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向及情感内涵解读

2018-01-27 06:20赵雨欣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赵雨欣

摘要: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长篇歌行中的名篇,也是我在高中阶段最喜欢的一篇,全诗以月为主线,用巧妙的构思和饱满的写作手法洋洋洒洒,构造出晶莹剔透、情景交融的意境。整首诗层层推进,将月之美,空间之美,离愁别绪的感叹融为一体,该诗真正的达到了景意相容的境界。月在诗中有渐变之美,使该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月之景;月之思;月之情

从该诗的题目可以看出,“春、江、花、月、夜”是主要的五大意向,这中间“月”这一意向是全诗分量最重的意向,可以说是该诗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月”字总共出现了15次,频率如此之高,这在笔者所学诗篇里实属罕见,几乎每一句都有对月、对月光下情景的描写。在该诗中“月”已不单单是月光这一自然景色,而是包含了对宇宙空间的思索、对情感的寄托。本文将从“月”的意向入手,从三个方面来谈诗人笔下的月之景、月之思、月之情。

一、月之景

第一部分从初始到“孤月轮”。诗人用精美的文笔,浪漫的手法,独特的审美,勾勒出了一幅奇美的月色瑰宝——春江月夜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浩荡的江水好似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仿佛与潮水一起涌出。如此清新脱俗的情景,直接给我们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心境和视野也因此而宽广。如此的描写十分吸引眼球,面对美的享受,人们很容易被这奇特的景致所控制。诗人一开始就让“月”这一意向成为了一个让人无法遗忘的中心,而这一中心在该诗中与作者的思绪如影随形,造就了全诗的线索和精髓。“滟滟随波千万里”说明了月光的明亮皎洁,诗人并非直接来说月光是怎样的洁与亮,而是让粼粼的波光来彰显月光,这正体现出诗人的高超之处。诗人借助“月”悄无声息的进行了第一次对时空宇宙的思索,感受到了时空之中的相对性,在广阔的景致下颇有共婵娟之意。接下来,诗人将细腻的手法和独特的审美展现的淋淋尽致,对月光之美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描述,月光明亮如雪,洒满花林,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之感让人难以捉摸,颇有几分情趣在其中。其中“似霰 ”、“流霜 ”、“白沙看不见”等词汇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视觉感官加以呈现,显得月光尤为明亮皎洁,如此良辰美景,不得不让人心生爱意。恍惚的月光下诗人进行了第二次对时空的思索,时空是人无法控制的就好似这“月光不觉飞”一般,变化无常。最后,诗人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极其静谧的情景,把“月”这一意向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以一个“孤”字结束第一部分,十分传神,一股带有神秘色彩的悲感仿即将袭来。

二、月之思

第二部分的划分是从“初见月”到“送流水”。第二部分,作者的目光从春江月夜的美景中调离出来,来了一场对人和宇宙、宇宙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學性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何人第一次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在哪一年开始照人的?诗人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茫茫宇宙中,人们对审美的体验、思考、与追求从何时开始,又从何时开始感受到了自然的洁净与美好;我们人作为宇宙中微小的部分又是何时开始出现在天地之间?这种思考既是对自然的惊叹于好奇,又是对我们自身定位和溯源问题的探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进一步推进,把思考的范围由个体扩大到对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思考。这一点足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思想的深邃以及诗人博大的胸襟与情怀。“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诗人对稳定与变化的哲学性思考。最后一句“但见长江送流水”体现了时空的无限与永恒。

三、月之情

第三部分是从“去悠悠”到“复西斜”。此部分最长也是诗人借“月”思情的部分。该部分的主角是一位思妇。诗人在该部分再次展示高明之处,诗人没有单纯的通过叙述思妇的行为来表达她沉重的相思之情,而是把“月”这一意向穿插其中,凭借“月”来展示思妇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可以说“月”被赋予了丰富而又深沉的情感。“白云一片去悠悠”,承接上句对时空无限的感慨,更多的是多了一种感慨时光飞逝、无法挽回的悲伤情调。“扁舟子”、“明月楼”游子、思妇登场,相思-月-思妇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思妇举步不定,徘徊游离一展相思情。接下来的两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十分绝妙,不见思妇人却见情满溢,月光的缥缈更展离愁别绪,如此的情至深,爱至切。“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共顶一轮明月,却不能相见,月光照君更显相思之深情。接下来的几句,既有时空不停流转的感叹,又有离别之悲痛的愈演愈烈。这部分诗人以思妇的情感来展现相思之意。

最后一部分从“斜月”到“满江树”。“月”仍是诗人笔下的主旋律。但此处的“月”不再如前,已有倾斜之意,明亮夺目之感殆尽,表达了对时光易逝无可奈何的感叹。夜半去天明来,这又是作者对宇宙的观察与思索。“碣石潇湘无 限路”再次回归现实,感叹相距的如此遥远,也是重聚的最大阻碍。全诗最后两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离别相思之苦更上心头,诗人仍将“月”作为终结,将月与情巧妙的融为一体。诗人在无奈和相思的感叹中,结束了全诗。

四、结语

全诗是按照景-思-情的顺序展开,以月当做主线,把人的情感和月结合在一起,着实巧妙。全诗语言绚丽,刻画了壮阔、大气的景色。节奏把握自如,层次分明,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情愫与睿智。张若虚本人的哲学性思考也具有当时独特的开创性,非常令人赞佩。这首诗作为传世名作,长久被赞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彭新有.月映万川奇光一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意象赏析[J].语文学刊,2011(1).

[2]刘帅.冷月之声:《春江花月夜》赏析[J].文化研究,2009(6).endprint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艺术馆获评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传世作品最少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
把音乐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有感于《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黄永玉向国博馆捐赠《春江花月夜》
叙事角度与中国古诗英译的文化意义亏损*——以许渊冲的英译《春江花月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