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冷血热?第九章:游击战

2018-01-27 13:01张正隆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8年1期
关键词:游击战杨靖宇抗联

张正隆

1937年7月15日,一军三师安插在清原县城的内线获知,日军冈田少佐、坂本大尉等人第二天要乘车去兴京巡视防务,便立即派人将情报连夜送出城。这时,三师政委周建华、政治部主任柳万熙正带着30余人在清原南部的三十道河子一带活动。

等周建华带着队伍在天亮后赶到七道河子东松木岭下时,看到公路上留下两道挺新的轮胎印——敌人已经过去了。

有去就有回,就在这儿等着,打个伏击战。

日寇为对付抗联,实行“集甲并村”政策,搞“集团部落”,这一带已经房屋尽毁,空无一人。为了不走漏消息,三师将东松木岭两边公路卡住五公里左右,将过往行人一律带到道穴沟的一座破庙里待着。将士们在几间被焚毁的破房框子里休息,岭上和周围的制高点都放了瞭望哨。

第二天上午9点来钟,一辆浅黄色汽车沿着弯曲的山路向岭下驰来。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在等待中已经昏昏欲睡的将士们立刻振作起来。

到了岭下,车停住了。鬼子跳下车后,端着枪呈散兵线队形搜索前进,汽车在后面缓缓跟着。到了岭上,冈田用望远镜四处观望一阵后,一挥手,鬼子又上了车,向岭下驰去。

鬼子被打怕了,碰上这种地形,就要采取点儿预防措施。

两山夹一沟,路在沟下头,三师将士隐蔽在岭北山根处,观察哨不断报告着敌情。等看得见车上鬼子钢盔下的模样了,周建华高喊一声“打”,柳万熙抱着一挺“歪把子”冲着驾驶室就是一阵猛扫,30余支长短枪也同时开火。

19个鬼子,死的死、伤的伤,只跑了一个被打掉下巴的。这场战斗缴获机枪1挺,掷弹筒1具,长短枪16支,战刀6把,还有一些弹药,以及望远镜、地图、服装等战利品。那辆挺新的汽车被付之一炬。

宽甸县北部的双山子村,是进出宽甸、桓仁、兴京三县的交通要冲,伪安东省“治安肃正”办事处就设在那里,有三个工作班。工作班以刺探情报、网罗叛徒、进行策反为能事,对抗联的威胁很大。因为那里驻有日本守备队、宪兵队和一个伪警察中队,强攻硬打不是办法。怎么办?

围点打援,引蛇出洞。

同年10月31日,杨靖宇率军部和一师进至双山子西北四平村的天桥沟、佛爷沟,以少量部队攻击四平村的日军哨所。

晚上9点多钟,战斗打响。日军一边仓促应战,一边向周边部队求援。此时,通往宽甸、桓仁、八河川的电话线已经被剪断,只剩下双山子方向的一条,杨靖宇将主力在通往那里的路上布置停当了。

夜里11时左右,三辆汽车远远驰来。第一辆进入佛爷沟门后,埋伏在两侧的战士喝问:“你们是什么人?”

车上的伪军心知肚明,忙答:“俺们是中国人。”

“日本子来没来?”

“后一车全是。”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你们快跑。”

“好嘞。”

等第二辆车一进来,顷刻间枪声大作,人仰车瘫。

桓仁县窟窿榆树警察署署长孙海臣,外号“孙猴子”,手下有40多个武装警察,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抓过不少抗联伤员和交通员,用老百姓的话讲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腔了”。

这小子自知作恶多端,平时行动万分小心。警察署设在一处高墙大院内,四角有炮楼,十分坚固,又在面向游击区的村子东门、南门各修一座碉堡。他白天出来为非作歹,天一黑就龟缩在里面不动窝了。

一师到桓(仁)兴(京)后就想拔掉这个钉子,几次派老百姓去“报告”,说东边、南边来了胡子。一师想引蛇出洞,可“孙猴子”就是按兵不动。

师长程斌心生一计。

一天,自卫队大队长赵文喜带上十几个人装扮成胡子,一师少年营的50来人装扮成鬼子和伪军。机枪手丁三扮成日本军官,参谋长李敏焕扮成翻译官。他俩都是朝鲜(族)人,说话的口音和日语很像。

