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字特殊读音举隅

2018-01-25 08:30叶雁鹏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朱雀多音字声母

叶雁鹏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诗歌文化,近年来也兴起了一股传统诗词“吟诵热”。而我们的汉字音、义、形配合系统相当复杂,一字多音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在古诗词教学中,除旧读音外,我们遇到读音困惑最多的当属多音字。面对这类容易误读的多音字,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而简便地辨析呢?笔者在长期的古诗文阅读与教学中,总结出三条经验,希望与广大同人分享。

一是以现代权威辞书为参考。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均由专家审定读音、释义、书证,是我们确定一字音义最可靠的参考。有时各辞书间会有所出入,这时要相互参看。

二是以因义定音为原则。周祖谟先生曾指出:“古人一词每有数音,或声韵有别,或音调有殊,莫不与意义相关。”汉字的读音与意义密切关联,“四声别义”古已有之。笔者认为,古诗词的多音字读音辨析,首先要细审这个字在具体诗句语境中的意义,以此确定这个多音字的读音,这就是“因义定音”的原则。我们应该把读音放在第一位,把音、义、形结合起来看,违背汉字的意义而谈汉字的读音,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是以现代普通话读音为框架。《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是我們确定多音字读音的重要参照。为了复古抑或为了显得有古典范,有人提倡古诗文中的一些字应按“古音”或“旧读”,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斜”与“家”押韵,为了“叶(xie)韵”,所以“斜”当读为xia;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中,“思”古代平声为动词义,去声为名词义,所以“飘然思不群”中的“思”当读si。但在现代普通话中“斜”并没有xia这个读音,“思”只读第一声si了。这些意见都引申太过了,不宜提倡。如果将这些读法引向中小学课堂,则会带来更大的混乱,老师如果解释不清,学生不知所从。孟蓬生先生也指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和教科书原则上不应该标注真正的‘古音和所谓的‘古音。”(对于如何处理“旧读”与“古音”的问题,可参看其文《我们如何读古诗文》)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处理古诗文中多音字的问题要在现代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框架内进行,在特殊情况下可标注“旧读”,但不提倡“旧读”。

笔者在平时的古诗文阅读中注意到,一些常用字的特殊读音常为人所忽略,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以下试举三例,作为“因义定音”原则的具体实践。

一、花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于“朱雀桥边野草花”这一句中的“花”字读阴平调hua,似乎没什么争议。但我们仔细审读这首诗会发现,前两句应当是对仗句,“朱雀桥边”对“乌衣巷口”,“野草”对“夕阳”,那么“花”应与“斜”相对。“斜”在句中是动词的意思,即夕阳向西倾斜,那么与之相对的“花”也应当是动词,才能满足对仗要求。而读阴平调的“花”一般是名词,读阳平调的“华”有动词的意义。

《汉语大词典》中,“华”字有三种读音:1.阳平hua,如繁华、年华、光华等意义;2.hua,一般用于山名和姓,属于人为规定的读音;3.hua,同“花”。“华”“花”本是同一个字,最初只有“华”字,本义就是花。(《说文·艹部》:“华,荣也。”)《诗经》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华”就是“花”。后来“华”字又引申出“文采、美丽”等意思,大概魏晋时(按《康熙字典》的说法),人们另造一个“花”字来专门承担“花朵”这个意义。“花”字取代“华”字承担花朵这个意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期间,两字混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古诗文中“桂花”常写作“桂华”。汉字这类现象不少,我们称之为“古今字”(中学课本中常把古今字与通假字混为一谈,统统说成通假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就记述了“华”与“花”读音的问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从《广韵》来看,繁华之义的“华”读匣母音,花草之义的“华”“花”读晓母音,前者声母为次清,后者声母为全浊,唐宋时“华”与“花”读音的主要差别仍在于声母清浊之分。

