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引导机制研究

2018-01-27 09:57厉丽王洋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厉丽+王洋

摘要: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具有产生即时性、来源开放性、内容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对舆情进行有效的处理与控制,确保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

关键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出现在高校内,与高校师生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事件的发生比较突然,对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也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这些年,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信息传播快速、广泛,在这种形势下,一旦出现高校公共突发事件,高校得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就非常短,造成严重的舆论压力。

一、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常见问题

(一)高校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公共关系意识淡薄,处理制度匮乏

第一,高校公共关系意识淡薄,单纯的将突发事件当成内部事件进行处理,处理之前没有关注公众意见,所以,一旦爆发舆论,又显得措手不及,增加处理难度,甚至出现无法掌控的局面。

第二,缺少完善的处理制度。随着高校管理体系的完善,其在公共事件的处理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但是在处理公众事件中,决策权属于少数领导,一线人员和基层部门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明确的操作规范流程进行参考,造成舆论发生的第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怎么说、怎么做都是一团雾水,有的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予行动。另有一些工作人员,拥有丰富的处理经验,但是也会由于领导态度不明确而不知如何下手。

(二)信息不透明,缺乏对舆论的引导与互动

在网络信息時代,每个人都自成媒体,所以,一旦有突发事件在高校内发生,就会立刻在网络蔓延开来,一时间大量信息扑面而来,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给信息控制、封锁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媒体时代高校公众事件的发生及处理经验告诉我们,新媒体在高校公众事件处理中,正显现出“引路人”的地位。

新媒体时代,一旦发生高校公共事件,不在第一时间公布信息,反而隐藏事实真相,是舆论处理的第一大忌。一旦事件发生的原因与高校管理缺陷有关,高校大多数都会为了维护声誉选择隐瞒信息,但是这样反而起到反作用,引起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比如,高校领导担心信息公开之后会产生更严重的舆论轰炸,因而试图锁闭消息;或者个别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选择性的隐瞒真实信息。这些行为,都会引发媒体及公众自行拼凑“真相”,不利于舆情的处理。

二、高校突发事件类型与成因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常常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内心脆弱。特别是高校在遭遇自然、事故、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时,如果对突发事件应对和后续工作组织不力,善后处置不当,心理干预不及时,很容易引起恐慌,导致事件升级,造成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科学化、人性化引导的机制探索

(一)建立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就目前来看,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事件发生时也没有主动公布信息的习惯,一般都会选择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属于静态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对公众反映考虑不足,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利色彩。所以,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在舆论发生中占据信息公布的主动权,还能够有效控制信息传播,树立良好形象。

(二)建立高校网络信息技术防范和监督体系

高校必须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要求,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制,利用信息技术,对公众事件发生后的信息进行处理。

(三)从实际出发,积极做好舆论引导

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充分发挥高校网络平台的优势,积极应对网络舆情,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思想教育来获取学生的支持和认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高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案体系,能够有效保障学校长远发展。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特点,然后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及时控制舆情的发展,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4.

[2]张东娇.公众、事务与形象: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社会传播视域下微信的影响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