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清华看荷塘

2018-01-27 18:31张绪佑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清华园朱先生气节

张绪佑

此篇小文作了这个题目,是缘于对朱自清先生的景仰。

朱先生三十八岁那年写了《初到清华记》,追记了当年初到清华求职的往事和心境。开篇有言“说到清华,只觉得很远很远而已”。

今我几近花甲之年,竟然走进了清华,颇有点朱先生当年的心境。原“只觉得很远很远”之地,陡然间就登临此堂了。

清华是文坛圣地,是中国读书人近百年来心仪之所。凡能跨入此门者,仅寥寥骄子而已,多数学子只能望闻兴叹。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被推荐上大学,在填报志愿时,脑子也曾闪过清华。但作为草民子弟,最终理智占了上风,不敢有此奢望。此后,虽数次进京,均无缘见识清华,以为终成此生之憾了。

谁能料想,在告老的边缘时日,我有幸求学于清华,终究遂了平生夙愿。虽是短训,亦不可多得。行前几天,心中早在揣摩清华园是如何的一番景致,是如何的一种文化感受呢?

踏进清华校园,果真见了朱先生笔下“长林碧草”之景致。排排高大的白杨,将脚下的路纵横引向校园深处,似有一种“林深似海”的幽渊。块块整洁的碧草芳地,催人生出几分雅静恬淡之感。住进了住所,放下行囊,趁暇租辆自行车,悠然骑上校道横竖乱穿,去将清华看个究竟。

如今的清华园,俨然是北京的一座“城中城”。方圆8000多亩的校园,从东往西步行要花近一小时。就观光而言,核心区仍是老清华园。

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1909年美国人用庚子赔款的退款在这里办起了“清华学堂”,虽然蒙有几分屈辱,但毕竟为中国教育办了件好事。这份屈辱萦绕着当时的学子,深感“耻不如人”,以至成为一种清华精神。

我伫立在清华最早的校门前,凝望着这座用青砖砌成、涂抹洁白油质的西式建筑,缟素的色调,常开的大门,似乎在给前来此地求知的人们一种无声的昭示:只有内心寂静之人,智慧的殿堂才会永远为你敞开。

这幢古朴的清华学堂主楼,一扇扇紧闭的窗口,似乎就是前辈哲人曾几何时闭目沉思的尊容。这里曾经会集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之任等一代国学大师。在那罗马式风格的大礼堂前,是一大片如毡的绿地,正前面竖立着一座我国古代的计时器日晷的石雕,底座镌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大字。八十九年前清华学子的这句铭言,如今已成了清华大学的校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俊彦生。还有亭榭四布的迎春园,水木清华的园中园、工字厅,庄重简朴的图书馆,都无不透出一种昔日的皇家气派和百年沉淀的文化气蕴。

让我最为神往的,还是那片月色下的荷塘。

晚上,我独自在寝室,又回到了我自己的思想天地里。望着窗外朦胧的月色,我又忽然想起了荷塘。于是独自悄悄出门,骑上单车直奔那里。我要去体验一次当年朱自清先生的感受,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我沿着荷塘独自漫步,虽然已是深秋时节,眼前多是败荷残柳,但我似乎仍能看见朱先生笔下“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我边漫步,边吟着先生的这些文字,与先生共同享受这份美景,这份陶醉。先生写《荷塘月色》时29岁,却“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尽管生活的重压如泰山之覆,但那时的先生,却能超然物外,托物寄情,寻找一片自己的天地,去“到了另一世界里”优游散怀,足见先生的心高气清。

“朱公仰荷风,自清气节全。”此时我的脑中现出这样的诗句。先生在《论气节》一文中,曾谈气节是“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他是这样解读“气节”一词的:“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先生不仅以文论道,而且以身立道,用他的人生诠释了“气节”。当有的文人做了汉奸,去医院慰问日本伤兵遭到国人唾骂之时,当有些学者食着美国人的米、面之时,朱先生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古训,拒不食用洋人施舍的面粉,秉持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

我借着淡淡的月光,钻过荷塘边的树木,寻觅到朱先生的塑像前,独自伫立良久。端坐的先生,身着单衣长衫,戴着旧式眼镜,面湖凝思,静而不发。他那单薄的身躯,昭示着一生的清贫,也展示着刚直的风骨。那汉白玉,象征着先生一生如荷的洁净的品格。

我钦佩智慧的清华后来人,为先生雕就了这样一座塑像,又恰到好处地立在这荷塘僻静的一角。足见先生的学识和气节是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孔子说“君子固穷”,只要得道,吃粗饭,喝凉水均“乐在其中”。又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后来道学者教人“寻孔颜乐处”,追求这种为了理想而忍饥挨饿的精神,也就是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国历来的读书人崇尚“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气节。朱自清先生不是不想吃饭,不想养家,他的“固穷”,是在崇尚和向往着一个“有饭大家吃”的社会。大家的思想是最自由的领域,他们的著作就是应验了的思想,就是经典。

在清华读了近二十天的书,深感名府有名師,高校出高人。懂得了清华人“耻不如人,讲究科学,注重实干”的清华精神和风骨。清华人有一句让人动情的话:“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如今,我也揣有一册印有清华校徽的“蓝本”,也算沾上了“清华人”的边了。

人老无虚荣,倒是觉出了一份做人的责任。相信在清华不可多得的文化感受会让我受用终生。

责任编辑:子非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华园朱先生气节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2021年河南省高考理科考得比较好的同学谈高中学习心得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竹外疏花
从清华园走出的教育新产业——习冠创业导航仪
悼朱光潜先生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中国人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