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人鼠之间》土地梦的破灭

2018-01-27 06:24杨小艳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杨小艳

摘要:《人鼠之间》是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成名作,是一部关于友谊、孤独、梦想的杰作。主人公怀揣着美好的“土地梦”,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挣扎前行,终致梦想破灭。本文通过对几位农业工人对梦想的追求、破灭及自身的毁灭,对小说进行主题分析。

关键词:《人鼠之间》;土地梦;梦想破灭

《人鼠之间》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写于1937年的中篇小说。该篇小说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196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戏剧性特点突出,只有短短的三天,每一场景人物不多,多采用对白的形式,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情节紧凑精炼,充满悬疑,故事的悲剧收尾让读者唏嘘不已,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小说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作者对语言的掌握和对情节的精心安排,更在于其“土地梦”破灭这一主题的选择。故事主人公莱尼天生神力却头脑简单,喜欢抚摸一切柔软的小动物。而好友乔治精明能干,不仅担负着照看“白痴巨人”莱尼的重担,还为两人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想--拥有自己的农场:“将来某一天,咱们会把挣的钱凑起来,买座小房子,几亩地,一头牛,几头猪,然后靠地过日子,还要养兔子。”[1]他常常抱怨莱尼给他带来了麻烦,但对莱尼的真诚友谊让他对莱尼不离不弃。最终,因为莱尼措手杀死了农场主儿媳妇,而乔治不忍他遭受死刑,开枪打死了莱尼,也扼杀了自己的土地梦。

人人都有一个土地梦

人人都有一个土地梦。正是对土地的向往才驱使成千上万的人从各个地方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对土地的热爱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人鼠之间》里,莱尼不断要乔治重复描绘那幅美妙的图画。农场里残疾的扫地工老坎迪也有这样一个“土地梦”。在他听说了乔治和莱尼的构想后,决定拿出毕生积蓄帮助大家买下那片地,从此“靠地为生”。农场里的最底层工人卡鲁克斯说:“我见过几百个人来了又走,每个人脑袋里都他妈装着那么一小片地。”[1]

莱尼和乔治梦想中的土地不仅仅为他们提供基本物质生活保障,更是保障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获得自由的基础。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有了一个家,不再孤独,彼此关心;也不再四处流浪,任人宰割。“咱们用不着累死累活。可能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吧。不用扛麦包一连扛十一个小时。”“那地方是咱们的,没人能解雇咱们。”[1]生活有了希望,不再浑浑噩噩过日子。

莱尼和乔治的土地梦代表着20世纪初热门的“美国梦”。美国梦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换取资产的富足,而不是凭借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斯坦贝克曾说,《人鼠之间》是对“人世间每个人的梦想与快乐的研究”。故事主人公所追求的土地梦代表“所有的人那难于言喻的、强有力的向往”及其对拥有自己“土地的渴望”。评论家常常将莱尼和乔治的“美国梦”与盖茨比的“美国梦”进行类比。莱尼追求的不过是一片土地,一个农场,一个家,一群兔子,满足自己对爱和温暖的渴求。盖茨比通过自己努力由一个贫穷的军官奋斗成为百万富翁,希望可以和旧情人黛西重温旧梦。可惜两人的“美国梦”都不过是一场幻影,随着一声枪响而灰飞烟灭。故事里的唯一女性-柯利的老婆,这个连名字也没有的角色,似乎注定只是男人的附属物,而她也怀揣着一个伟大的“美国梦”。她的梦想是离开封闭落后的乡下,到广阔天地里实现她的“演员梦”。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女性地位低下,在男人的世界里,女人不过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是毒药、“引人犯罪的料”[1],是没有自由和尊严的,更遑论实现梦想了。

梦醒时分

友谊是实现土地梦的必要条件。乔治拥有管理农场的智慧,莱尼拥有干活挣钱的强大体魄。在故事的结尾,莱尼望着河对岸,听着乔治最后对乐园的美好描绘,一声枪响,梦想破灭。老坎迪知道莱尼杀死了柯利老婆,最恐惧的是能否和乔治继续圆土地梦,可乔治给出了否定答案后,他绝望地骂起了柯利老婆的尸体。卡鲁克斯在遭受普通农业工人的孤独与绝望之外,还要背负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一个人住在马具间,孤独是翻倍的。他向傻大个莱尼吐露心声:“谁都会需要有个人在身边。要是一个人都没有,人会发疯的。不管是谁都行。”[1]在他加入购买农场计划的时候,曾为了莱尼奋力一搏,可是柯利老婆一句威胁便让他认清了现实:身为一个黑人,反抗是没有用的,等待他的只有解雇和死刑,梦想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奢望。作者斯坦贝克在着力描绘的绝望现实中,对卡鲁克斯这一人物轻描淡写地勾画反而强化了黑人的悲惨境况,从而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给小说留下更多解读的空间。

乔治和莱尼的土地梦注定是不能实现的。小说原来的题目叫“偶发事件”。莱尼在柯利老婆的鼓励下抚摸她细软的头发,后者让他停下,他却无法控制自己最终措手杀死了柯利老婆。这一偶发事件看似是导致土地梦破灭的直接原因,但其实更是偶然中的必然。小说改名为《人鼠之间》,取题于英国诗人彭斯的诗作《写给小鼠》:“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2]

莱尼的土地梦落空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已是世界强国,在新科技和工业化的刺激下,经济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在繁荣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政府监管不力,金融部门投机取巧,大资本家巧取豪夺,大量农民贫困潦倒,土地集中于农业资本家之手。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让千百万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许多人像牲畜一样才勉强活下来。”[3]由于农产品价格暴跌,大量农场主破产。30年代初的大干旱和对大草原的过度开发导致沙尘暴的肆虐,尤其是中西部,在“灰碗”(Dust Bowl)之后,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发生了美国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大多数难民涌向加利福尼亚州,因为该州气候温和,有较长的种植季节及多样的农作物。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描述了深受“大萧条”和“沙尘暴”打击的移民惨状:“无数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的人们被迫背井離乡。他们像慌张的蚁群,东奔西跑,走街穿巷,到处寻找工作;东挖西采,左锄右刨,寻找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4]《愤怒的葡萄》出版两年后《人鼠之间》问世了。乔治和莱尼生活在大萧条和沙尘暴的余波里,其所拥有的土地梦就如镜中水月,美好却无法实现。作品里多次描述农业工人居无定所,日复一日长时间工作,所住工棚拥挤肮脏,没有家人、朋友,没有希望,挣一点钱就会花在酒馆、妓院或者牌局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窒息、压抑。事实上,这些流动农业工人所受的经济、社会、精神约束的情状无一不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在不平等的制度下,他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只能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禁锢与不稳定的流动之中,还要在失去工作的担惊受怕中惶惶度日。就像柯利老婆所说:“你们都害怕彼此,就是这么回事。你们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抓住把柄。”[1]为了保住工作战战兢兢、委曲求全。真是一语中的!在斯坦贝克对底层劳动人民充满同情的描述中也道出了他的无奈:美国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作者将梦想与现实这两个方面作为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有力地批判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制度。

参考文献:

[1]约翰·斯坦贝克,李天奇译.人鼠之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2]彭斯,王佐良译.写给小鼠---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M].中信出版社,2015.

[4]约翰·斯坦贝克,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