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事与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

2018-01-27 03:55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运动

赵 进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展现,体育文化建设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城市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是先进文化的风向标。城市文化不仅体现在空间表达上,更重要的是城市精神的展现。文化缺失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1]如何建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精神,是需要探索的命题。现代城市精神和现代体育精神有契合之处[2],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是当前城市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今,跑步已成为民众锻炼身体、健身塑形的流行方式,“全马”“半马”“迷你马”等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城市马拉松赛已经同广场舞、“暴走”等群体性体育活动一样成为新时期城市体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其中马拉松赛事因其规模较大、文化表现力较强和民众影响较为广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拉松赛事以快速增长的态势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成为新时期城市体育文化的新形态。马拉松赛得到举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由政府主办,政府将城市马拉松赛事活动做为推动当地城市品牌发展的助力器。然而在马拉松热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如何规范马拉松赛事,如何以马拉松运动为先导,通过体育文化拉动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研究。

1 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梳理

马拉松运动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在体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都有涉及。城市马拉松运动是在城市举办的“全马”“半马”“迷你马”赛事的统称,在体育学领域研究较多;而城市文化建设内涵丰富,研究多在社会学领域开展。马拉松运动与城市文化虽然分属于不同学科,但二者之间在理论研究上具有很强的逻辑一致性,在现实中又密切相关。根据相关研究主题,梳理如下:

1.1 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学界对于马拉松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专业竞技马拉松运动和以城市马拉松赛为主体的群众性马拉松运动。研究主要就后者进行探讨。

有关马拉松的研究较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关于专业竞技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赛后心电图的比较和生理状态的比较研究[3-4]。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又出现了马拉松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是介绍国内外专业竞技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训练、生理机能、医务监督等方面的情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1980 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我国体育与世界全面接轨的决策,在此背景下,我国最早的城市马拉松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981年举办,随后出现了首例介绍群众性马拉松赛事的研究[5]。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条件对马拉松赛的影响进入研究视野,如《天气条件对马拉松跑的影响: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调查分析》[6]《长时间运动中防止体温上升的对策——高温环境下的马拉松比赛》[7]。之后大多数研究内容仍停留在专业竞技马拉松运动的竞赛和训练方面。此间有不少研究关注其他项目的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研究肯定了体育赛事与城市及城市文化有关[8],甚至体育赛事的意义已超越体育,与城市密切相关,对城市文化有影响[9]。此方面研究持续到近几年,而且研究有所深入,认为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文化促进城市形象的构建、促进和谐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等[10-13]。

直到2004年,随着城市马拉松竞赛的逐步开展,才出现城市马拉松赛事与举办城市关系的研究。研究认为,城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完善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精神文明程度、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塑造城市形象与品牌等方面[14-16]。至2008年,出现了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的高峰,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厦门、上海、北京三地,其中以厦门城市马拉松赛研究居多,研究内容由运动训练学领域逐步向社会学领域跨越,关注马拉松赛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对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互动研究,则较为少见。

从2011年始,随着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迅猛发展,更多研究开始关注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如《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7]《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18],研究涉及城市也扩展至兰州、杭州、扬州、郑州、苏州、广州、西安、重庆、东营等地[19-21]。

2005年是我国有关城市马拉松赛研究的拐点。此后城市马拉松赛事快速增长,很快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006年,出现了对于城市马拉松赛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及“冷思考”,如猝死事件、赛事筹备、组织管理与服务、赛事宣传、赛事营销、医疗保障、运动卫生、安全防护、交通堵塞与管制,以及城市马拉松的法律与公共道德问题、宣传问题等[22-24]。代表性成果还有:《马拉松运动员医疗安全工作思考》[25]《中国城市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26]《如火马拉松 理性别放松——对国内城市马拉松‘热’潮的‘冷’思考》等[27]。还有人把马拉松赛事问题按照文化结构论进行归类,但研究也止于归类而已,具体如何解决,并没有指出[28]。部分学者对于马拉松赛事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例如如何通过创办马拉松狂欢节、开展价值宣传、马拉松文化与举办城市文化特点的契合、彰显民生、转变运营模式等途径来实现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29]。也有研究赛事的法律规制问题[30],还有人提出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体制等构想[26],以及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马拉松赛事,提出要规避劣势、保持优势、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外界挑战等发展策略[31],以及马拉松赛事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等[32-33]。

