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核心素养建构言语实践价值体系

2018-01-25 09:06向文莉何明锋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言语经验文本

向文莉 何明锋

语文核心素养是相对于言语技能而言的,主要指学生源于经验的情感和思想素养,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个性品质。语言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读、写、说等言语实践,本质上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多年来,语文言语训练脱离生命体验,反而成为隋感和思想的囚牢,高考作文中,许多议论文既没有思想,又没有基本的逻辑推导,情感和思想缺失严重,其原因大致为以下两方面。

1.学生不是言语实践的主人

阅读教学中有两种误区:一是以讲代读的灌输式,二是牵线木偶的启发式。第一种是把文本内蕴的知识抽出讲授给学生,脫离了学生的经验,纵使教师讲得再精彩,也无法唤醒学生相关体验,使之生发纯正趣味。常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感动得不能自已,可学生眼神发散迷茫,这就是学生没能参与言语实践的结果。第二种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师生对话不断,教师不断追问,学生频频举手,有时也确有思维交锋,但如果冷静观察,就会发现频繁的问题让学生沦为教师的附庸,只有肤浅简单的思维,仍与经验和想象无缘,最终与灌输式教育“殊途同归”。教师应是方法的指导者,一堂课一两个问题足矣,学生独立研读文本应占大部分时间。

作文教学更是在技法训练的黑暗中摸索,在模仿的死胡同里挣扎。既没有系统开发的教材,又没有自觉启蒙学生的教师,学生缺少真正的言语实践。

2.评价疏离人文性,核心素养失去根基

功利的教育有两个特征,考什么即教什么,怎么考即怎么教。高考考纲以语言为视角,强化工具功能,把语言技能分解成复杂体系。尽管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中也包含鉴赏和评价,可考题往往根本没有情感和思想个性驰骋的天地。大量试题单纯考查语言技能,几乎与情感、思想素养无关,如文言文翻译及基础知识考查等。即使是语言运用题,也多沦为技巧训练,与素养无缘。

李镇西老师说,阅读就是读自我。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远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能比的,其内蕴情感和思想冲突,是个性的张扬。阅读是对生命经验的呼唤,是高度独立、个性化的人生实践,怎么能以教师的解读剥夺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成长不仅在于知识积累,更在于经验累积和再造,让自发的情绪经验升华为自觉的情感和思想。言语实践是经验觉醒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启蒙价值,就必须抵达学生的经验远方,否则就会沦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学习的最高追求是积累经验、探索天赋,言语实践是寻觅自我、发现天赋及重塑自我的历程。

譬如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经验高度个性化,收获的体验自然不同。同样是亲情,不同孩子经验相去甚远,阅读感染的差异极大,觉醒隋况天差地别。对于同一篇课文,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阅读体验,有的学生可能痛彻心扉,有的却徘徊在情感大门之外。

阅读感染有两种情况,一是想象飞翔,二是经验触痛。想象是在寂静的舞台上演出的轰轰烈烈的戏剧,是在孤独中只身远行,忌讳同伴,也忌讳干扰。想象不仅联结文本与经验世界,更创造新经验。读者体验到的美既非文本,也非经验,而是二者有机融合而诞生的再创作。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写阅读评论?就是因为评论既是逻辑的结果又是想象的成果。同时,想象伴随经验,失去经验的动力,想象的翅膀就无法飞翔。只有经验觉醒,才能给想象指明方向。

此外,经验的觉醒与作品思想息息相关,阅读表现爱的作品可以缩短觉醒历程,阅读表现恨的作品,不仅不能唤醒爱,反而可能误入歧途。当下教材的问题,就是表现爱的作品不集中,而是碎片式分散呈现,且不说篇目不足,作品感染力也有限。把长篇文学经典引进课堂的需求,从未像现在这样急迫。

如果阅读是经验的唤醒和发现,那么阅读评论就是对新经验的表达。感染不是阅读的终点,只是起点,评论才是阅读的终点,同时又是开辟新生活的起点。读出自我,就有表达自我的动机。一旦要表达,阅读体验就升华为理性认识,由接受升华为干预性阅读,阅读就成了独立思想生长的肥沃土壤。

文学是用形象表达文化的艺术,阅读实践的目标是文化。阅读的主要内容是诠释文化的两大基本命题:自我是谁,人生该怎么度过。教师把作品里的知识抽出,也是文化表达,却极难对学生产生影响。自我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提炼出的思想,才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情感的理性升华。近年来提倡的批判思维和思辨阅读,为我们打开学生思想的大门提供了极好的借鉴。既然情感体验高度个性化,阅读评论就高度个性化。评论有两大方向,与作者求同或求异。求同绝不是附和,而是带着个性色彩的经验,是创新成果;求异是对作者的理性批判,是对作者视野的开拓,标志创新潜能。

如果阅读是读自我,作文就是写自我。如果阅读评论既源自文本,又源自经验,那么作文就是对经验的重构。如果阅读是对经验世界的偶然发现,那么作文就是系统开发经验世界,重建观念体系。与评论一样,作文呼唤的是热情,绝不是经验的简单回忆和复制,而是创新经验,提炼出爱与思想的主题。

