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落 精规划看各地“厕所革命”的顶层设计

2018-01-26 02:15邹笛
中华建设 2018年1期
关键词:厕所革命公共厕所公厕

本刊记者 邹笛

厕所虽小,但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厕所问题不仅关系旅游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2015年至今,习近平主席两次提到厕所建设问题,三年两次,可见中央政府对厕所问题的重视。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三年计划以来,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对景区厕所,城乡厕所的改建新建,且结果喜人。这三年来,是全国各地各省市自治区对厕所革命的不断推进,才形成了如今我国厕所革命被世界所称道的局面。小厕所,大民生,对厕所这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角落进行精细规划,反映的正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文明的再建设。

南京市

多年来,南京市一直在开展自己的“厕所革命”。公共厕所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需要从方便所有市民的角度出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南京从标准制定上、规划编制上和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尝试。

首先,出台《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明确规定“每千人应按1.5~2.5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厕所”,“居住用地每平方公里3~5座,应位于临街或人流密集处,若设于社区中心,应结合主体建筑设置,并应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管理室。设置间距在商业性街道为小于400米,在生活性街道为400~600米。”

其次,注重公厕的规划引导,科学选址,按照标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公厕建设点落实到控规中。同时南京市规划局结合规划条件改革,将公共厕所的功能引导和建设要求,特别是“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公共厕所建有儿童坑位,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等纳入规划条件,作为规划审查依据,为公厕革命提供了规划保障。

在重点景区公共厕所建设方面,注重规划把关,从选址到设计,在空间环境、使用功能、构造尺度和风格等方面强调方案合理、设计超前和未来可持续利用。在造型上,强调以景观建筑小品的形式打造旅游公厕,求新、求美,在设计中恰如其分地展现公园环境形象,使之既处于园林风景之中,又不置于景物之外,从而做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实现适用与美观的和谐、统一。在功能上,强调“公厕+”的理念,公厕是景区人流集散场所,理应兼容其他公共服务功能,将公厕与管理用房、休憩等其他公共设施相结合,统一设计建设。

深圳市

深圳市城管局公布《深圳市高品质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关注女性如厕难题、关注残疾人、婴幼儿或老年人的第三卫生间的设置,成为深圳高品质公厕建设的指南。

《标准》中强调要增加女性厕位,改善女性如厕难题。在新建和改建公厕时,人流量密集的商业区(购物中心、商场等)、公园、旅游景点等区域及场所,女蹲、坐位总数与男蹲、坐、立位总数(含小便站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部分场所宜按5∶2的比例设置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同时增设第三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是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

在厕所环境方面,《标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一是通风除臭。自然通风宜通过窗户、门、百叶窗或其他户外开口的方式实现,应确保厕所换气次数在5次/小时以上。机械通风应确保厕所换气次数在15次/小时以上(40立方米/小时)。二是干湿分区。有水型洗手盆和龙头,应安装牢固,提倡干湿分开,布置于厕所外空间,且洗手盆位置与如厕区域保持足够距离,确保干湿分离,防止滑倒,男女分设的厕所洗手盆。

另一方面,高品质标准中,人性化考虑深入方方面面。设置无障碍通道、坐便器、扶手等设施,方便残疾人如厕。卫生间内还设有洗手盆、镜子、挂钩、手纸盒/烘手器、垃圾箱、皂液器、小型置物平台等。为确保用厕隐私调整小便器隔板高度、增加搁物板长度。

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厕所应按10个厕位配备一名保洁员,不足10个厕位的公共厕所应至少配备一名保洁员。

在保洁标准方面,以跟踪保洁为主,做到勤冲、勤刷、勤擦、勤换,应做到人走厕位清、洗手台无积水、镜面无水迹、洗手盘无积垢、地面清洁。同时要求管理服务要做到“五有一免”,即有岗位责任制,有卫生服务标准,有定时清扫保洁制度,有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制,有卫生监督检查制,免费开放,并免费提供纸巾和洗手液。