从这些成果来看,研究仅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层面,如何解决问题的实证研究,则较为少见,仅有的对策研究也只是限于理论层面的“策略”与“构想”。而对国外城市马拉松的研究则关注如何以马拉松赛事文化拉动城市文化建设,如有研究指出,英国伦敦借助于奥运会举办之机,大力实施体育文化传播战略,把伦敦由工业化城市发展成为体育文化中心城市[34]。还有研究指出,与国外相比,马拉松文化匮乏始终是我国马拉松运动开展的最大软肋[35]。此外,香港《传感器》杂志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在2015年香港马拉松赛现场,使用新一代空气传感器对空气质量的评估与监测进行研究[36]。

城市文化的概念,广义来讲,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狭义则指向精神层面。城市文化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城市”是常用的委婉语,用来描述现代文化内在的城市生活,通常包含街头现代舞、嘻哈音乐和说唱、高科技电子音乐、唱盘或其他在市中心举办的受大众欢迎的商业化活动[37]。在我国,有关城市文化的研究,反而比对马拉松运动的研究出现得晚,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文化”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认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涵盖教育与科技、城市居民智力与素质、文化艺术创作、群众业余文化、城市建筑、经济文化、旅游文化、传统文化、城市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等诸多内容[38]。也有研究根据文化结构论,从物质、观念、制度三方面分析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来分析城市文化符号体系[39]。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了体育与城市文化的相关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文化》[40]《球赛与城市文化》[41]《试论体育与现代城市文化》[8],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内涵和表征也越来越丰富,如“体育名城”“体育之都”“赛事名城”等都融入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元素[42]。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学界,目前尚未检索到其他学科领域关于城市文化与马拉松运动关系的研究,仅有从新闻与传播学角度研究体育赛事的传播,如《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广州亚运会传播方式与功能初探》[43]。而有关马拉松的独立研究文献更为鲜见,仅见一篇关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电视转播方案研究[44]。

1.2 国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外在阐述马拉松与城市的关系研究上,成果较少,检索外文数据库发现,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也有部分是中国籍作者,研究内容也是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关系。如发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杂志的一篇文章,研究武汉马拉松,即“汉马”与城市文化,认为武汉马拉松和城市文化中心应集中在建设竞争品牌,提升城市精神的重要性、完善城市旅游景点的建设、发展城市的内部信息和竞争体系,依托文化产业,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45]。还有中国办的外文期刊,作者群也大都是中国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也是国内的,更不能算是外文文献性质。真正外籍作者群的研究内容,有研究马拉松运动对于城市复兴的意义,如“The Chicago Marathon and Urban Renaissance”[46],也有对马拉松运动与城市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认为马拉松的举办是城市个性和城市文化的展现,如城市马拉松:作为城市事件的个性展现“Urban Marathon:The Staging of Individuality as an Urban Event”[47]、日本马拉松:托马斯·R.H.黑文斯关于长跑和市民文化的研究述评“Marathon Japan:Distance Racing and Civic Culture by Thomas R.H.Havens(review)”[48]。更多研究则关注马拉松赛事的具体问题及对策方法,如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研究“Terrorism,Governmentality and the Simulated City: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 and the Search for Suspect Two”[49],法国学者对马拉松运动员的脚癣问题的研究“Tinea Pedis in European Marathon Runners”,认为马拉松运动员是脚癣高危人群,有一半的马拉松运动员监测到真菌,一半的人是无症携带者[50]。品牌马拉松的运营与管理研究“‘The Flying Pig’:Building Brand Equity in a Major Urban Marathon”:如何发展和定位“飞猪”马拉松品牌、如何展演和管理品牌标志、如何创造“飞猪”马拉松品牌价值[51]。半封闭式马拉松和全开放式马拉松之间存在的微气候差异“Microclimate Variations between Semienclosed and Open Sections of a Marathon Route”[52]等。

2 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不足

上述文献研究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学者对于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果主要集中于体育学界,其他学界对于马拉松赛事研究关注极少。其次,相关研究呈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肯定马拉松赛事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冷思考”,即关注马拉松赛事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赛事对举办城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再次,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较为具体和深入,在研究视角上,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角度都有涉及。在研究内容上,更多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目前国内已有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1)缺乏对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中客观问题的系统实证研究,未对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2)缺乏从运动项目文化视角研究分析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的特点、内涵、发展与传播途径等。