自我经验是一切知识学习和兴趣的源头,是否启蒙经验,是优劣教育的根本区别。我们尝试把学生的经验系统化,以对自我的寻觅、发现及塑造为线索,编写作文教材。以主题的方式开发,按启蒙生命(即写什么)、指导写法(即怎么写)的思路,引导学生作文。有了爱,才有生活的热情,进而能够观察和思索客观世界,用作文表达热情和思想。与此相对,远离人生经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都与学生核心素养无缘,与思维品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无缘。

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不是把文本里鲜活的经验提炼成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用教材教,在教材与学生经验之间搭起桥梁,引导学生发现并重塑自我。学生经验深藏于心灵,看不见,又高度个性化,因此教师必须是研究者。尽管如此,教师仍必须是学生经验教材的研究者和编写者,否则言语实践就是在黑暗中摸索。教师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其次是自我生命的研究者,最后是经验教材的编写者。

自觉的经验是生命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教师的人生经验是教育最宝贵的资源。教师不仅是文化共性的代表,更是文化个性的旗帜,学生观察和探索自我生命的亲切榜样。教师既深刻了解孩子的文化共性,因为自我正是从共性里解放出来的代表;更深刻地认识孩子重塑生命的文化个性,因为自我充满生动丰富的经验。学生未来不论发展得怎样,教师提供的文化智慧都将伴随其终身。

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绝不是简单运用工具的实践,而是蕴含着科学的方法和深刻的规律。学生语文素养贫乏,原因很多,读得少,写得少,说得少,以及读写方法不科学,都是重要原因。教师不应把文本分解成问题碎片,用不断的追问控制学生的思维,而应成为阅读方法的真正指导者,让学生受益终身。读什么、怎么讀是方法指导的核心。教材之外,学生该读的书很多,经典也极多,选对读物很重要。怎么读更是复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要求,只有安静的环境才能培养宁静的心灵,只有宁静的心灵才能抵达阅读的远方。其次是注意力的培养,阅读是修养心性、培养注意力的重大实践,注意力深度是检测热情的标尺,读出自我,自我与文本融为一体,才是有深度的阅读。再次是阅读心理研究,阅读是极复杂的体验和思维,既是对文本的感知,又是对自我的寻觅,二者有机统一便可创造新形象。理解文字与理解科学定理全然不同,是文本与自我经验、想象与情感体验、审美与寻觅自我、接受与干预文本的完美融合,任何把情感与思维割裂的启发或解读,都是对阅读规律的背离。在现实课堂上,感染是不易发生的,没有从容宁静的心境,没有高度独立自由的探索,文字便极难化为逼真的生活图景,也就无法唤醒经验,发生审美愉悦。从经验觉醒到情感信仰的建构,是漫长的阅读历程,只有经历许多感动,并不断行动,才能最终塑造个性和道德品质。

作文是系统启蒙经验的人生实践,能让学生唤醒写作冲动、体验爱和创新思想。正是由于阅读没有建构出丰富的经验体系,作文才变成无源之水,虚假文风才泛滥成灾。文学垃圾是精神荒漠的生动写照,唤醒经验并不断更新经验,用爱和思想不断充实生命,作文才有了源头活水。从这个角度讲,阅读评论不只是深刻的阅读,更是天然的作文。作文方法是最易被曲解的,教师常常把高考应试技巧当作所谓的“方法”。作文方法本质是对作文规律的发现,比如审题、构思、写提纲的规律,严谨表达的思维规律,文采、细节的规律等,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规律。

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急切地需要正确的方法,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那样影响深远。课内学法,课外养习惯;教材是例子,经典阅读才是习惯。教材是缩编的作品,无论怎样完美,深度都有限。要彻底深刻地启蒙学生,经典无疑是最好的教材。要让阅读深入经验并重构经验,非得一部一部地读,而非一篇一篇地读。当然,经典也有高下之别,并非全有益。有的经典内涵极丰富,艺术成就极高,每读一遍都有新收获,在不同人生阶段读,感悟差异很大。比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这样的经典堪比精神导师,可伴学生一生。

教师要以作文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作文还不够,还要让学生从作文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做事和做人,学会与世界和自己相处。有一个概念叫“言语现实”,就是通过言语表现出的真实思想,其实就是“说”。没有教师,人们似乎也天天在说,也没有交际障碍,但真要说出自我、说出魅力,用“说”塑造良好自我,并非易事。两种说话场合最重要:一是面对众人讲话,二是面对陌生人讲话。课堂就是培养孩子面对众人讲话,用热情和思想影响听众。思想者可以用言语影响他人,善于并热爱表达的人会自觉地用热情和思想影响群体,塑造杰出自我。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试验场,既培养用“说”影响他人的习惯,更塑造勇敢、镇定、刚强等优异品质,能使说与做高度统一。突破胆小、懦弱、顺从、自私等精神桎梏,开辟崭新生活,还有比“说”更好的途径吗?

猜你喜欢
言语经验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乐淘淘“先进”经验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乐淘淘“先进”经验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