我们得注意,古诗文中的一些“华”字应当读阴平hua,如汉乐府诗《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玉台新咏·为颜彦先赠妇往返其四》:“时暮勿复言,华落理必贱”。另外,有些“华”字应读阳平hua,如《淮南子·时则》:“桃李始华”,意思是桃李开始开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后来有“春华秋实”这个成语。再如“华而不实”是说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再回到“朱雀桥边野草花”,其中“花”字当读阳平调hua,是长得茂盛或开花的意思。唐代不但将花草之义写作“华”的例子很多,将繁华之“华”写作“花”的也不少。《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中的“天宫寿福有期,莫将富贵奢花”,“奢花”即“奢华”。《敦煌变文集新书·太子成道经》中的“其王崩后,太子二人,大者不恋云花,山间修道”,“云花”即“荣华”。《敦煌变文集新书·王昭君变文》中的“龙沙西裔隔恩波,太保奉诏出京花”,“京花”即“京华”。这些变文均抄写于唐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书写及用字习惯。因而刘禹锡将动词义的“华”写作“花”也极有可能,依据因义定音的原则,应当读“花”为“华(hua)”。“朱雀桥边野草花”中的“花”字可这样注释:“花”在这里同“华”,读hua,动词,长得茂盛或开花的意思。

二、折

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枯折”,大部分人读kuzhe,《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枯折”这一词条,注音为kuzhe,解为“枯萎断折”的意思。我们知道,“折”普通话有三种读音:1.zhe,翻,翻转之义,如折腾。2.zhe,折断之义,如骨折、折首;引申为损失、折损,如夭折、折兵等,还有其他一些意义。3.she,断而犹连,如折了腿;生意亏损,如折本、折阅(商品减价销售)等。从《广韵》来看,“拗折”这个意义,《广韵》注音“旨热切”,声母为章母,是现代普通话zhe的来源;“断而犹连也”这个意义,《广韵》注音“常列切”,声母为常母,是现代普通话she的来源。可见隋唐时,断折义之“折”与“断而犹连”义之“折”声母有清浊之分,而我们今天说“腿折了”不会读zhe而读she,并不是腿断了的意思,骨肉仍相连,只是扭伤。“骨折”也不会读she,因为“骨折”的确是骨头断了。可见读zhe与读she的确有意义上的微妙差别。那么我们再回到“菱荷枯折随风涛”,荷茎受秋风摧残渐渐枯萎,随水波倾倒,但不会折断,除非人为。因此根据诗义,“菱荷枯折随波涛”中的“枯折”当读kushe,可以这样注释:枯折(she),枯萎倾倒。如果理解为“枯萎断折”,诗中意境就“折半”了。此外宋·张栻《过湘潭刘信叔旧居有感》中的“池莲半枯折,风叶正飕飗”,宋·秦观《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中的“菱荷枯折尽,积水寒更清”,“折”也应该读she。

三、泥

白居易《湖中自照》:

重重照影看容鬓,不见朱颜见白丝。

失却少年无处觅,泥池湖水欲何为。(“池”一作“他”)

“泥池湖水欲何为”中的“泥”如果稍不留意就会读成ni,其实应读ni泥”读ni有阻塞、阻滞之意,如《论语·子张》中“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又引申有拘泥、拘执之义,如“泥酒”一词同嗜酒的意思,如唐·韩偓《有忆》中的“愁肠泥酒人千里,泪眼倚楼天四垂”。又引申出软求、缠着的意思,如杜甫《冬至》中的“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老残游记》中的“翠环仍泥着不肯去”。再回到白居易诗《湖中自照》,诗人一遍又一遍照影看自己的容鬓,看到自己容颜老去头已生白发,青春少年时光已逝无处可寻,沉溺于池塘湖水照自己的影子做什么呢?“泥池湖水欲何为”中的“泥”,可以这样注释:泥(ni),拘执、沉溺。

古诗词教学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要多查字典词典和有关资料(必要时学习一些音韵学知识),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凑音。

猜你喜欢
朱雀多音字声母
乌衣巷
声母顺口溜
连拼音学画画
声母歌
撕掉“神兽”标签的朱雀
根据中韩声母差异针对韩国学生的声母教学对策
趣味多音字(二十二)
你会读多音字吗?
趣味多音字(十七)
多音字也能出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