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49)油画作品中现实主义观念研究

2018-01-25 09:25胡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现实主义

胡洁

摘 要:清末民初,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不断涌入国门,从而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由此引起了文化与艺术的全面革新,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巨变。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自开始传入中国就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前进中,文章以民国时期的油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隐喻的现实主义观念,折射出的对中国现实主义精神的思考。

关键词:民国时期;油画风格;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一词是在19世纪法国出现的,通常又称写实主义,但现实主义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作为创作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反映现实生活,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和美的享受;作为表现手法,它和写实同一概念,只是一种艺术的写实,不排斥凭借想象的夸张,其基本要求是明白易懂”。只要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通过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不论题材、手法、风格,都属于现实主义艺术的范畴,并且将借助艺术的层面反射出更为生动的历史。

民国初期,没有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概念,受到当时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艺术活动及艺术形式都比较单一,但在绘画上却已经开始描绘人们客观现实生活了。民国后期,“一次‘现代绘画展中,艺术家们呼吁,中国现代艺术不但要适合中华民族自己的需要,而且更希望能够与现代世界艺术合流”。民国时期是中国油画很重要的启蒙阶段,以中西碰撞与融合为前提,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油画作品中现实主义观念。

一、民国时期油画创作情境

(一)西学传播

早在明代,油彩作为一种绘画技术就传入中国,当时主要是外国画师在宫廷中为皇族绘制肖像,其艺术成分较弱。随着政府宣布开海贸易,开设海关制度,出现了外销画。19世纪后外销画趋向写实,这种由西方人带来的西洋画属于写实手法的现实主义流派,在那个时期中国部分画家已经开始接受传播过来的现实主义油画了。

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时期是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当时中国封建王朝日趋腐败没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同时提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有识之士增多。19世纪末,西方的新思潮不断向我国传播,在美术界的体现是带来了中西绘画传统的比较和碰撞。“一些仁人志士便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来反对封建旧制度,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意图借助西方的新思潮、新观念反对中国封建的束缚人民进步的旧思想、旧观念。美术方面也同样如此,而且在20世纪初斗争激烈,营垒分明。”1912年中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体制上的变革,孙中山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之上建立中华民国。民国成立后,国门大开,各种艺术上的新思想和新思潮不断涌进来,如康有为、陈独秀等主张变法革新的知识精英从世界视野来看待东方绘画,自觉地提倡“向西方绘画学习”。在这样全球扩散的大背景中,中国人的绘画艺术观通过西学的传播开始转变。

(二)留学生引入

随着西学的传播渗入,在加速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加速了美术的发展和变革。清末开始真正产生了留学生的文化规模,以留日和留欧美为两大重要现象。由于日本明治维新震动和甲午战争耻辱等政治社会因素所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出现了去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特殊现象。一批具有开放意识、对世界艺术充满渴望的新青年,以李叔同、关紫兰、关良等为代表的新青年,首批东渡日本去日本学习西方文化,攻读方向多为油画。当时的日本美术教育受西方影响,重视在写实的基础上融会印象主义的方法。而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留学日本趋于式微。徐悲鸿、林风眠、庞熏琹等有志青年则前往欧洲学习油画。不断渴望新知的青年留学国外,由此形成留学生群体,无论是从日本还是从欧美回来的新青年们与美术新样式接触后都走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道路。通过现代美术教育形态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西画东渐的发展格局。而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发展空间,是他们使中国现实主义油画从侏儒迅速发展成巨人的,也为中国油画的繁荣奠定基础。

二、民国时期代表画家作品及现实主义隐喻

民国时期油画家由于留洋的国家和时间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西画东渐的发展中这种移植主要有:古典主义写实风格、印象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这三种风格同是通过西画东渐作为切入点,彼此并非截然相隔。留学生们技法的多样性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油画的主要特点。

(一)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风格中现实主义的隐喻

20世纪初期,徐悲鸿等人引进西方写实绘画。“将西方写实绘画引入中国,改變传统文人画以及因循守旧的绘画现象是徐悲鸿在中国20世纪艺术革命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大量富于严谨态度的艺术家在他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下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部分。”这里所说的古典主义写实风格中以徐悲鸿最为代表。徐悲鸿经历八年的法国留学生活与西方学院派绘画的系统学习,有着很深厚的写实绘画功底,因此,他的创作以基于写实的技法为主,例如192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箫声》如图1,首先在构图上吸取西方传统绘画中的“三角形”构图,长箫的斜线与人物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同时也和远景中的树干形成倒三角形,相互呼应,使画面自然地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感,布局方式上借鉴宋代画家马远、夏圭传统构图。徐悲鸿在描绘吹箫少女上采用古典写实技法,在西方绘画惯有严谨的特点之上又透露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美。从画面中的构图、绘画主题与创作的精神上看,不难看出有明显的中西融合成分。徐悲鸿认为中国绘画应该具有写实面貌,通过素描与写实的方法来改变中国人审美习惯,直截了当地让更多的人懂得,写实手法要成为艺术表达的必要基础。“他们的代表性风格,正如颜文梁所语,就是‘透过对某一事物的再现实现符合古典主义科学法则的‘真,没有真就没有美,美就要附在真实上面。”这个时期的写实绘画可能称不上现实主义绘画,但从现实主义基于写实主义的范畴上讲徐悲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油画并作出创新。综上所述,徐悲鸿地作品建立在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上致力于改革传统,本身就充满了他的民族情怀。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们通过学习欧洲学院派的绘画技巧,作品中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回国后广受国人欢迎。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这段时间里,立足于写实主义的画家占有很大比例,说到底是因为西方写实绘画中所蕴含的写实精神正是中国新美术运动中“写实精神”所需要的。写实绘画具有陈述社会现实的可能性,在“九一八”事变后,写实风格绘画与救国图存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作品多为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绘画。写实主义画家以其写实风格积极描绘反映当时一系列的社会事件,赢得了社会的共鸣。

