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二十四节气立夏、小满

2018-01-27 21:09陈超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18年5期
关键词:无雨立夏小满

◎ 文 | 陈超 编辑 | 王芳丽

立夏和小满是处于春夏之交的两个节气,雨水的增多以及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降水的迫切渴望,使这两个节气与水的关系更加密切。

立 夏

每年五月,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便进入立夏。立夏作为战国末年就已确立的节气,是古人划分春夏两季的日子,它的到来预示着我们将与春天告别。

立夏之意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释为:“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南朝梁代崔灵恩的《三礼义宗》也解释说:“四月立夏为节者,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明代成书的《莲生八戕》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由此看出,古人认为到了立夏时节,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预示夏天的到来。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农作物饱受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流行。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回温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此时在华南地区,正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时间和雨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这时候如果雨量不够,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犁耙栽秧。但恰恰这个时候华南西部、中部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

因而,民间常以立夏日的晴雨来预测一年的丰歉。我国很多地方忌讳立夏无雨。例如河南、贵州、云南等地有谚语道,“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不下,高田不耙”,“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意思都是说如果立夏之日不下雨,那么庄稼就会歉收。由于立夏时节,农业生产进入关键期,因此古人对立夏非常重视。在周代,立夏当天帝王要身穿朱色礼服,乘坐朱色马车和马匹,高举朱色旗帜,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祭祀炎帝和祝融。相传炎帝和祝融在远古时期共同统治南方,炎帝是太阳之神、农业之神,而祝融是火神。与东郊迎春不同,这个时候帝王要到南郊迎夏。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迎夏仪式,表达了古人强烈渴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人迎接立夏的习俗有了新变化。据考证,自两宋时期,皇帝立夏赐冰给群臣成为一种惯例,民间百姓在立夏日也有喝冰饮的习俗。明清时期,商人在立夏时节手提装有冰镇饮料的黑漆铜箍木桶,到市场中叫卖。冰镇饮料多由冰、杨梅、桃子、花红之类作为原料,一般在夜里制成。

小 满

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当太阳运行到黄经60度时为小满。“小满”一词,在南北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北方,“满”是指夏熟作物籽粒的饱满程度。古代《历书》记载:“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而在南方,“满”是指雨水的丰盈程度。农谚“大落大满,小落小满”,意思是说雨水越充沛,越是丰收的征兆。

南方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谚语,反映当地小满、大满时节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一般来说,此时北方冷空气容易深入到我国较南地区,而南方暖湿气流也较强盛,很容易在华南一带相遇,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之后往往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防汛紧张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和“小满无雨,芒种无水”的说法。如果小满阶段雨水偏少,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

由于在南方,小满是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重要时节。每到此时,浙江海宁一带的农户们,都会以村为单位,举行隆重且有趣的“抢水”仪式。仪式一般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开始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在水车车基旁燃起火把,吃着提前准备好的麦糕、麦饼、麦团。突然,耳畔响起锣鼓声!这是担当执事人的年长者在向大家发号施令。闻得讯号,众人精神为之一振,各自敲击手中的农具以示应和,然后迅速踏上准备就绪的水车提水。多达数十辆的水车一齐踏动,场面颇为壮观。在人们的欢笑中,奔流的河水被引入田渠,不多时河浜的水就被抽得精光。这喜庆又热闹的抢水,不再是辛苦的田间劳作,而成了有趣的娱乐活动。

祭车神,同抢水仪式一样,是农家人重视水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相传,水车的车神是一条白龙。人们会在小满时节不约而同地在水车车基上摆好鱼肉,然后焚香点烛,进行虔诚的祭拜。在众多的祭物中,一定要有一杯清水。祭拜时,这杯清水谁也不能动,一定要倒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充分表明了农民对水利灌溉的重视程度。

小满时节对农作物关系重大,因此在小满前后久旱无雨,人们便要求雨。各地都有求雨之风,古时嘉兴一带求雨,是以“龙”为对象,其仪式有请龙、晒龙(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暴晒)、还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内容,其求雨活动多是在三塔的顺济龙王庙举行。民间各地组织的求雨活动,都是企盼龙王爷能早日施雨,以解农作物的“燃眉之急”。

猜你喜欢
无雨立夏小满
立夏喽,碰碰蛋
小满
立夏
沉默
贵州省无雨日和最长连续无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寡言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小满
五月里迎夏天
诗人眼里的秋天

中国三峡2018年5期

中国三峡的其它文章
杜牧的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