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早期石窟的主要构造形式与造像特征

2018-01-26 09:23
中国建材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穹窿建筑风格石窟

须弥山早期石窟构造形式于造像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大规模凿窟造像活动的特色。作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其历史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这些大小不同的石窟,依托山势造型,迂回曲折,形态独具特色,气势磅礴。在研究我国石窟文化的过程中,须弥山的石窟造型与造像特征,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参考依据。

1 早期石窟的构造形式

我国早期石窟具有多种构造形式,按其构造形式和使用功能,可分为多种类型。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各石窟的建造方式也有了明显区别,结构趋于完整,用途也更为广泛。早期石窟按照其构造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中心柱窟

这种石窟多半都有前室,但有些为了符合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取消了前室的构造,由于古代建筑材料有限,因此,现存的中心柱窟多为木质建筑。中心柱窟内部有一个较大的中心柱,这个柱子直达窟顶,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柱子底部设有牢固的基座,并且柱窟多为多层结构,基本层数为三层[1]。为体现柱身的美观性,中心柱多为上小下大结构,柱身四面分为开龛和不开龛。为了保持窟内有足够的光照,在库门上方设有明窗。而到了北魏时期,渐渐取消了基座,并且前壁不再设有明窗。

在北魏、西魏时期的石窟建筑中,多半还保留了中心柱窟的建筑形式。作为中心柱窟比较典型的建筑,须弥山位置的中心石窟多采用典型的塔柱式建筑,而这种建筑风格在北魏后期也比较流行,但是,这种建筑与云岗石窟的中心塔柱建筑风格有明显区别。多数中心柱设有阁楼式屋檐形中心塔柱,这种塔柱会从隔梁分成阶段向中心塔柱发展,并由复杂化逐步发展为简单化。窟内所使用的覆斗顶结构也是在北魏末期、西魏初期才出现的,由此可见,须弥山石窟的建筑风格结合了东部塔柱建筑与覆斗式建筑的风格,在保留原有石窟建筑风格以后,形成了独有的户型特点。须弥山石窟构造形式也从初期的单一类型转变为多种类型,并且特征更为显著。

1.2 三壁三龛石窟

这种石窟采取了在左右二壁各开一龛的形式。石窟多采用方形建筑平面,并且采取了穹窿顶、覆斗顶等建筑形式,最终形成了三壁三龛造像。这种建筑风格也源于云岗石窟,在我国内地较为常见。自从三壁三龛石窟建筑形式出现以后,被多数地区采用,流行一时。这种建筑风格更成为北魏、西魏石窟建筑的主要风格。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石窟建筑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延安宜君县牛家庄、庆阳北石窟寺、河南安阳等地都采用了这种石窟的建筑结构。在遵循原有建筑特点的基础上,须弥山的主要建筑形式与三壁三龛式石窟建筑方法结合以后,最终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更为完整[2]。

须弥山石窟建筑出现了穹窿顶式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在我国内地石窟的建筑中比较常见。由于须弥山石窟的建筑结合了多地石窟的建筑特点,因此现阶段发现的须弥山石窟建筑,多半含有其他地点的石窟建筑形式,比如龙门宾阳中洞、河南新安西沃第一窟等等。为进一步体现独有的石窟建筑风格,须弥山洞窟中穹窿顶会在顶边留出一圆周窄平台,并在穹窿顶的中间位置凿一半圆形,而这种风格正是结合了覆斗和穹窿建筑特点后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

在北魏末期西魏初期,须弥山便出现了穹窿顶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与当时佛教的传播有一定的关联。穹窿式和覆斗式相结合的石窟建筑特点,也成为须弥山独有的建筑文化,在经过了不断变换以后,这种建筑风格逐渐由繁到简,由简到繁,最终形成了须弥山独有的石窟建筑形式,进一步体现了须弥山石窟的构造特征。

