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境 建立对话 解读文本
——以《富贵不能淫》一课为例

2018-01-26 13:59许雯静
初中生世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张仪孟子语境

■许雯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与语用学中的“语用”有共通之处。语用学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语用教学,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语用”,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不同语境来解读文本极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实现“语用”是关键,而实现的途径就是建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黄伟教授认为:“对话是有效教学的入口与途径之一。”下面,笔者试以《富贵不能淫》一课为例,阐释如何通过关注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虚拟语境,建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实现文本的有效解读。

一、关注上下文语境,点拨提示

上下文语境,即语言环境、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关注上下文语境,需要建立在初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富贵不能淫》是一篇文言文,课前,教师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解决语义方面的内容,为解读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那么,怎样通过关注上下文语境来解读文本呢?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不断进行点拨提示,不停追问。

1.任务朗读,提示发问。朗读,是推敲文本的基本方法。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使朗读更有目的性。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富贵不能淫》之前提问:“这篇课文是用什么形式写的?又是围绕什么话题写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一起朗读文章。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提示,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握住全篇的形式是“对话”,探讨的话题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朗读,是学生建立上下文语境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教会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朗读,并且在问题中给予一定的提示,通过这种有效的对话方式,能够快速帮助学生建立起上下文语境,把握文本的内容。

2.抓关键词,点拨追问。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学生不仅能抓住关键词词义,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还能在教师的提示下,将体验置于上下文语境中,用朗读来表现文本言语,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感受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时的语气时,特别点拨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关键字——“岂”的意思。在教师的两次追问下,学生不仅注意到了“岂”这个字,并且通过对“岂”的理解,感受到了景春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中与孟子对话时,所表现出的对公孙衍和张仪的羡慕和崇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力求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不断地点拨追问,引领学生在反复咀嚼文中关键词词义的基础上解读文本,把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走进文本的言语世界,与文本进行对话、碰撞、交融的过程。

二、关注情景语境,联想比照

情景语境,即当下的言语交际现场。可以说,情景语境就是由一系列语言活动自身所创造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语言活动就是对话。理解《富贵不能淫》一文的关键,就是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深入解读。那么,如何将情景语境与解读文本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进行比照联想,借师生间的对话促进学生同文本对话。例如,景春开篇就对孟子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这句话在文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但引出了后文的两个理由,更引出了景春和孟子之间的精彩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

1.读重点语句,联想对话。当学生刚开始读“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时,并没有读出人物的情感,对人物也理解不透。教师进一步同学生对话,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想一想景春说这句话时的表情,这就是联想。根据“岂”字的词义,教师再次提醒学生联想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关注到了人物的表情和语气,学生就能进入特定的情景语境。

2.设置场景,比照对话。在联想人物的表情和语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比照的方法与学生对话。例如,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本来,学生对权力的感受是不深的,因为这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当教师一问到“谁可以做到一怒而班级惧”的时候,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了设置的场景中,他们自然就想到,班长和班主任可以做到。教师设置同学生生活经验接近的场景,进行比照对话,让学生易于理解公孙衍和张仪在景春眼中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可见,以语言为核心的联想比照是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通过联想比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的情景语境,理解文本语句的语境意义。

三、关注虚拟语境,想象还原

虚拟语境,是按照言语训练的相关要求而创设的假想语境,它来源于情景语境,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借助虚拟语境解读文本,对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的内在逻辑、作者的写作意图、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有着积极作用。

《富贵不能淫》一文虽然只有两节文字,但文中人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隐藏着内在的对话关系。特别是孟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说话时采取的是由浅入深、由外入内、步步逼近的方式。孟子说的每一句话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种逻辑联系离不开景春与他的对话。正是通过与景春的层层对话,孟子最终剖析出他所认为的大丈夫的真正标准。教师抓住这一点,不断引导学生扣住话题、发挥想象,便可以一步步还原对话现场,借助这种虚拟语境,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度解读文本。具体说来,可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1.抓内在逻辑,还原对话。

师:假如我是景春,我告诉你“公孙衍、张仪太牛了”,你会怎么说?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

师:你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会说——

生:理由。

师:我们看孟子是不是这样说的。

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在上面这一段师生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对话逻辑,一步步推导孟子和景春之间可能的对话,并且模拟二人对话。这样,学生便逐渐理解了孟子一番言论背后的逻辑顺序。

2.补充资料,还原对话。在还原孟子关于“妾妇”的对话时,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这里要提到女子,于是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公孙衍、张仪的权力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是通过无原则的顺从得来的,如同妾妇用的手段一样。”

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往往就是解读文本的契机。当学生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时,教师适时补充一段资料,学生便可能豁然开朗,很容易和教师一起还原对话现场,从而通过虚拟语境顺利解读文本。

猜你喜欢
张仪孟子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磨刀不误砍柴工
张仪连横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