已有研究表明:从理论上讲,只有把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从文化学、社会学、城市学等角度,从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特征出发,结合城市文化建设需求进行系统研究,才有可能提升马拉松运动的文化性,引导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良性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从发展实践上看,城市马拉松赛事暴露的问题很多,要一一解决、逐个突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难免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只有把马拉松赛事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城市马拉松才有总体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并有可能规避现实问题、实现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信息来看,仅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赛事就有328场,共办赛事122场,参赛人数2 796 175人次,男女跑者比例是1 241 808∶466 788。没有登记注册的人则不计其数。而已有文献检索发现,对于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研究,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于近5年;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涉及马拉松对城市的影响;从研究方法上看,描述性研究居多。理论研究现状显然已滞后于实践发展,有关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有很大的空间。因而拓展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指导马拉松运动实践的良性运作,已成必然。而对于城市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则极具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拉松运动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又能实现马拉松自身运动项目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生共荣,亟待研究。

3 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展望

3.1 马拉松赛事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3.1.1 时代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新文化[53]。

2015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该文件的颁发为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要开展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协调发展,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以运动项目文化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文件同时给出了搞好运动项目文化的策略和要求,但具体如何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则是学界应该思考和研究的命题。城市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具有“集中展示性、广泛参与性、同场竞技性、高度整合性、开放合作性和社会文化融合性”六个独特的文化特征,马拉松赛成为城市首选赛事并迅速发展,如何利用其文化特点宣传城市、打造城市名片是城市马拉松赛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54]。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本中有34次提到体育,指出“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丰富业余体育赛事”。规划纲要的颁布,为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3.1.2 理论发展需要

3.1.2.1 促进学科交叉,实现研究整合

体育学本身是综合学科,与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都有交叉融合,诞生了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管理学等交叉学科。但如何将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有机整合,是一项重大的理论任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此方面的研究尝试,有助于体育学科建设和体育科学研究的丰富和完善。

3.1.2.2 总结中国经验,开展国际对话

西方国家开展城市马拉松运动较早,取得了先进的经验。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学界要弥补对于马拉松运动实证研究的不足,总结中国城市马拉松运动举办的经验和教训。在研究结论上,力图形成“中国经验”,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为马拉松运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做出理论贡献。

3.1.2.3 建构一般理论,指导体育实践

理论最大的功能就是探索一般规律,发挥超前预判功能,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才能指导具体实践。中国城市马拉松运动目前面临的各种风险与问题比较复杂,通过对马拉松运动的研究,构建马拉松良性运作模式的一般理论,从而解决现实问题,规避风险,实现马拉松运动更好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3.1.3 实践发展需要

3.1.3.1 拉动城市文化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研究能发挥体育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拉动作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导民众对于该项目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形成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而对于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的研究,亦能改变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城市景观建设千篇一律”的状况,形成城市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多元化,从而丰富和发展城市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1.3.2 防范重大风险,解决现实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马拉松运动中参赛选手猝死现象并不罕见,如何提高应急水平,规避风险,不仅需要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进行研究防范,更需要从社会学、管理学等角度建立健全的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体育学与社会学、管理学的综合应用,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

3.1.3.3 实现马拉松运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民健身理念倡导下,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针对城市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但能规避风险,为跑步爱好者和大众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安全的健身环境,同时也能提升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文化性,促进马拉松运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共同繁荣[55]。

3.2 城市马拉松赛事研究指向

从上述文献来看,有关城市马拉松运动,有待研究的空间很大、内容较多,可以在更为广泛和深入的领域探索。未来可将马拉松运动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为主要研究目的,以体育学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学科交叉为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2.1 历史上马拉松运动和城市文化的关系

对中西方马拉松运动发展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如马拉松运动的诞生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马拉松赛是现代奥运会中的一个长跑比赛项目,我国古代类似这种“马拉松”的比赛项目不胜枚举[56],如“贵由赤”,全长约90公里,是现代马拉松的42.195公里的两倍多,从时间上看,也比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所设的马拉松赛早了600多年。中国古代长跑活动与中国古代城市文化建设是否有关系?了解马拉松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的积极影响,总结经验,归纳曾经引发的相关问题,总结教训,为当今马拉松运动如何拉动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3.2.2 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的内涵、需求、特征及其文化传播渠道