长沙市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以“规划先行”的理念,用规范和导则的形式对公厕配置进行引导。在专项规划方面,编制了《长沙市环卫设施规划(2003~2020)》;在公厕配置方面,完成了《长沙市小城镇公共设施配置规划导则研究》课题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出台了《长沙市小城镇公共设施配置规划导则》;在建筑审批方面,要求每个项目配置至少一个可以对外使用的公共卫生间等。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于2007年编制了《长沙市环卫设施规划(2003~2020)》,并与市城管局于2012年11月联合启动了《长沙市环卫设施规(2003~2020)(2013年修改)》的编制工作。其中对公共厕所的相关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目标。公厕建设按照布局合理、美化环境、方便使用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的要求进行,并于2017年完成旱厕改水厕工程,使水厕率达100%,逐步提高公厕等级,力争至2020年一类公厕达到90%以上。同时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城区按用地类别的不同,对公共厕所的建设设立相关的标准。

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所需公共厕所976座,缺口为448座。长沙市都市区共需1995座(中心分区公厕需求量按现状数量控制)。规划中还详细对公共厕所的建设布局进行了说明,公共厕所应尽量设置在道路旁、交通枢纽处、游客集中处以及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处,不应设置在斜坡和不容易进入的地方。公共厕所建设应做到独立式公厕与附建式公厕相结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布局。附属式公厕附建于生活垃圾直运站或其它建筑中,应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长沙市区新建公厕不低于一类公厕设计标准,周边地区新建公厕不低于二类公厕设计标准。同时要完善公厕服务体系,达到导向醒目、标志规范要求。按标准设置昼夜易见的公厕统一的引导标志;并符合清洁卫生、服务文明的要求。对公厕管理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进一步加强对公厕文明服务的检查考核,不断提高公厕的服务管理水平。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规定,公厕建筑面积应在30~120m2,用地面积在60~170m2之间。《长沙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2005)中对公厕的要求是:建筑面积60~80m2/处,其中7~10m2可作为环卫工具房,用地面积60~80m2,每0.7~1.5万人设一处,城市公共厕所数量每平方公里不应少于2座,居住小区级别必须设置。综合参考其他省市小城镇规范要求,本次导则规定:公共厕所建筑面积30~60m2/处,用地面积60~100m2,每0.5万人设一处,每平方公里不应少于2座。

廊坊市

2015年,廊坊市响应国家旅游局及河北省旅游委的统一号召,积极实施“厕所革命”。三年中,新建、改造360余座旅游厕所,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廊坊市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起旅游厕所社会化、智能化的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廊坊市旅游委坚持厕所革命“社会化”理念。有效利用旅游发展资金先后与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合作,选取20处重要入廊及域内交通节点的加油站,新建、改造20座加油站内厕所。统一装修、统一挂牌、统一配备、统一管理,彻底改善了加油站公厕脏、乱、差的普遍现象。同时,还在加油站内设立廊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廊坊旅游形象宣传栏,聘用加油站工作人员担当起兼职的廊坊旅游宣传员,极大方便了游客咨询服务。

2016年,廊坊市旅游委继续扩大合作建厕范围,与廊坊市步行街管委会合作,在新世纪步行街客流量较大的三条街区改造完成3座3A级旅游厕所,再次开创了合作建厕的新经验新模式。先进的旅游厕所建设理念和创意性的合作模式,为廊坊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7年,廊坊市厕所革命引入“互联网+旅游厕所”理念,以“百家农家乐厕所”为示范,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统一标准,共同遵守联盟公约,对游客免费开放,并率先实现了“智慧旅游厕所”模式。来廊游客在手机导航地图(百度、高德、腾讯等热点地图)中输入“廊坊旅游厕所、廊坊农家乐旅游厕所、廊坊厕所”等关键字,便可直接搜索出目的地,导航到就近旅游厕所;还可以通过地图中周边服务设施功能查找到周边所有的旅游厕所,真正实现智慧如厕、方便如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廊坊旅游厕所联盟的壮大,廊坊将开发旅游厕所电子地图、增加廊坊旅游厕所APP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找厕、如厕难”问题。

杭州市

杭州市城管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杭州市区范围内,纳入城管统一分类管理的公厕数量共1627座,厕位达19985个,主城区已基本形成“10分钟如厕圈”。2017年,杭州通过改建、扩建、翻建等方式,计划提升改造公厕70座,目前已完成65座,年底前竣工验收合格后,全部对外开放。

