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丛林制度对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影响

2018-01-27 11:46周楠淞国际关系学院文传系100091
大众文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僧侣禅宗丛林

周楠淞 (国际关系学院文传系 100091)

禅宗是中国古代汉化佛教的一个宗派,它针对其他各宗精于佛学理论研究而疏于修正的不足,从现实修行实践出发,反对渐修主张,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顿悟,将中国汉化佛教中“心性本觉”的思想发挥到新的高度,故又称其为“佛心宗”。禅宗的产生与流行,破除了人们对宗教权威的迷信,驱逐了人类心性光明的阴霾,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生根兴盛的禅宗,好似天上来的黄河之水,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部分,在有意无意之间,有形无形之间,滋润灌溉着这个千年的文明体。从文学上推动隋唐文学意境的转变到思想上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形成,禅宗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思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其独特的丛林制度组织结构也为后世重要教育机构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丛林制度

(一)简述

丛林制度产生于印度佛教制度与中国本土文化交互融合,诞生后又对后世各类组织的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大智度论》卷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丛林”为佛教用语,在梵语中为“贫婆那”,指可以让僧侣安身休息、宣传佛法的寺庙,因为众多僧侣居住在一处,如参天大树聚居成林,故将寺庙称为“丛林”。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部分佛教徒仍保留印度僧侣的生活方式,靠隐居苦修,乞讨自修的方式生活修行。而这种生活方式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受到以农为本的社会所厌恶,此时的僧侣多依靠贵族供养。六祖慧能得道弟子怀让开创南岳禅宗,四方僧徒皆来归仰,随着僧侣数量的不断扩大,禅寺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僧侣居士,僧侣内部、寺庙与当地官府,各方常有矛盾发生,于是马祖和百丈禅师创立了丛林制度,要求僧众集体生产生活。最终百丈怀海立下怀海清规,标志着丛林制度的完善确立。《释门正统》:“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

丛林制度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对中国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神了深远的影响。

(二)内涵

丛林制度是一套中国佛系生活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清规戒律和思想理念三个方面。

在组织结构方面,住持和尚是掌管寺庙的僧侣领袖,一寺之首脑,也称“方丈”,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负责弘法布道、指导修行,督导品行,选拔执事。《禅苑清规》:“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命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得善现尊者长老之名,居金粟如来方丈之地。”被住持选拔请职的执事负责各项具体事务,如修持、寺务、财政等,由其组成的执事大会决定重大事务。受戒出家后到丛林讨褡长住,根据居住时间长短也有对应的具体手续。

在清规戒律、规章制度方面,无论是住持还是普通一般僧侣,都得受到衣食住行覆盖各个方面的戒律清规的约束。穿衣需着长袍大褂;每日只食早午两餐;每天除念经做功课以外不得闲游闲谈;走路时双手必须平放于胸前,不可左顾右盼;每天需要参与劳作耕种……

在思想观念方面,人人平等,自由民主,无论是主持还是僧众,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地位和自由;民胞物与,泛爱一切,不仅仅爱人也要爱万物,爱身边的一切。

二、书院制度

书院出现于我国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一种既不属于官学也不属于私学的独立教育系统。书院最初是朝廷设立的官方藏书、校书机构,后变为民间读书、讲学的学校。在唐朝末年,地方割据,战火纷飞,很多士族隐居山林,从禅宗丛林制度中吸取经验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新唐书•百官志》:“唐开元十一年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这是“书院”二字最早出现在史籍中。书院的责任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囯之大典,而备参谋应对”,兼做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 两宋是书院最辉煌的时期,与当时政治宽松、文化繁荣有关。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都在唐宋时期出现: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明朝的书院在明朝初年较为沉寂,中期一度兴盛,晚期遭禁毁。最著名的是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书院,它不仅是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也是制造舆论的政治活动阵地。

三、丛林制度的影响分析

(一)组织结构的影响

丛林的组织结构为书院的建立提供了较强的借鉴意义。住持掌管寺庙一切大小事务,是寺院的代表,肩负着代佛扬化、弘法利生、领众熏修的责任和义务,是知事头首和两序大众的表率。住持为寺院之代表,又是行政负责人,负责统筹寺院事务。住持制推动了书院“山长负责制”的出现,山长相当于书院的院长,是一所书院的行政领导,书院山长的身份、职责皆与十分相似。丛林住持的通过选举产生,书院山长也通常推选知名的地方贤达担任。在具体的管理上,书院堂长和寺院监院相似,均协助最高负责人进行全面管理;书院副讲相当于禅林首座,负责对生徒进行知识和人格教育;书院斋长和丛林的维那职能相仿,负有管理生徒纪律的职责。

(二)清规戒律的影响

丛林严格日常行为规范也为书院的日常管理提供典范。百丈怀海制定的丛林清规对书院的规章制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书院十分重视学生们的日常仪容仪表及姿态行为,若出现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将会“逐其出院”。

不同的书院有不同的经费来源方式,但基本都自给自足,书院往往地处深林,离城镇较远,多数以丛林的集体生产耕种模式运营。《白鹿洞学田记》云:“书院不可无田,武田是无院也。”“有田则士集,而讲道者千载一时,院无田则士难以集,院随以废。”

(三)思想观念的影响

丛林自由民主与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自由活泼,对内实行“讲会”制度,允许各个学派进行会讲,相互争论辩驳,书院学术讨论氛围浓厚。《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南宋朱熹与陆九渊为对立学派,他们屡次在各个学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促进了理学心学的发展。明代东林书院也定期设立学术辩论会。同时书院对外提倡“百家争鸣、门户开放”,老师学生均不受地域、门户和派别的限制,各地名师可以四处游讲,各地学生也可四处游学,书院都将给予热情招待。学生可以随时请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更换老师。

在人际关系上,师生关系友善融洽,学术平等自由。朱熹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祭欧阳巽斋先生文》:“先生与他人言或终日不当意,至某,虽拂意逆志,莫不为之解颐。”书院重视规则对学生的约束,但同样强调不能只单纯用规则来压制学生,应通过正面教育想配合,符合教育的民主原则。同时书院也倡导自由讨论,这也使得学生有机会与老师平等交流。

四、总结

禅宗丛林制度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理念,这些理念源于佛教对人的关怀与尊重,根植于佛教的众生平等,皆可成佛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外化为制度就成为了丛林制度,在书院以丛林为范本建立时,佛教的平等、民主观念通过制度的载体传入书院,传入中国的古代教育系统之中,这种以制度借鉴为载体的文化影响,直接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模式,深刻地改变了教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走向。

猜你喜欢
僧侣禅宗丛林
禅宗软件
丛林之歌
灵 山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僧侣的祈祷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丛林大作战
泰国近半数僧侣超重
一起去丛林露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