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相关理论体系的构建,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符号体系的结构、功能、传播与发展渠道: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质点是什么?具有什么内涵和特征?其组成要素、精神要义都分别是什么?马拉松运动的多重功能与价值:竞技、健身、教育、产业经济等,马拉松文化有哪些传播渠道?发展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有什么需求?我国中长跑运动项目“贵由赤”与中华体育精神,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的中国化、城市化路径。只有理清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的内涵与实质,才有助于更好地探索与城市文化建设相对接的契合点,更好地实现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生共荣[57]。

3.2.3 城市文化建设的维度

城市文化建设的维度决定了研究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的分析单位。文化结构理论指出,文化有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三方面。结合马拉松文化在这三个层面的特点,探讨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拉动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着力点分别是什么?如:器物层面包含建成环境和居民行为,制度层面涉及马拉松竞赛规则、组织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精神层面则包含文化风格、精神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与追求等。

3.2.4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马拉松运动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马拉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现状:正面报道、负面效应,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马拉松运动存在哪些重大问题、基本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调研、解析。马拉松运动中的重大问题、基本问题是有关城市马拉松运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边界。

继续加大对国外马拉松赛事的研究,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如日本东京马拉松自举办以来,保持着选手零死亡的纪录[58]。已有研究多对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具体如何解决,鲜有实证研究。应采取多元研究方法,对马拉松赛事问题进行跨文化、跨学科交叉研究,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

3.2.5 城市文化建设中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解构,立足现实问题,探索马拉松运动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契合点:(1)器物层面:马拉松运动与城市环境改造,改造城市环境的可能性(解决环境问题),当代马拉松赛事的产业文化、市场化,马拉松运动品牌文化塑造,马拉松运动消费文化,马拉松休闲体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市场和公益相结合等。当代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与当前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对接等方面进行观察(契合城市文化发展)。(2)制度层面: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理念,马拉松运动赛事监管、组织管理制度文化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3)精神层面:马拉松运动精神及体育价值观取向、价值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功能、社交功能等,西方体育精神与传播、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健康中国理念下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精神风貌,马拉松运动文化特有的符号象征体系,成为城市文化历史、内涵、精神、价值、品格等内在理念的外在表征。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宜居城市、整合社会精神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4)个体及群体行为层面: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促进个体或群体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展现个人体育生活个性风采,形成健康中国理念下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风貌,从而实现人的终身体育目标、健康中国理念。

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基本使命”。而马拉松运动既可以是城市文化传播的渠道、文化展示的平台,又可以是城市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生化器”,同时也可以是城市文化质点、文化符号的“贮存器”。当前的马拉松赛运用了举办地的地理优势,结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如厦门马拉松环海跑,兰州马拉松更是全国唯一的绕黄河跑的全程马拉松赛事。未来马拉松赛如何更好地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值得探讨。

4 结语

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与城市密不可分,文化表达着城市的软实力,而城市的面貌必然反映着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人类文明正是凭借了城市和文化这两个工具,不断地充实和进步。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表明,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而当前城市马拉松运动实践发展繁荣、理论研究薄弱。只有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导向,加强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研究,把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马拉松运动,塑造马拉松运动项目文化,繁荣和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从而全面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养成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增强民众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文明进程。

[1]王旭晓,王敬川.宜居城市与城市文化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6):123-129.

[2]李睿.现代城市精神与现代体育精神之契合[J].体育与科学,2013,34(4):29-32.

[3]陶心铭,鲁祥洪.马拉松运动员安静时和比赛后心电图的初步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59(3):72-76.

[4]上海体育学院生理卫生教研组.马拉松跑比赛的前后生理状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59(2):42-49.

[5]钟大鹏,连佑群,李传廉.湖北省第二届马拉松比赛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1987(3):37-46.

[6]孟广琳,张苏平.天气条件对马拉松跑的影响: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1992,12(2):33-36,46.

[7]伊藤静夫,南相华.长时间运动中防止体温上升的对策——高温环境下的马拉松比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13(3):74-77.

[8]陈建清.试论体育与中国现代城市文化[J].体育与科学,1994(6):36-37.

[9]钟天朗,王荣朴,张林,等.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6):19-27.

[10]罗康荣.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广州亚运会传播方式与功能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0):44-45.

[11]李川,杨志俊.体育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5):577-579.

[12]罗明凤.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体育文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4(10):244-247.

[13]邱婷,柳鸣毅,姜韩.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3):39-44.

[14]徐卫华,赵克,王诵诗,等.竞赛表演市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23-25.