杭州的公厕建设,不仅注重数量,也很重视档次服务。许多厕所提高女厕位比例,设置无障碍通道,免费提供洗手液、卫生纸,还有部分厕所更是配备了手机充电箱、休息驿站等。湘湖、西溪湿地公园、桐庐生仙里、临安太湖源等景区厕所还配建了第三卫生间,配备母婴设施、残疾人关爱设备、安全扶手、冷热水系统等设施。

杭州部分旅游厕所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低碳、生态、环保、智能理念,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西湖区建成了国内首座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公厕,下城区建成国内首座直接取用河水供水的公厕,皋亭山景区、湘湖景区采用无水冲机械源分离厕所技术建成免冲洗的环保厕所,为国内低碳、环保公厕树立了示范和样板。

2018年,杭州市城管委计划再提升改造公厕50座。同时优化男女厕位比,男女厕位科学合理,力争达到1∶1.5,人流量大、需求大的景区公厕厕位提升至1∶2,甚至更高;推广设置“第三卫生间”,在进一步推广设置方便老弱残幼以及母婴同厕的第三卫生间,在兼顾特殊人群的同时,极大缓解女性厕位不足、如厕紧张的局面;提供便民服务,进一步结合设置城管驿站和爱心休息点,在面积允许的公厕,为广大市民及城市环卫、市政等一线人员提供休息座椅、爱心伞、报刊杂志阅读、热水、热菜等便民服务。完善指示引导系统,利用路灯杆、交通标志杆,指明公厕方向和距离,每座公厕安装夜间指示灯箱。市民游客也可通过“贴心城管”APP点击“找找公厕”就能查找附近公厕及社会对外开放卫生间,就近方便如厕;免费对外开放内部卫生间,进一步呼吁更多的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对外开放内部卫生间,给市民游客带来更好的如厕服务;加大公建配套公厕布点规划,紧密结合商业综合体、河道和绿化整治、房地产住宅项目,做到规划、设计、建设“三同步”,增加杭州公共厕所数量,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如厕需求。

上海市

近年来,上海新建改建环卫公厕以一、二类公厕为主,目前全市城市化区域共有环卫公厕2641座,2016年开始配建第三卫生间200余座。并于2017年9月发布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新标准将进一步指导和优化公厕的规划和设计,改善和提高公厕的设施环境,彰显城市人文关怀,突出环保理念。

新标准规定,上海公厕男女厕位比至少要保证1∶1。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厕所在地实际情况,分成三档:商业区、餐饮场所、医院等区域,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应小于1.5∶1;机场、火车站、轨交车站、旅游景区(点)、城市广场、商场等客流高度聚集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应小于2∶1;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可上调至2.5∶1,相当于每设置2个男厕位,就配5个女厕位。

新版标准中对公厕设置密度、一类和二类公厕的平均每厕位面积均有所调整,还特别新增了对于设置第三卫生间的要求。

根据对大型居住区、旧城居住区、商业区等公共活动区的调研分析,上海调整了这些区域的公厕设置密度,从原先的300米到400米服务半径设置1座,调整到250米到300米服务半径设置1座。上海还调整了体育赛事、集会、庆典等临时活动配置的活动式公厕数量,从原先每800人到1000人设置1个厕位,增加到每100人到150人设置1个。新版标准上调了一类、二类厕所的平均每厕位面积,一类厕所由6至12平方米调整到7至12平方米,二类厕所由3至6平方米调整到5至7平方米。

此外,新版标准十分重视第三卫生间的设置,规定以下四类场所的公厕内应设置第三卫生间:商业区,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重要交通客运场所,旅游景区(点)、开放式公园(公共绿地)、游乐场等重要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医院。第三卫生间内应配备低位坐便器、低位小便器、低位洗手盆、托婴板、儿童安全座椅、助力扶手、紧急呼叫器等设备,且使用面积不小于6.5平方米。

第三卫生间一般用“男女,中间加个轮椅”作为标识,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及幼儿可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据统计,目前全市一类和二类环卫公厕中,已有215座配建了第三卫生间。

猜你喜欢
厕所革命公共厕所公厕
纽约公厕不足,增设遥遥无期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市委书记任“公厕总所长”很正常
中国计划用“厕所革命”提振旅游业
二合一公共厕所
“酒鬼公厕”
公共厕所所应用同一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