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学生流行到文庙拍写真

2018-01-26 06:08白云怡
环球时报 2018-01-26
关键词:文庙科举儒学

本报记者 白云怡

走在越南街头最奇妙的一点是,尽管身在异国他乡,却常感觉仿佛从未远行:在这个中南半岛国家,中华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从随处可见的汉字遗迹,到民间的婚嫁丧葬风俗,再到云吞面、河粉、春卷等传统中华美食,都让《环球时报》记者感到格外亲切。在所有这些中华文化元素中,位于河内市中心的文庙应当算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

河内文庙位于美丽的还剑湖西侧,一共占地约2.6万平方米。据当地人介绍,文庙最初是一千年前的越南黎朝开国君主为了祭祀孔子、教化臣民而建的,不过现在人们看到的建筑则大多是17世纪的李朝修建的。尽管也融合了一些越南本土和柬埔寨的风格,但总体来看,其建筑艺术和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却仍然和中国文庙如出一辙,尤其很像山东的曲阜孔庙,在格局上都是前后五进庭院,代表着中华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仁义礼智信”五德。

棂星门、魁文阁、泮池、杏坛、大成殿……曲阜孔庙中有的建筑河内文庙里也一样不少。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庙的第三进院落,这一进的两旁是一排排的碑林,一共有82块,石碑上刻着每届科考的三甲人名及籍贯,以示旌表。由于越南历来没有“状元”的说法,故而它们只能叫进士石碑,历代一共1306名越南士人的名字就这样被记载在坚硬的青石上,穿越历史的风尘,被后人永久地怀念着。

看到此情此景,记者也不由想到一桩历史趣事:虽然科举为中国所发明,但世界上最后一场科举却是在越南举行的。据记载,由于汉文化和郡县制在越南的深入,在宋代之前越南的科举人才就很多了,唐朝时朝廷还特意在科考中设南选使,选取当时的安南人在当地或入朝做官。而当中国在1905年废除科举时,越南还处在阮朝时代,尽管已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但仍坚持开科取士,直到1919年才被废除,比中国晚了整整14年。

第三进院落的正中央是正殿,供奉着孔圣人和曾子、孟子、颜回、孔鲤的塑像,殿内外的柱子上还挂满了楹联,字迹俊秀刚劲,内容基本都是对儒家教化与德行的颂扬,“衣冠”“尊师重道”“忠孝仁恕”等是其中最常见的词语。文庙本坐落在河内市中心闹市区,墙外的车流人流声时时传入耳中,而当《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这些从古时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行走于庙中的绿树下时,原本浮躁的心却突然感到沉静了下来,如果不是听见叽里咕噜的越南话,就简直觉得是在家乡一样。

当然,除了孔子,河内文庙也供奉着越南自己的大儒。文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曾经的国子监,这是一座两层的楼阁,楼下供奉越南的儒学大师朱文安,这位陈朝的大学者曾对越南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位等同于中国的朱子,而楼上供奉的三位为越南儒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王子。作为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能看到儒学在海外得到如此完美的保存与发展,成为中越古代文化交流的见证,记者更是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喜悦。

据说,现在越南全境竟然完好保存20余座“文庙”,分布在该国各省,而河内的文庙应该是越南境内规制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在这里,记者看到了许多人在烧香祈福、游览参观。而让记者颇感惊喜的是,这其中竟然有许多越南年轻人:他们有的穿着传统服饰奥黛,在古朴的建筑前拍摄写真,有的则身穿学士服手捧毕业证,在文庙内拍毕业合影,因为很多人都相信文庙是文神所在的地方,孔子可以保佑他们学习和智慧。

还有当地人告诉记者,每年入学前,都会有很多孩子结伴而来,为自己在新学期里能学习进步而祈愿;每年高考结束出成绩时,越南政府也常会效仿古人在这里为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金榜题名”。看来,如今的文庙,虽已不再作为国学大学堂而用,但其主张的博学好问思想仍对越南青少年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猜你喜欢
文庙科举儒学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科举”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