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诗经》原初的生活现场

2018-01-27 06:20宋先梅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识诗经孔子

宋先梅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统治者动用举国之力,从天子、公卿乃至庶民,在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广大地区,从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在近600年的历程中,广泛地搜集当时各地传唱的民歌,集中了大量的关于战争、劳动、狩猎、采桑、砍柴以及婚恋、习俗等方面的动人篇章,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文字还没有成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时代里各个区域人们主要的生活内容和生

存状态。

之后,作为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直将《诗经》作为其弟子的必修课,并多次谈到《诗经》之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教化作用,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8),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诗的意兴心领神会,情感就会变得敏感而丰富,在言行举止方面也会因时、因事、因景而动,做出适当的调整,而最终会与周围世界和谐,在一种类似音乐的境界中完成自己(之所以说是在音乐的境界中完成自己,是因为对于古人来说,天地之间最高的境界就是音乐境界,即“大乐与天地同和”,因此,人生的最终完成则是天人合一,符合天地的节奏)。此外,《论语·子路》(第13)也记载,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独自一人路过中庭,正巧遇到孔子,孔子告诫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段话揭示了《诗经》的另一种教化功能,即《诗经》可以让人从中获得一种领悟,从而学会更有效的表达。而最广为人知的孔子关于“诗教”的说法则是《论语·阳货》(第17)中的记载,这也是孔子关于“诗教”的最全面的表达。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識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可以兴”可以理解为对《诗经》构建的原初生活世界的“在场性”感知;“可以观”是指《诗经》对人性与人类的情感具有深刻的领悟和委婉曲折的表现;“可以群”是指《诗经》对一个族群记忆的保留与唤醒;“可以怨”,是指《诗经》构成了语言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密关联,可以让人学会如何表达。

孔子的观点基于对《诗经》最本质的了解,有着非常深刻且合理的洞见,加之,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力量助推之下,“诗三百”更是奠定了其经典的地位,为历代精英阶层尊崇为《诗经》。而在唐宋以后,科举制度的全面实施,更将《诗经》列为“五经”之一,成为读书人终身研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唐诗宋词的作者们也大都是在熟读《诗经》的基础上建构起他们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而中国人又常将唐诗宋词作为启蒙读物,因此,如果一直往前追溯,一定不难发现,《诗经》其实就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思想与情感的源头,中国人的情感结构,生命历程,表达方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诗经》的滋养和培育难以估量。

但是,进入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却切断了与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联系,渐渐地与之疏离。可是,当我们回望来路,重新思考文化的功能和意义,重新估量《诗经》这样的经典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之于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时,它们便很自然地回归到了我们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课堂。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对《诗经》虽然有一定地了解,但因为古今汉语文字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诗经》对他们来说还是显得太过遥远、艰深,学生大都对这样的经典望而生畏,主动学习的意愿很弱,《诗经》原本具有的,在学生文化修养、人格养成中所具有的重要的“诗教”功能得不到体现。而作为通识教育,又不可能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十分细致的研读,当然也没有必要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具有如同专业学习一样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但却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取《诗经》中的精华,让他们感受到《诗经》的魅力。为此,有必要对作为通识教育的《诗经》教育教学方法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让《诗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凸显出来,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诗经》中重要篇目中现实场景的还原,让学生感受到其原初的诗意;可以通过对《诗经》的时代、地域、风俗、文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揭示,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生活世界里的民俗与风情,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在此,孔子关于《诗经》“兴”“观”“群”“怨”的诗教观,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笔者以为,在孔子关于《诗经》的“诗教观”的启发下,作为通识教育的《诗经》教育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兴,是对现实场景的还原;观,是对先民生活习俗的了解;群,以发现《诗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联;怨,领会《诗经》对生活世界的鲜活呈现。

尤其,在现代社会,当我们的心灵被现代文明所遮蔽,不复能再见那样的蓝天、白云,那些清澈的流水,那开遍山花的原野,那在时光里不息演奏的虫鸣……更需要重返《诗经》的原初生活的现场,重现《诗经》的诗意与美好,重新唤回《诗经》中那种最质朴的诗性精神。但愿,以青年大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国学课堂是这一伟大路途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识教育的《诗经》教学中,重温孔子的诗教观,从“兴”“观”“群”“怨”的基本点出发,唤回《诗经》在生活世界里最原初的诗意,是激发学生兴趣,感受经典魅力的十分重要的契机。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诗经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