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性

2018-01-25 20:36朱蕊
戏剧之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仪式戏曲

朱蕊

【摘 要】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而它自身又派生为一种文化。这或许可叫做“戏曲文化”。本文通过鲁迅先生《社戏》中的描写,对中国戏曲的文化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戏曲;民俗性;仪式;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039-01

一、中国戏曲的民俗文化

首先戏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或内容。人们敬鬼祀神要演戏,祈福祝祥要演戏,婚丧嫁娶要演戏,逢年过节更要演戏。总之,演戏是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生活状态,就像今天的看电视一样,看电视已经是他们的一个基本生活状态或生活内容。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社戏》中虽然表示了他对中国戏曲的恶感,但也说到了他在“远哉遥遥”的时候,对看戏留下过的好印象。而那就是一种已成为民俗的戏曲文化,它是人们生活的内容之一。即使是一个小村“演不起”(戏),也要与大村“合做”(演戏),“年年演”,人人看。这一段描写很具体,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戏曲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它已融化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了。

不仅如此,戏还是人们日常交往的一项内容。那些看戏回来的人,个个兴高采烈,聚拢在一起,“高高兴兴地来讲戏”。这里,“讲戏”不仅是传播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传递看戏的快感。面对“高高兴兴”“讲戏”的“少年们”,只有鲁迅“不开口”,但他胸中“去”看戏的欲望却毫无疑问地增强了。

再者,戏曲作为一种文化,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聚合的机会,使大家有了参与的乐趣。鲁迅说那些财主的家眷“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而他们自己也总“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连“卖豆浆的聋子”都认识。这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民俗文化!人们要的是有戏曲演出提供的一种“戏剧场”,一种“人气”,一种心灵的聚合。如此,即使是在离开看戏的“赵庄”回家的路上,他们也一样兴高采烈,还偷了罗汉豆来煮了吃。

二、戏曲文化的仪式色彩

说看戏是一种文化,还因为它是特定时间中特定人群的统一行动,从而使这种行动带有了仪式色彩。你看,当鲁迅的小伙伴提出有办法搞到船,再次去赵庄看戏的时候,家长们没有阻止他们,而是为他们高兴,就像自己也去看戏一般。这一路,好像是一支童子军浩浩荡荡地奔向战场。不要小看这种仪式,这使孩子们看戏的快感远在看到戏之前就已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他们因此体会到群体行为的乐趣,感受到一个共同目标的召唤。他们的激动从决定看戏的那一刻开始。所以,他们兴奋,说笑叫嚷;他们感到空气的“清香”,看惯了的山色也陡增美丽。就连山脉也像巨獸似的“远远地向船尾跑去”,有一种征服者的成就感。能争取到看戏,居然像征服了整个世界一般!这正是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的奇妙之处。

三、中国戏曲在传播中的文化属性

由鲁迅先生的这篇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戏曲在传播中的文化属性。看戏中,双喜就似乎对戏里的一切如数家珍。他不仅一眼就认出台上的演员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而且还知道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戏曲的观众一般都能对戏曲的情节内容、人物趣事、舞台技巧说出个“子丑寅卯”,并以此为生活参照之一。戏中的许多信息,都在不经意间,成了中国人知识构成的重要材料。年长的中国人,当他们把戏曲中的人和事讲给孩子们听的时候,何啻于外国人向孩子们讲述“格林”、“安徒生”和《一千零一夜》?从鲁迅的这篇作品中,不是也可看出鲁迅他们这帮小兄弟所共同接受的戏曲文化的影响吗?他们都喜爱“小丑”,又都害怕“老旦”没完没了的唱。这表明他们喜欢给人以鲜活感的东西,而不喜欢沉闷没有生气的东西,这也就是呼唤一种亲切的人文环境。鲁迅先生之所以说“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正是对戏曲的一种民俗文化实质的揭示,是对那样一种“场效应”的怀念。这样说戏是一种文化可能还嫌抽象,我们还可以来检视一下某些具体文化特征。中国戏曲的某些术语名词被引入人们的日常话语的情况,人们的许多日常行为规范和是非评判标准往往也都来自舞台。由于舞台把铁面无私的包拯塑造成黑脸,人们已“一致”认定包拯是黑皮肤。由于舞台通常君臣见面运用“三呼万岁”、“平身”、“赐座”、“谢座”一类的程式,人们又以为这就是君臣亘古不变的礼仪规范。这些又反过来成为今人理解、表述、再现古代生活的“知识参照”。

更具体的是,戏曲尤其是京剧的音乐已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素材,它的脸谱图案也已成为服装和某些造型设计的参考,它的象征和写意手法也已被很多符号设计者所借鉴。以鞭代马,以桨代船的手法,启发了今人以烟斗表示男性,以高跟鞋表示女性的符号创造。凡此种种,都是戏曲作为一种文化的标志,它的影响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文化意义将越来越彰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终成为一种无形的存在,让我们浸泡其间。

参考文献:

[1]胡应明,柳隐溪.当代中国戏曲的现实情境或曰振兴之可能[J].艺术百家,2011(01).

[2]冯磊,方汝将.“振兴戏曲”误区探析——兼谈戏曲文化性[J].大舞台(双月号),2009(0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仪式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