2 须弥山早期造像特征

由于受外界自然因素侵蚀较为严重,因此,须弥山早期的外部建筑保存完整的较少,迄今为止,只能通过现存造像,去了解须弥山早期的造像特征。这些造像都有基本的建筑结构,比如:

佛:头部保存不够完整,身穿通肩袈裟,底部建筑为方座,身体较为清瘦,鼓胸(14窟)。并且面部也呈现消瘦的状态。还有些佛并无底座,佛像本身的双肩也较窄,清俊秀美的同时展现了一种独有的傲骨风格(24、32、33窟)。

菩萨:面部清瘦,披巾交叉于腹前,拱手在莲座台上。作为云冈石窟比较常见的造像,多数佛像的衣着特点与印度服饰较为相似,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佛教是从西方流入中土的事实。在北魏孝文帝时期,由于服饰发生了改动,因此在对造像进行建造的过程中,多半呈现的是后期的建筑特点和衣着风格,身体修长、清俊秀美、两肩下削,展现了一种特殊的风格。

布局:分析这个时期的造像布局可以发现,有些是单独坐佛、有些是交脚弥勒、还有一些是释迦多宝并坐像(14窟),有些菩萨则乘坐独有的坐骑,或是大象,或是马匹,而这些题材多源于人们对菩萨形象的想象(24窟)。须弥山的石窟建筑也呈现了多种造像题材,而这种题材与云冈第二期洞窟造像题材较为相似[3]。结合云冈、龙门等石窟的造像特点可以发现,多数造像采取了一佛二菩萨的建筑形式,并且在三壁三龛式洞窟建筑中有所体现。须弥山的石窟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禅法的特点和风格,在尊重佛法以及建筑体裁风格的同时,体现了对佛与菩萨的尊重。

在雕刻手法上,须弥山造像的雕刻多采用原始的密集平行阴刻线,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展现衣服的纹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刻手法。通过不断简化的刀法,将造像独有的曲线美展现得更为明显,刻线虽然浅,但也充分的展示了衣着的朴素,诠释了独有的造像风格。

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雕刻装饰较少,但通过观察现有的中心柱雕刻可以看出,多数时候采取了浮雕的雕刻形式。为了让石窟更具观赏性,雕刻手法与雕刻技艺也更加成熟,在四壁横枋上雕宝珠以及一些宝珠装饰,然后将这些雕刻绘上红、绿二色,更好的体现了须弥山这一时期的造型特点。工匠们纯熟的技巧以及特有的造像构思,充分的展现了当时浓郁的佛教色彩,保留了我国佛教石窟的发展过程以及演变特点[4]。

3 结 语

须弥山石窟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具文物研究价值。其开凿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开凿时间无从考证,但是其距离现代时间大约有1400多年。石窟的洞穴大大小小大约有130多处。研究须弥山石窟早期结构造型以及造型特点,对研究我国石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参考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从对须弥山石窟的研究中能够发现,现阶段保存较好的石窟主要体现装饰雕刻、浮雕、仿木角柱以及斜梁等造型结构方面。工匠们纯熟的技术,将中国古代佛家文化与热情饱满的展现了出来,反映了的当时石窟特征以及风貌,在佛教石窟艺术的历史画卷上,须弥山石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国佛教石窟发展与演变的研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1]陈悦新.中心文化对须弥山北朝洞窟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韩有成,李玉芳.试论须弥山石窟开凿与形成的原因[J].固原师专学报.2014(04)

[3]韩有成.须弥山中心柱洞窟及其造像[J].固原师专学报.2013(02)

[4]韩有成.试论须弥山石窟艺术史上的六个高潮[J].四川文物.2012(05)

猜你喜欢
穹窿建筑风格石窟
“嫦娥五号”采样点周缘穹窿形貌特征及成因研究
郭峰:以画守持 自见清净
刺五加苷E对穹窿-海马伞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
夜宿石窟
米索前列醇后穹窿给药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临床分析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夜宿石窟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