(二)以关良为代表的风格中现实主义的隐喻

另一种是印象主义风格,首先这里所说的印象主义指的是在中西糅合的基础上所借鉴的对象。这种风格以关良、李叔同、关紫兰等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画家为代表。当时的日本美术教育受西方影响,重视在写实的基础上融会印象主义的方法,留日的学生尤注重写生,特别是对光线的把握。但日本也并非是油画的发源地,当时的日本画家同样也积极地进行本土与外来艺术的融合,日本这种本土化的探索为我国留日的学生打开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以关良为例,早期留学日本时他的老师是日本写实主义的奠基人中村不折。关良从小喜爱戏曲与绘画,在上海生活时,经常出入上海的各大戏曲会馆与舞台,创作了大量的速写作品。戏曲是我国傳统文化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从审美上透露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奥秘。关良将戏曲题材与油画创作相结合,为了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研究戏曲中绘画元素与艺术特点,寻找油画与戏曲中西上的切入点,关良还有进入戏班拜师学习戏曲表演的唱腔与动作,体会其审美特征。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戏曲演员的武打动作、面部表情、舞台化妆等进行系统整理与写生,还对戏曲剧本及舞台美术作进一步了解。关良一边受到自身喜爱的本土传统文化影响,一边受到当时画坛中西方融合潮流的影响。这时需要建立在对传统绘画有一定基础并对中国传统绘画系统全面了解之上,又需要掌握扎实的西画功底,将其融合后,在油画创作中突出戏曲艺术的民族特色。

如图2,关良早期作品以油画为主,他的作品,看似有一种拙气,却是很成熟的绘画艺术表现。画面中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又保留中国画中大写意的审美精神与油画的技法材料特性,显示了东方艺术传统与西方的艺术并非不可调和,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绘画面貌。而在后期的作品中,主要为水墨人物画,原因在于中日战乱使物资紧缺,薪金微薄,要买到颜料画布也是难事,物质基础匮乏导致绘画形式与种类从简。这种通过关注社会而存在的各个小形象,与人文精神有关,何尝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体现呢?并且这也将油画表达民族性语言的作用充分发挥。

(三)以庞熏琹为代表的风格中现实主义的隐喻

同样是20世纪初从欧洲留学回来的,还有一种是现代主义风格,其代表画家有林风眠、刘海粟、庞熏琹等人。他们发现西方立体主义、野兽派等现代绘画流派对主观感受的重视、对色彩与造型的夸张表现、对描绘对象真实性的无视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观念与意境追求极其相似。他们反对诸如康有为、徐悲鸿的改良论,反对临摹与写实,认为绘画应该表现主观情感、个性和人格。他们在绘画造型上多以夸张的主观表现,在色彩与笔触上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审美。以庞熏琹的人物画为例,他没有像写实改良派那样激进,而是以理性与包容的态度对待传统艺术。同时期中西融合的案例太多,庞熏琹提出无论是西画还是中国画都需要先通过模仿再创新,在创造不失去个性即可。

庞熏琹在艺术上没有具体派别之分,留学期间虽受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又主张艺术的个性,不被西方所左右。回国后,太多的艺术家经过对西方绘画的汲取想要有个性的发展,只是他们汲取的方向不同。庞熏琹在艺术上追求纯粹与浪漫,但他的创作却绝不回避现实,从他的作品中能深深感受到大众的疾苦,其作品如图3《地之子》就是以民国二十三年江南大旱为背景,表现了人民痛苦的生活。作品中将一户农民家庭作为描绘主体,瘦弱的男孩横靠在父亲怀中,男人目光忧郁,母亲则在偷偷抹掉眼泪。画面中人物动作僵硬,色彩与造型简单,既没有写实主义的真实,也没有现代绘画中高度的抽象,但却是真正运用现实主义精神,用简洁却有力的线条表达人民渴望而又无奈的社会状况与人物情感。相较于同时期的写实主义作品,这幅《地之子》无疑更加直面现实。庞熏琹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中汲取的更多是文化与精神上的,带有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三、结语

上述艺术家在不同的程度上将中西绘画技法或审美交融在油画创作上,最终体现出油画的民族个性特征。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传达创作者独立的精神,将劳动人民悲愤之气和内在激情生动呈现于画面上都离不开运用中国人传统视觉审美观念与西画的写实精神的结合。民国后期,战乱不断,有太多的苦难题材可以画,经过留洋的青年们对西方油画有了系统认识,对油画技法掌握的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这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绘画在艺术史上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民国虽只有短短三十八年,在中国油画发展中却是一个重要启蒙阶段。艺术家们以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底蕴为土壤,以学习西方现实主义为饲料,为中国油画传播与发展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中国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少现实主义精神,艺术创作不仅要注重形式与技法元素,更要注重民族内在精神气质与中国艺术家情感价值的体现。民国时期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为中国后期乃至今天的现实主义绘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邵大箴.美术,穿越中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吕澎.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