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诗歌阅读中的逻辑性

2018-01-26 02:21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虞美人梅花答题

江苏 王 勇

逻辑性是指发展过程符合逻辑体系、具有逻辑特点、恪守逻辑规则。诗歌阅读中的逻辑性则普遍体现在文本选用、学生阅读、命题和答题等过程中。关注逻辑性,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诗歌的速度和准确度,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下面我们就以两篇诗歌阅读为例,谈谈这种逻辑性。

先来看这两篇诗歌阅读:

(2016年山东临沂市高三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请简析下片“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作者在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2.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片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片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词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201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笔者认为,诗歌阅读中至少存在这样一些逻辑:

一、文本逻辑

文本逻辑,即文本本身按顺序展开的自然逻辑。通俗地说,就是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古人作诗,讲究字斟句酌,反复锤炼,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好地表现自己此刻的心境或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因而整个文本的逻辑过程,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作者的思维变化过程和情感变化过程。许多考题的设计也会关注诗歌本身的文本逻辑,如《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以下简称《虞美人》)的第1题和《秋兴》的两道题都是如此。

《虞美人》的文本逻辑为:根据诗歌题目,判断出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梅花。词的上片描写了梅花盛开的过程。“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的意思是尽管远在天涯,也收到了春天来的信息,那就是“梅破”;“夜阑风细得香迟”则写出夜里闻到了淡淡的花香;“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写天亮后梅花开遍向南枝。下片“玉台”句用典,起过片作用。“平生”句是直抒胸臆,是作者宜州见梅而生出的感慨。

《秋兴》的文本逻辑为:根据诗歌题目,判断出这是一首即兴抒怀诗,触发的原因是“秋”——秋时、秋景、秋事、秋情。首联写满头白发,稀疏枯败,“我”回到故乡已经多年。年老了,岁月不饶人。颔联写饮酒之后,登临高阁,向远处眺望,发现南宋的朝廷愈发的狭窄;随着时光的流淌,人到中年,身体多病,写出了种种无奈与困惑。颈联写看到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徒增烦恼。尾联写老了,不能上战场了,明天早晨在烟雨中的桐江岸,“占丹枫”“系钓舟”,归隐田园吧。

一般来说,诗歌有一些基本的文本逻辑,如:词的上片一般为记事、写景,下片一般为抒情、议论。格律诗从内容上来说,一般按照记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顺序;从章法上来说,一般分为起、承、转、合。诗歌如果以记事为主,会有时间(如从月升到月落)、地点(如从屋内到屋外)、事件变化(如从离别时到离别后)的顺序;如果以写景状物为主,会有从外到内、从实到虚(从景或物的颜色、气味、形态等外在特点到其象征意义或精神品质)的顺序,等等。

二、个体初步感知逻辑

个体初步感知逻辑指的是读者面对文本时自然的阅读顺序。一般应该是从头至尾读下来(少数时候也会先看结尾)。阅读过程中不排除在某些地方停留时间长点,某些地方短点,或者偶尔的跳跃或返回重读。

一般来说,除了必要的停顿、跳跃或返回重读之外,个体初步感知逻辑基本上体现的就是文本逻辑。换句话说,如果初步感知逻辑能够与文本逻辑基本吻合,那么初步感知的过程就是成功的。就诗歌来说,初步感知过程就是运用个人的知识积累理解诗歌抒情主人公(吟咏对象)、主要内容、基本结构、所属类别等的过程。

在初步感知阶段,读者不需要完全掌握文本的意思、一步到位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或思想,而是要沿着诗歌的脉络,形成对诗歌的初步印象,有自己的审美评判。坚持这样的初步感知,会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诗歌鉴赏习惯。

举例来说,读《虞美人》,初步感知这首词先写所见梅景,颔联展开联想,尾联感慨“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读《秋兴》,初步感知这首诗由秋引兴,行文自然由秋及己,由景入情,尾联以景结情,所以诗人的主要情感应从颔联、颈联中去找。

三、个体深入解读逻辑

个体深入解读逻辑主要发生在对文本有第一印象后,有意识地深入理解、品味文本时对文本再读的顺序。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会比较多的专注于文本的某一部分,以此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点或着手点。

根据命题逻辑,我们再深入阅读文本。完成《虞美人》第1题,重点关注词的上片,深入理解上片内容。抓住命题中的“写梅花”和“层次”两个关键词,在上片中找出重点体现梅花的词语,并研究其间的层次。完成第2题,重点关注“玉台”句,如果能理解句子的过片作用,那么此刻要思考的就是该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梅花之美,是如何来体现作者的喜欢之情的。深入研读表现梅花的描写角度、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从如何体现作者情感推敲抒情方法。做第3题时,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作者这类人的“少年心”是什么?咏物诗词一般是托物言志,作者会借梅花表达“老尽少年心”吗?这首词中描写的梅花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人物的思想情感会有哪些相似之处?作为咏物诗词,不涉及描写梅花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会不会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关?在完成《秋兴》的第1题时,我们会关注到“醉凭高阁”“病入中年”“空许国”“只生愁”,带着这样的理解去完成第2题,就会发现“钓舟”二字所表现的隐逸思想并非诗人真正的追求,只是无奈的选择、悲愤的发泄。