1936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清晨,一师在冬瓜岭把窟窿榆树通往县城的电话线掐断,然后给警察署打电话,以桓仁日本守备队的名义通知“孙猴子”,说大衍守备队长今天上午要去检阅部队。

傍晌时分,窟窿榆树村外突然响起枪声,赵文喜带人装扮的胡子往后山上跑,而装扮成鬼子、伪军的少年营在后面追。老百姓不知道咋回事,以为是鬼子和胡子打起来了,惊叫着四处躲藏。

有老人回忆说,抗联进堡子时,还抓了两个“胡子”,五花大绑,把“孙猴子”那帮鳖羔子唬得一愣一愣的。

“孙猴子”组织伪警察列队欢迎后,跑步向前行举刀礼。骑在马上的丁三铁青着脸,呜哩哇啦几句,李敏焕赶紧“翻译”:“太君说了,你们通匪。”

“孙猴子”赶紧解释:“太君,俺和弟兄们绝对忠于大日本皇军,不敢通匪。”

丁三继续演戏:“八嘎,不通匪,为什么我們打胡子,你们不出击?良心大大的坏了,统统地把枪下了!”

话音刚落,抗联战士们就冲上去将“孙猴子”按倒在地,把呆若木鸡的列队警察的枪缴了,一把火点着了伪警察署和碉堡,把“孙猴子”带回仙人洞枪毙了。

之前的兴京县东昌台之战,也是用“皇军”前来检阅、训话的计谋,未费一弹,就把伪警察分所搞掉了,缴获长短枪40余支。

一位当年一军的老人说,杨靖宇打仗有“三大绝招”——一是半路埋伏,二是长途奔袭,三是化装袭击。

实际上,这既是东北抗联最基本的战术手段,也是弱者对付强者的强大武器。

游击队的特点是敌明我暗,时隐时现,机动灵活。不然,“三大绝招”就没了“绝”字。敌人来了,老百姓就来报告,或是敌人还未出动,地下党的情报就到了。

磐石游击队最初的名称是“满洲工农义勇军第四军第一纵队”。“为什么称为第四军呢?因为怕人家晓得我们只有一(个)军,觉得力量小,说第四军,在宣传时可以说我们的第一、二、三军还在某处某处。”一位抗联老人说。

抗联最多时达11个军,军下通常设师团连排班。有的设旅,为独立旅;有的设营,为军属或师属少年营、保安营。1937年抗联全盛时期,11个军有3万余人,也就是一个正规军的兵力。有的军几千人,有的军几百人——后者其实就是一个营的规模。抗联一个师打日军一个中队或是小队,或是伪军一个连,不明就里的,还以为抗联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其实,有的师就百把人,有的团也百把人。但是,班却是实打实的。在东北这种特殊的战争环境中,一个班七八个人,十来个人,最低也不少于五个人,属于最活跃也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endprint

正规军的架子,游击队的实体——从赤色游击队到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都不可能拉开架势打正规的攻防战,这不是游击战的战法。各军所属师团都是分散配置,在统一部署下随机应变,各自为战。逮住个机会,集中就近的部队打个伏击、搞次偷袭。有时几个军的几支部队联合作战,攻打县城或是镇街,得手、未得手都要立即分散活动。

兵力聚集一处,是游击战的大忌。游击战不是人多了就能打胜仗,而是靠战术巧妙、灵活机动,使自己处于暗处,袭击明处之敌。调集人数较多的山林队作战,有时甚至成了乌合之众。比较实打实的一个班,或者十几个人的一个排,这儿打一下,那儿咬一口,来去轻捷,得心应手。

1933年6月,磐石游击队攻打磐石县东北岔,发射7发迫击炮弹,令伪军惊恐异常。打起仗来,有门炮真起作用,但因为过于笨重不便携带,所以各军陆续缴获的火炮包括重机枪,几乎都“插了起来”。抗联最当宝贝的武器是轻机枪,一个人扛着就跑。

