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对策研究

2018-01-27 09:50沈惠盛积龙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高职

沈惠+盛积龙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终身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的必要性和面临的困境,借鉴国内外实施“学分银行”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应从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学习成果累积、互认、转换机制、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学分银行;衔接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人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发展需求,终身教育体系应运而生。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学分银行制度起到了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作用,实现学习者学习成果累积、互换和转移。高职院校作为学分银行制度的参与者,做好与学分银行制度的衔接工作,可以充分利用高职教育资源。衔接其实是在不同的教育子系统之间搭建“立交桥”,使个体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或离开教育系统。探讨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如何衔接,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打通各教育形式间壁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利用高职自身教育资源,承担起满足大众终身学习需求的责任。我国试行的各种学分银行形式主要是在继续教育领域,依托开放大学、自考、成人教育等机构实行,吸纳各正规教育融入这一体系,最终实现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一)“学分银行”是对学分制的一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学分银行”则是学分制的升级版。“学分银行”制度是站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高度上,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记录在校期间的学习教育成果,而且还起到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衔接、正规教育与技能培训等教育成果转换或互认的作用,打通今后的升学考试通道,为学习者多渠道获取教育成果并累积提供了多種渠道和载体。

(二)满足公众终身教育需求

高职院校应改变原有只为在校生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满足公众对教育的诉求。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学分银行,现行的注册入学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宽进严出的入学制,完成学业的时间也是弹性的。根据2017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的学习年限因创业而无限期延长,创业期间的培训教育成果,通过学分银行制度,能被高职院校得到学分互认,真正实现与各类教育衔接沟通。

(三)为终身学习提供平台

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的衔接,缺少了学分银行这一平台。各阶段的教育学习成果只能在相应的教育机构内部得到承认,更无法进行教育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承认任何一种的教育学习成果,对一部分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大众,使教育机会平等成为一种可能。

二、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面临的困境

作为高职院校,主要涉及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间的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学习者已有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的衔接等方面。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地位不平等,办学目标和办学水平相差甚大,加上学分互认和转换又缺乏相应的标准,高职教育与“学分银行”制度能做到衔接顺畅,是难上加难。

(一)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政策

作为政策理念中的终身教育“立交桥”,学分银行还未建立各教育形式间学分互认的框架标准。为适应实践需求,设立了功能不同的认证标准,这又为今后彼此间的衔接与沟通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与难度。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转换机制尚未建立。现行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主要是建立在校际或校企间的合作协议,缺乏国际上通用的国家资格框架的学习成果框架。

(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

高职院校内部通过本专业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中获奖,可转化为相关课程的学分;高校间通过建立“大学城”和“职教园区”等,实现不同院校和不同教育层次间相应课程学分的互认;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订单培养模式,来实现学分互认。各种教育形式间的沟通和衔接仍处于探索阶段。脱离了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互认,并转换为学分无从谈起,学分银行基本上成为为某个教育领域内部服务的学分银行[1]。

三、国内外实行学分银行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实行“学分银行”制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终身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学习成果导向等理念,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2]。

(一)欧洲学分互认系统(ECTS),旨在欧盟成员国的高校之间推行学分互认和转换。不同高校间,通过建立学分标准、成绩评定、学生交流过程等内部运作机制,依靠完善的法律、充足的经费和有序的管理体制等外部运作机制进行沟通和衔接,完成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和学分转移[3]。

(二)韩国的学分银行主要是面向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成人开放。韩国学分银行的顺利运行主要归功于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体化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学分认定、学分积累和学分兑换的操作标准。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加强学分银行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或企业间的沟通和衔接,保证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分通兑和折算[4]。

(三)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通过在教育机构间签订学分转换协议,实现课程和学分的衔接,而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学分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借助先前学习评价,将学习者的工作经验、各种非学历教育转化为学历教育的学分。

(四)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上海的市民“学分银行”实现了不同类型教育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江苏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累积学习者的学分,实现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成果的互认;校企合作的学分银行(如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与燕山石化),共享教育资源,将各种培训和学习转换为相应的学分;校际间通过签订双方或多方合作协议,实现不同层次教育间的学分转换。endprint

高职院校实现与“学分银行”制度的衔接,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法律层面进行保障。成立学分银行的官方管理机构,制定各类型教育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的标准,完成学分累积。高职院校应改变原来的办学思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生参加课程竞赛或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多渠道认证和转换学生的学习教育成果,转换为相应的学分。

四、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主要从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学分银行”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学习成果累积、互认、转换机制、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做好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

学分银行制度的设计者是政府,实际推动也主要依靠政府。政府要从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学分银行的发展。目前,学分银行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学分银行依托开放大学和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在高校设立学分银行网点。但对各类型教育的学习成果如何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需要政府研究学历教育成果、非学历教育成果和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标准,逐步建立可转换的学分制度。为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提供制度保障,提升学分互认的可操作性和逐步打通教育壁垒。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学分银行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是根据申请者建立个人学习帐号,记录个人在各阶段取得的学习成果。高职院校作为学分银行的参与者之一,所有学生应在学分银行申请设立个人学习帐号,对三年的学习成果不仅进行记录,还要进行认定、累积、转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间的相互开放、衔接,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理念。

(三)设立学习成果累积、互认、转换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面临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国家鼓励学生创业和社会实践,学生可能在三年制的教育时间段中,多次办理因创业和社会实践而申请的休学。在企业社会实践或创业期间获取的学习成果,能否转换成学历教育阶段相应的学分。

通过设立学习成果累积、互认、转换机制,国家统一标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照标准,实现不同教育质量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累积,实现质量认可,则是核心关键和难点。

(四)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家委员会

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的累积、互认、转换离不开专门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学分银行的参与者,涉及多方,需专门机构协调,提高学分银行的运转效率。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申请对某一教育学习成果进行转换,这就需要专家进行审核,保证学习成果转换的质量。

(五)设立质量评价体系

在网上信息化平台上公布学分银行的工作流程,學分认定、学分折算、学分兑换、学分积累的标准,接受大众的监督。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需要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参与,“学分银行”制度下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多元评价,保证质量。

五、结语

传统的学分制模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高职院校与“学分银行”制度衔接,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高职与中职的衔接可以打通入学通道,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打通升学通道,高职与非学历教育则打通了终身教育通道。

参考文献:

[1]国卉男,赵华.多模式下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的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17):52-57.

[2]王立科.从理念到实践: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26-30.

[3]吴晓霞,邓毅.欧洲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ECTS)及其启示——基于结构、功能的视野[J].中国成人教育,2016(8):139-143.

[4]董香君.韩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3):90-9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