[15]肖锋,姚颂平,沈建华.举办国际体育大赛对大城市的经济、文化综合效应之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5):24-27.

[16]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5-1447.

[17]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14,20.

[18]耿延敏,刘定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86-89.

[19]王海,王大卫,李颖川,等.我国马拉松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46-47.

[20]何步文.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4):221-225.

[21]孙天星.城市马拉松与城市品牌的关系研究:以杭州马拉松为例[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22]于文谦,王乐,刘小溪.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猝死事件给我们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68-1170.

[23]韦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6-19.

[24]陈珊,邹文华,刘月玲.中国马拉松赛事与国际马拉松大满贯赛事网站内容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54-57.

[25]王宇红.马拉松运动员医疗安全工作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5):74-75.

[26]徐宇丹.中国城市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6(3):108-111.

[27]陈华.如火马拉松 理性别放松:对国内城市马拉松“热”潮的“冷”思考[N].解放日报,2012-12-04(8).

[28]任占兵.我国马拉松赛事文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5):8-13 .

[29]孟彩娥.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研,2015,36(5):48-51.

[30]赵克,黄文仁,徐卫华,等.大型体育赛事法律规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8):35-40.

[31]石磊,郭鑫,贾小飞.天津马拉松赛事发展策略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6(4):92-96.

[32]王斌斌.中国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探讨:以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为例[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5.

[33]叶新才.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化路径研究: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3):11-16.

[34]黄卓,周美芳,章盈,等.伦敦体育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三步走”战略及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3):273-278.

[35]刘乐,储志东.我国马拉松“热”的“冷”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0):147.

[36]LI SUN,KA CHUN WONG,PENG WEI,etc.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xt Generation Air Sensor Network for the Hong Kong Marathon 2015 Air Quality Monitoring[J].Sensors,2016(2):1-18.

[37]LM SURHONE,MT TIMPLEDON,SF MARSEKEN.Urban Culture[M].Montana:Betascript Publishing,2010

[38]刘荣惠.论城市文化建设[J].河北学刊,1988(1):23-25.

[39]任世忠.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2015,36(11):173-178.

[40]韦晓东.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文化[J].体育与科学,1991(4):16.

[41]章福.球赛与城市文化[J].体育与科学,1991(5):22.

[42]卢佩霞.论现代城市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1):14-16.

[43]罗康荣.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广州亚运会传播方式与功能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0):44-45.

[44]陈荣忠.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高标清转播方案[J].电视技术,2013,37(18):55-57.

[45]YAO-NAN LI,MIAO-MIAO WANG,MENG-MENG YANG.Fusion Development Path between “Han Ma” and Urban Culture[J].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2016(8):141-145.

[46]ANDREW SUOZZO.The Chicago Marathon and Urban Renaissance[J].T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2002,36(1):142-159.

[47]H BERKING,S NECKEL.Urban Marathon:The Staging of Individuality as an Urban Event[J].Theory Culture & Society,1993,10(4):63-78.

[48]R.H.HAVENS.Marathon Japan:Distance Racing and Civic Culture[J].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5:43.

[49]TOPINKA,ROBERT J.Terrorism,Governmentality and the Simulated City: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 and the Search for Suspect Two[J].Visual Communication,2016,15(3):351-370.

[50]C LACROIX,M BASPEYRAS,P DE LA SALMONI,etc.Tinea pedis in European marathon runner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2,16(2):139-142.

[51]DOUGLAS J.Olberding and Jay Jisha.‘The Flying Pig’:Building Brand Equity in a Major Urban Marathon[J].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2005(14):191-196.

[52]PAULINA WONG,POH-CHIN LAI,MELISSA HART.Microclimate Variations between Semienclosed and Open Sections of a Marathon Route[J].Advances in Meteorology,2013(8):1-10.

[53]魏洪平.文化强国背景下体育赛事文化对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3):58-61.

[54]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25-28.

[55]张禾.南京青奥会城市文化营销与软实力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3):24.

[56]崔加秀.我国古代类似马拉松的长跑及其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1):89-91.

[57]李海,徐剑,刘建国.论体育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提升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50-53.

[58]汪伟.别让《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忽悠你[EB/OL].(2016-11-07)[2017-06-25].http://mp.weixin.qq.com/s/ouqD5SOYpSQpTUdlOKmMnQ.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运动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不正经运动范
一起来跑马拉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