若是像义勇军那样,动辄拉开架势打正规战,抗联即便有几十个军也早垮了。不是敌人打不垮抗联,而是敌人摸不到抗联,抗联却可以摸到敌人——这就是游击战的诀窍。

方方面面都强大得不可同日而语的日本关东军,也组织过日伪游击队,以游击战对游击战。只是这种战法的专利,古今中外都不是属于侵略者的。

游击战不解决战争的最终胜负,但它可以在不断袭扰中牵制敌人兵力和消耗军事潜力,使其不得安宁——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战的军事价值,也正在这里。

1937年11月下旬,杨靖宇率教导一团从宽甸县北部西进本溪县大石湖,与一师会合,意在安排今冬明春的活动。月底到达目的地,没几天,敌人便寻踪跟了上来。

抗联立即抢占有利地势,一师在西边与从赛马集赶来的日本守备队交上了火,山林队高维国的人马在北边与从碱厂赶来的伪军交上了火,军部教导团则对付从东边跟过来的日本守备队喜多部队。

这年冬天雪特别大,第一场就下了一尺多厚,把山野大地捂了个严严实实。教导团阵地的正面是片撂荒地,雪深处齐裆,上面是一层薄冰样的硬壳。教导团官兵居高临下,趴在岩石、树干后面的雪窝子里,山下树丛中的敌人一露头,瞄准就是一枪。

敌人要想通过这片开阔地,只能当活靶子。

山半腰一条雨裂沟里有块半间房子大小的卧牛石,一个鬼子军官趴在后面探头探脑地挥动一面小白旗,指挥掷弹筒、六〇炮向山上轰击。杨靖宇指着前方目标,命令机枪手尹夏泰把他打掉。尹夏泰一个点射,小白旗不见了。隔了一会儿,一个鬼子从下边沟里跑到那儿,小白旗继续晃动起来。尹夏泰再一个点射,小白旗又没了影。隔了十几分钟,又一个鬼子往那儿跑,尹夏泰连续扣动扳机“嗒嗒嗒”,却没打着。

杨靖宇又调来一挺机枪,说:“沉住气,瞄准打,看小鬼子还有多少指挥官。”

两挺机枪同时开火,卧牛石火星四溅。随着一阵雪雾散去,一个穿黄大衣的鬼子从石头后向下滚去。机枪跟踪射击,打得鬼子身上直冒青烟。

见天快黑了,参谋杨俊恒说:“军长,看样子敌人要退,是不是追一下子?”

杨靖宇放下望远镜,笑道:“小鬼子主动找上门来,咱也别怠慢了人家,让许团长带人送一程吧。”

团长许国有带上两个连就追。在深厚的雪地上,比之土生土长的抗联官兵,鬼子那腿功显然差了一截子,加上穿得多,也就更加笨拙。鬼子作战一向顽强,近战喜欢拼刺刀,可这工夫累得狗爬兔子喘的,“武士道”就成了“武士倒”。追上几个,枪打刀刺,一会儿就全报销了。

照惯例,打完一仗就要转移的。杨靖宇说:“明天小鬼子肯定来收尸,以为咱们打完就走了,这回咱们偏不走,再打他个伏击。”

第二天10点多钟,敌人果然来了,伪军居多。一阵机枪、排子枪响过,抗联官兵从雪地中跃起冲杀。战斗很快结束,缴获了40多支步枪,还有1门小炮。

两天两个胜仗。

部队转移到桓仁县滴水砬子,得知附近的雅河口有个鬼子兵站,里面全是食品。部队正好没粮食了,就集中兵力攻打。守敌是20多个伪警察,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举手投降。大米、白面、罐头、香烟,能扛多少扛多少。

有些戰士第一次吃到罐头,高兴地说:“杨司令,现在咱们有吃有喝、好吃好喝,更得‘干工作了,得再干个大点儿的。”

杨靖宇哈哈大笑,道:“工作有的是,不过,可别忘了咱们打的是游击战,光‘游不‘击不行,光‘击不‘游也不行。这几天工作干得不赖,响动也大了点儿,小鬼子肯定注意咱们了,眼下就得多‘游点儿。”

一军的战士有个“毛病”,若是多日不打仗,就觉得心里有点儿刺挠。杨靖宇带队在热水河子一带活动的时候,战士们建议:“咱们又好多日子不打仗了,怪难受的。军长,还不找个工作干一下子?”

