日本声优的粉丝,这些年来,在中国也频繁地举行一些邀请日本声优参加的专属活动。此外,在一些中国当地的动画、漫画类活动中,日本声优也经常会以嘉宾身份出场。

据了解,声优活动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北京的主办方邀请山口胜平跟成田剑两人参加活动,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该活动的内容是以两名声优间谈话的形式展开,内容包括了声优之间的互动、接受粉丝们的提问、根据当地粉丝要求现场表演一些知名台词、短片小剧场等等。

“大学期间,我们学校的动漫社每年也会举行一次大型活动,并邀请知名的日本声优到场。”王彦说,她还曾经因为想见梶裕贵,去应聘了活动的志愿者。

2014年,为纪念《黑子的篮球》等日本動画在爱奇艺播出,爱奇艺专门制作了一档由小野友树和小野贤章两人主持的中日文化交流节目《贤章·友树的italk》。这两人因为《黑子的篮球》等作品的关系,在中国拥有很高的人气,并且还在上海举办过粉丝见面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声优出演国漫的动画角色,或是为国内游戏配音。去年,网易游戏《阴阳师》就因为邀请到了众多日本高人气声优的加盟,一上线就引发了轰动。因其纯日语的配音,玩家曾一度以为《阴阳师》代理自日本手游。游戏中为神乐配音的钉宫理惠曾凭借《零之使魔》《灼眼的夏娜》等作品,在中国宅人界广为人知。不少人就是冲着她下载了游戏。

而最近大热的游戏《恋与制作人》在中文版基础上,也邀请来了杉田智和、平川大辅、小野友树和柿原彻为四位男主角配了日语版。

“像《阴阳师》这样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的游戏,启用日本声优配音自然无可厚非。”王彦强调,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日本声优更适合,“我喜欢看原版的日本动漫,是因为那些都是日本文化的产物,看日语更原汁原味。但如果是《西游记》这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国漫,当然是看中文配音的好,日语岂不是很违和?”

王彦还补充道,现在国内的声优界也涌现出了很多厉害的人物,如《恋与制作人》里边江、阿杰都是国内非常优秀的声优。此外,这些年,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个逆向的趋势:一些活跃于国内的中国专业声优开始出演日本的动画。例如,在前几年播出的《东京ESP》当中,中国的人气声优山新就担任了作品的中文指导,而皇贞季更是直接以声优身份参演作品。

“日本声优来华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年代,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正版的日本新番作品,另一方面国内资本也开始打入日本市场。伴随着双方交流的深入,对国内的粉丝来说,可以有更多听到声优动听声线的机会,而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王彦说。

猜你喜欢
声优动画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黄金时代》日本版
日本声优堪比一线爱豆
声优界的春天来了?
我是动画迷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