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8-01-27 06:21李亚林
祖国 2017年24期
关键词:智力人格新课程

李亚林

新课程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品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开启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怎样开发创造潜能,就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一、以开发潜能为抓手,激发创新欲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是人性的一种基本财富,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具有。当然,这种潜能能否变成现实,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尤其要看其有没有创新的意识,愿不愿大胆创新,敢不敢标新立异。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敢于钻研、善于探索,并对创新充满信心的人,往往能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也常常能够取得创新的成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不断的培养学生创立创新的信心,坚定他们“我能创新的信念”,开发创新潜能,鼓励其大胆创造“临门一脚”的奇迹,追求创新的成功。

人类的实践活动证明,良好的创新欲望可以激发创新动机,引发创新行为,实现新的创造成果。因为这种创新欲望,会激励人们去自觉自愿的克服创新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以苦为乐,不失时机的去追求创造的成功。

常言道:处处有创造之地,天天有创造之时。也就是说,创新的机会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就在人们能否及时地抓住创新机遇。在创新领域,尽管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机遇往往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心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开动脑筋,分析综合,把握机遇,大胆创新。要树立起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千万不可坐失良机!

《为学》一文中所讲的穷和尚与富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穷和尚靠"一瓶一钵"能使自己的创新欲望变成现实,而条件远比她好的富和尚却因等待条件的具备、时机的成熟而贻误良机。可见,有了创新的欲望,还必须马上付诸行动,才能实现创造的成功。因为创新的特点就在于“新”,如果动作太慢“新”就会转化为我“旧”,就会失去创新的价值。由此可见,把握创新机遇是创造成功的关键性环节。

二、以实践活动为桥梁,提高创新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活动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一般来说,教育对世界的认识、对环境的改变应该与人的活动相一致,即教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所以,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活动作为实践的范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创新教育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为此,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认真设计一系列创新活动,如手工制作、绘画创意、小发明小制作展览、小壁报比赛等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创新的全过程,以便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激发其创新的欲望,调动他们大胆创新、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逐步提高其创新的能力。

一是让学生不断汲取创新知识。初出茅庐靠人指路,一无所知何谈创新。显而易见,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离开了一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创新就无异于空中楼阁。这就是说,创新必须借助于知识,知识反过来促进创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知识,使他们真正弄清弄懂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智力。创新能力与人的智力密切相关。智力尤如创新能力的土壤,土质越好,创新力之树的生长就越茂盛。因此,全面发展智力水平,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智力作为基础,要注重发挥智力水平在未知领域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三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人们的思维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提高,这已为众多的成功人士所共识。所谓创新思维训练,也就是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教师提出并解决某个问题,使得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不断积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经验。对于智力正常的人来说,是否接受过科学的创新思维训练,其处理问题的实际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据报载,委内瑞拉在为马拉开波市新建一个医疗中心的讨论会上,由于接受了一个十岁儿童提议的思考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四项法则,从而使一直讨论了三个多小时尚无结果的问题迎刃而解。据悉,这位提议的儿童并非什么超常的思维天才,只不过他在学校里接受过专门的科学思维训练而已。由此可见,创新思维离不开严格的科学训练。

三、以发展个性为目的,完善创新人格

实践证明,任何创新活动,都受人格或个性的极大制约。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直接影响他的创新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洛埃在对本国数百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家的成就與他们的性格直接相关。简而言之,一些人自信心强,好奇心也强,在困难面前就不易动摇,因为他们执着追求,寻根问底,往往具备较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相反,那些胆怯懦弱、优柔寡断、人云亦云的人,由于他们对大千世界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其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往往显得不足。为此,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其优良个性的培养,要促使其树立坚定的信念,养成勇敢顽强、处事果断、坚忍不拔,沉着冷静的优良品质,使其逐渐形成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以最终达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不言而喻,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创新活动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因此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个性,完善创新人格,就成为创造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健全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真正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大川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力人格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智力闯关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欢乐智力谷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