杨军长笑着回答:“不过五天就有工作,别着急!”

南满的一军官兵管打仗叫“干工作”,北满的三军、六军管打仗叫“搞影响”,吉东的五军叫“活动活动”。

一到冬天,“活动活动”就成了抗联官兵的口头禅,不过,这个“活动活动”可不是打仗的意思,而是保存生命的一个常识。

行军途中休息,或是有什么情况停下了,不一会儿,连长、排长、班长就喊上了:“活动活动,别冻坏了。”后来就有了一句顺口溜:“跺跺脚,搓搓手,揉揉鼻子和耳朵。”

赵明山老人说,行军乏,再出汗,一歇下来就冷,越冷越佝偻,还容易犯困。“活动活动”,当班长的就得勤喊着点儿,还得推几把、踢两脚,必要时拽起来跑一阵子。有一次,都到老乡家住上了,五号战士觉得耳朵有点儿疼,一摸,没了。耳朵冻掉了没事儿,手冻坏了也能将就,可脚要是冻坏就不能行军、打仗了,人就废了。endprint

丛茂山老人说,大石湖、扁沟、黄土岗子,还有些叫不出名的地方,那伏击战打老鼻子了。冬天打伏击最遭罪了。雪地里趴上个把钟头算短的,有时等上半天敌人也不来。经常半夜出发,要在天亮前赶到伏击地,道上就听“嘎巴嘎巴”响,一人来粗的树都冻裂了,气温有零下40多摄氏度。这么冷的天,还得把枪抱怀里暖着。不然,大拴、“勾死鬼”(扳机)什么的冻住了,枪就打不响了。

老人说,第一次打伏击,俺就穿个空筒子棉袄趴雪窝子里,因为行军出汗,裤裆里都“抓蛤蟆”了,趴上一会儿就透心地凉啊。班长不停地喊“活动活动”。活动什么呀,身子不一会儿就硬佝了。等日本子过来了,班长命令准备,俺虽然听到了、看见了,可都是模模糊糊的,因为脑子冻得发木。等枪响了,才清醒了些,还是有点儿糊涂。“冲啊”“杀啊”,等大伙儿喊着冲出去了,我才明白过来。要在平时,别说自个儿起来,就是有人拽,也得像拖死狗似的,可那工夫还真就冲出去了,一股急劲。

曾被民众寄予希望的几支义勇军的大部队,几乎都是在冬天被击溃的。

1934年10月20日,《中共满洲省委为粉碎冬季“大讨伐”给全党同志的信》中说:“在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掩护下,这些困难——没有‘青纱帐的掩护,气候的寒冷以及给养的困难——是可能克服的,必须反对‘冬天不能游击的倾向,反对一切插枪等待明年‘青纱帐起后再干的企图。”

游击队成立之初,眼见着天气一天天凉了,難免想到胡子的猫冬习惯。青纱帐从倒到起,北满要大半年,南满是半年。猫冬意味着日寇每年可以有半年时间安然地实施其统治,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而自九一八事变后,每到冬天,日寇就抓紧利用对他们有利的自然环境大肆“讨伐”,这冬天实际上也是猫不了、躲不过的。

后来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野副“大讨伐”,都是从10月开始,到翌年3月结束。三江“特别大讨伐”,原计划也是要在冬天进入高潮。平时日军配置高度分散,每当树叶飘零,就开始调集兵力了。

一军独立师南渡辉发江之际,正赶上以往胡子进入猫冬的时节。可一军挺进东边道就站住脚了,为什么?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欢迎、拥护和掩护。只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抗联就有了不倒的“青纱帐”。

当然还要讲究战术。

杨靖宇有个“四快”,即“快打、快走、快集中、快分散”。夏日游击,打得赢打不赢,转身钻林子里就没影了。冬天不行,就更得突出个“快”字。

抗联的许多漂亮仗,都是在严酷的冬天打的。

(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游击战杨靖宇抗联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联英雄赵尚志
浅析抗战时期冀中平原根据地的作用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红军建设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