个体深入解读逻辑是阅读鉴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虽然说学生的个体解读能力有差异,很难做到完全掌握,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日常训练的指导,让学生学习掌握由点及面、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解读技巧,从而让个体的深入解读逻辑能够适应阅读鉴赏的需要。

四、命题逻辑

命题者根据考纲和文本特点,选择考查重点和命题方式。一般来说,由一个文本所命的若干道题目之间体现这样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由概括到分析,由文本细读到拓展探究。题目之间(上一题和下一题)常常还有一定的关联。

在这方面,全国新课标卷最为清晰,先以“下列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的选择题,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再从某个角度、某种手法或某句入手,考查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深入分析。从题型上来看,先是选择题后是问答题,由易到难;从考查要求来看,先是整体赏析,后是局部理解,逐层深入。

两道或三道问答题形式的诗歌阅读,需要我们先认真研究命题逻辑。《虞美人》的3道小题,第1小题属于对诗歌上片主要内容的理解,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奠定基础。第2小题考手法,考虑到句子的过片作用,应该想到从内容上来说是为表现梅花之美;从情感来说,表现作者对梅花的喜爱。第3小题为情感分析,从命题者采用的问法来看,其实是想说作者并非真正的“老尽少年心”,那么作者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真正的情感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的。《秋兴》的两道题目,第1题是考概括信息,能力层级较低;第2题考赏析表达效果,能力层级较高(值得的一提的是,江苏近三年都是延续的这一命题逻辑)。

学生审题和答题的过程,可以视为命题的逆过程。因此在命题时,老师也要考虑学生会怎样组织答案,避免误导学生,同时还要考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一份试卷要尽可能地落实考点,考虑到试卷的难度梯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重视命题逻辑,更多的是去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的组织答案。不必在容易的题目上花太多功夫,不必在难题上过于纠结。

五、答题逻辑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思路过程,就是答题逻辑。对某一题目的答题逻辑,既能体现学生对命题意图的理解,又能体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学生对问题的答案组织情况直接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思维逻辑的合理性、严密性程度。

答题逻辑,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容易忽略的一点。

在《虞美人》第1题中,我们需要抓住的核心词有“写梅花”和“有层次”,我们的答案也应抓住这两个词。为了便于解释层次,答案组织可以先将上片的内容大概说一下(对一句或几句意思的理解)。然后指出如何写梅花,筛选出“梅破”“得香”“开遍”三个关键词。最后应说明层次体现在哪里:即梅花由少到多,由初破到开始绽放到完全盛开。

第2题中,仅仅指出手法是什么是不够的,一定要说明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按照这样的逻辑组织答案,我们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回答问题。先说用典,用梅花印在寿阳公主额上这一典故,是借梅花留下深深的印记,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再来说修辞,直接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的姿容是笼统的,缺少逻辑意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清楚是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学生很容易看到“妒”,因为忌妒是人才会有的反应。仔细推敲一下,“花应妒”的“花”如果指梅花,怎么能表现梅花的美呢?所以“花应妒”的“花”应该泛指其他花。“花应妒”其实只是作者的想象。这是从侧面表现梅花。真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地方应该是“弄”字。

第3题答题逻辑主要在于准确回答问题。答题步骤应该有三步:第一步回答作者并非真正“老尽少年心”;第二步回答“老尽少年心”是什么意思,作者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即“老尽少年心”实际上是作者表达长期被贬的抑郁和对朝廷重用的期盼。第三步结合诗歌回答,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抑郁或期盼。

《秋兴》第1题,要求概括“愁”的原因,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些思考,如何将其组织为合乎要求的答案,需要注意答题逻辑。在筛选信息时,我们考虑到作者“愁”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继续思考就有:这种报国无门很可能会成为终生遗憾(主观原因),又因国事艰难(客观原因)而更让人痛苦。答案的要点要兼顾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第2题,这类赏析题通常有三个答题的维度:结构上,内容上,表达上。答案的组织自然要兼顾到这三个方面。结构上,作为“尾联”,通常的作用就是照应、总括;内容上,与第1题答案有关;表达上,诗歌中写景特别是尾联的写景,一般都是运用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

答题逻辑直接体现出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水平,所以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多指出学生答题逻辑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全面、有序、完整的组织答案。

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关注这些逻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在诗歌阅读中取得高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说话、阅读、写作更具有逻辑性。

猜你喜欢
虞美人梅花答题
虞美人的烦恼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他把悲伤流成一江春水——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梅花
《蒋捷·虞美人 听雨》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