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叠词习语言,读诗成画悟真情
——《游子吟》教学及思考

2018-01-26 15:43○朱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密密缝游子吟孟郊

○朱 佳

《游子吟》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是一首乐府诗,表达的是深挚的母爱。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重点关注学生的朗读,大致了解诗意,然后把全诗背下来即可。笔者认为,此诗特点鲜明,寓意深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可重点体会“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意境,抓住叠词,感悟古诗的对仗美,学会积累并迁移运用。

【教学片段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妈妈有关”的诗(板书:游子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孟郊,他离开家乡,漂泊在外,所以称呼自己为“游子”。“子”表示一类人,如古代的老师叫“夫子”,我们称自己为“学子”。

“吟”在许多古诗的题目中都有,它代表了一类诗。

连起来读课题。

生:游子吟(齐读)。

学古诗,首先要知题意。此诗中对于“游子”的理解不难,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游子”到“夫子”“学子”,感知“子”在古时候代表着一类人,和现代对“子”的理解有所不同。对于“吟”的理解,则用一句话带过,“吟”表示的是一种文体,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即可。理解题意,迈出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片段2】

师:(课件出示插图)你看,就是这一件衣服。母亲是怎样缝衣服的?

生:母亲眼皮都垂下了。

生:母亲跪着在缝衣服,缝得很仔细。

师:用诗中的词就叫——密密缝。你缝过衣服吗?我们也来缝一缝。

(师拿起粉笔)我用粉笔当针,你看,我这样缝(在黑板上示范),现在你就是诗中的母亲,你的铅笔就是针,你也来缝一缝。

(生画,师巡视,找到画得比较密的和不密的,拿到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师:你为什么这样画呢?

生:诗里说“密密缝”,就是缝得很密。

师:母亲啊,你为什么要“密密缝”呢?

生:我怕衣服破了,就没有衣服穿了。

师:像“密密”这样,由两个一样的字组成的词语,在古诗中还有很多。

当诗人看到荷叶特别茂盛,特别绿的时候,会吟诵起——(课件出示荷叶图,配乐,出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当白居易在草原上送别他的朋友,看到一大片草原,小草茂盛生长时,会感慨——(课件出示草原图,配乐,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课件出示插图)现在,孟郊要离开家乡了,妈妈给他缝了一件针脚那么细密的衣服,这正是——

生:临行密密缝(齐读)。

师:第二天,他就穿着妈妈缝的这件衣服出发了。孟郊是湖州德清人,他要到千里之外的长安去参加考试。长安,就是那时候的京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这一路可远了,要乘船,坐马车,走路,就算很顺利,也要大半年。这一路可辛苦了,到了长安城,还要准备很久。所以妈妈只缝了这一件衣服吗?

生:妈妈可能把一年四季的衣服都准备好了。

师:是啊,妈妈给他缝了很多很多衣服。一边缝,一边会担心什么呢?意恐,就是担心的意思。

生:担心他很久都不回来。

师:很久不回来就叫做——?

生:迟迟归(齐读)。

师:原来,这密密的针脚里藏着妈妈那么多的牵挂和担心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慈母手中长长线,游子身上件件衣啊!

这一年冬天,风雪很大,天气很冷(课件出示风雪音效,配上图片),你听到了怎样的风声,谁能用上像“密密”这样两个一样的字来说吗?

生:呼呼的风。

生:冷冷的风。

师:好在有妈妈针脚细密的衣服,裹紧了衣服,孟郊想起了那一晚妈妈给自己缝衣服的情景,背。

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长安城下了一夜的雪(课件出示图片),这是怎样的雪啊?你也能用上和“密密”一样的词吗?

生:厚厚的雪。

师:长安城里的雪真厚啊,天冷极了,好在妈妈把衣服缝得很厚实,妈妈的爱也让孟郊暖暖的,背。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你们知道吗?那一年,孟郊没有考上。以后的几年也没有。他自己都心灰意冷,想要放弃时,是母亲一直在安慰他,鼓励他。所以,他穿上了这件母亲缝的衣服再次出发了。这一路,他望着这一件怎样的衣服,就会想起临行前母亲怎样的目光,又重拾信心了呢?用上和“密密”一样的词说一说。

生:这一路上,他望着这一件厚厚的衣服,就会想起临行前母亲暖暖的目光,他又重拾信心了。

师:是啊,这都是因为母亲缝衣服的这一幕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再背。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这真是慈母手中根根线,游子身上暖暖衣。

叠词的运用让古诗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音韵美,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抓住叠词这一语言特点展开教学,运用诵读、品味、联想、仿说等教学手段,感悟叠词的独特魅力,既符合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也落实语文教学从“语义”走向“语用”。

细细品味这一板块的学习,紧紧围绕“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展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先通过画一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密密”这个叠词的作用。再在叠词上寻根溯源,带领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语言魅力。引入的《江南》《草》中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景物姿态之柔美、生命之顽强、颜色之青翠,从而进一步感悟叠词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最后通过拓展游子赶考之路的艰辛,学会叠词的积累和运用。层层设计,环环相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进而促进语感的培养,习得语言。

【教学片段3】

师:就在这一年,孟郊如愿以偿,高中进士。之后他就把母亲接到身边,给了母亲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隆重的欢迎仪式——写下了这首诗,背。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孟郊的心声啊。你看,这就是春晖(微课出示,理解“春晖”)。

……

师:这一件衣服给了孟郊多么大的力量,这一件衣服让孟郊永生难忘,于是孟郊写下了这一首千古绝唱——《游子吟》(配乐起,背)。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我们和孟郊一样,也是一棵小小的草。多年来,妈妈的爱就像阳光,哺育我们成长。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妈妈的爱。当以后,我们感受到妈妈的爱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吟诵起这首——《游子吟》。

生:配儿童歌曲,试着演唱《游子吟》。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纵观本单元课文,是以父母的爱为中心展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体会父母的辛劳付出,感受人间真情,并能付诸于行动,为父母做点什么。编者将这首诗编入园地的读读背背中,要求能理解意思并能背诵下来,其目的是当学者触及父母的爱时,不仅能把丰富的情感留在心中,更能借此诗歌来抒发情感。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在之前感悟孟郊母亲的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表达对母亲的爱,特别采用微课的方式理解“春晖”,使情感得以体验和升华。此外,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也与编者初衷相吻合。

猜你喜欢
密密缝游子吟孟郊
游子吟
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点评《叫我怎么不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