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26 07:51
山西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马克思祖国

白 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祖国观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并对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祖国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支柱,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一种政治原则、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也很重要,祖国观的核心爱国主义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将浅析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及其当代价值。以期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相关理论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在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基础,在此指导下正确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看法和根本观点,具体内容是对祖国的民族、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人口、领土、政府、主权、制度等的系统看法和根本观点。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祖国各方面密切相关的联结。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作为一种科学思想体系,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核心思想是爱国主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领土疆域意识和主权意识。

(一)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是理论来源

国家学说是马克思的学说之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论的基础也源于此。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时候才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无数的阶级斗争中,在无产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前,它只是作为极少数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工具而存在的,这种剥削工具性的国家存在在各种形式的国家中,不论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获得最终解放,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政权,国家才成为无产阶级实行民主专政的特殊机器,这时的国家才能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革命和建设成果。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以国家理论为基础,国家的概念、祖国的概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内涵,祖国观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祖国各方面紧密相关切的科学体系。

(二)“工人没有祖国”

“工人没有祖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重要论点。“工人没有祖国”也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又一次印证,在他们认为,全世界的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民族,这时的无产阶级才能称得上有祖国。它的潜在含义是各国工人应该摒弃民族主义或者种族主义,将人类的解放宏图放眼于国际舞台,全世界人民的阶级敌人、解放前提是国际的,其国际团结更重于民族团结。所以,在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里,工人的确是没有祖国的,当无产阶级经过革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时,无产阶级就有了自己的祖国。

(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避免谈论“热爱祖国”这个观点,但是他们身体力行的行动和一些话语已经表明了态度。在当时,他们热情地支持了波兰争取独立抗击沙俄的斗争和爱尔兰人民的斗争,恩格斯认为波兰人“只有真正成为国家的民族时,才更能成为国际的民族。”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国家有强烈的感情,还表现为对世界上其他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被殖民地国家的深深同情,他们还为当时的清朝和印度人民被侵略的苦难遭受呐喊发声。因为当时的中国清廷和印度都处于被欧洲资产阶级殖民和侵略的伤害与苦难中。马克思恩格斯就这种行为在自己的文章中进行谴责。就马克思恩格斯个人而言,尽管他们的奋斗目标是超越国界的人类解放事业,但对自己的故乡仍然怀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种朴素的感情就可以简单理解为爱国主义。对于中国来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也就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四)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它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就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呐喊”,也是对中华民族富强崛起的希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与中国梦不可分割的联系就是他们的核心落脚点,即爱国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当代价值

当前世界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国家间在合作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和摩擦不断,某些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支持藏独、疆独、台独,近些年的南海争端也是各方势力的干扰的结果。当今世界网络发达,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信息化自媒体的发展,也让拥有了高度的自由选择性,各国文化的快餐式侵入,在西方国家有意或者无意的鼓吹影响下,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动摇,对本国文明文化的热情和自信心消退。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当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是:

首先,学习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相关,这有利于坚定祖国统一的立场,引导我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坚决反对分裂活动。近年来,一些国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煽动、支持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民族地区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的违法犯罪活动。他们鼓吹藏独、疆独,制造了一系列骚乱和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是统一才是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只有祖国统一,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其次,学习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也有利于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是在新时代指引我们促进全民族和谐统一、共同繁荣发展的底气。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所能表现的内容复杂又简单,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以教育的形式融入日常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在人们的思想中灌输科学且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让大家对祖国、国家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使理论的知识在传播学习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践行。对于当代青年的我们而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教育的本质就是指导我们能够在遇到与祖国的利害荣辱相关问题时,科学地理解有效地解决矛盾;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也是教导我们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共荣,坚决不分裂中华民族整体和谐;从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指引当代大学生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OL].新华网,2010-2-2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8-449.

[3]安苗,火胜.“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J].教学与研究,1964(4):63.

[4]戴钢书,姚婷婷.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5]徐平,包智明.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通俗读本[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马克思祖国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我和我的祖国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