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2018-01-27 10:03张智昊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智昊

摘要: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幅员辽阔,有多个民族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黑龙江省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7项。對于这些宝贵资料,传统的记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特点的分析,找出目前在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数字手段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提出一些设想,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保护路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通过长久时间积淀下来重要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至今,多印有当地独特的文化烙印,它们承载着当地文明的过去和未来。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06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初,黑龙江省成立了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并从2007年开始颁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黑龙江省境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及存在特点

(一)黑龙江省境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2004年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启动。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黑龙江省共有9个项目入选。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黑龙江省共有12项入选。2010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黑龙江省共有6项入选。2010年11月23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将黑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望奎皮影戏"与其他10省共同申报的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黑龙江省拥有2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自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份三批公布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83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合计为187项)。

(二)黑龙江省境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在特点

1.民族性。黑龙江省非遗项目中共有少数民族项目172项,占非遗项目总数的46.6%。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更具地方文化特色。

2.生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其存在和传承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群体。

3.传习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绝大部分是世代相传、口传心授,很多非遗项目注重的是以人为核心的经验、技艺、精神等方面的交流。

4.濒危性。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本质,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及传承人的逐年减少。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2004年初,黑龙江省政府成立了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2007年颁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到目前共颁布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目录共计317项,2006年7月6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文件,2006年9月28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非遗保护中心负责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及申报工作,届时各地市也将成立专门的保护工作机构,负责当地的非遗资源的普查与保护工作。2015年12月10日,黑龙江省挂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该机构将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资料整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推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等方面开展工作。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队伍建设薄弱缺少研究机构

从2004年至今黑龙江省相继建立了若干非遗保护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是对黑龙江省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上缺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工作人员选用上,理论研究欠缺,几乎没有专业研究人员。这些因素从源头上,影响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工作的进程。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不够和挖掘力度不足

以非遗传承人为例,很多人以非遗创作为副业,因其收入微薄不足以维持生计。使得非遗传承人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来增加收入,这将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进度。同时有很多非遗项目不为大众周知得不到挖掘,在忽视中自生自灭。

3.保护途径有效性不足

传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大多是前期资料收集其中包括当事人口述、照片、影像记录等,后期通过整理将资料印刷成书籍、刻录成光盘。这种传统的保护手段的缺点在于(1)流传范围小(2)易损坏(3)缺少互动。

三、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进行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类载体的记录,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输入和转化,来实现信息化储存、系统化整合、专业化分类,最终形成数据库,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管理、交换和利用的目的。endprint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1.建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就是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与黑龙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聲音等多种信息,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处理和加工,对己经处理加工过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选择、分类、组织,使这些数字信息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体系。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的建立可以满足当下信息多渠道的发展需求。建立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的第一步就是获取其相关的文化资源,这里的数字采集指的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活动以及与活动相关的环境、器物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处理和再现。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使用的采集技术是传统的摄影、录像方法,这种手段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为我们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相关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但是这种传统的采集技术有致命的缺陷,无法较长时间保存,其音像、照片、视频容易出现老化、失真、损坏等现象。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逼真的数据化技术不断涌现。现在的信息采集可以利用很多先进的仪器,比如三维扫描、高精度数字摄影、动作捕捉设备等,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和照片无缝缝合技术保存资源信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观赏和开发利用提供准确的数字资源。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的建立为以后的学习、研究、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便利和可能。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非遗信息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和保存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建立的重要意义。

2.建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展示和实体展示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实体博物馆受地理、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各地区博物馆的分布和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人们对博物馆资料的了解受地域、时间、资料的因素制约。另外传统博物馆缺乏陈列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参观者只能通过文字和讲解员的介绍来了解展品信息。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可以避免这些制约因素,通过现代化数字手段让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展品,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了解展品。数字化博物馆展示形式主要有虚拟博物馆、多媒体系统和虚拟与现实结合展示三种主要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1)虚拟博物馆展示。虚拟博物馆是指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传统博物馆里的藏品、场景等信息进行虚拟再现,这种手段目前在国外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构建模式。虚拟博物馆的建立综合运用到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来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虚拟展示。虚拟博物馆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演示等职能。

(2)多媒体系统展示。多媒体系统展示采用CS结构,主从式体系,是借助已有的通讯网络,将信息传送到网络内各个终端进行输出播放。可以结合各种显示设备通过播放来传达所要宣传信息。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的方式将图片、音频、视频等方面的信息传输到各播放端进行输出播放。从而扩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增加人们对非遗项目的了解,拉近百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距离。

(3)虚拟与现实结合展示。虚拟与现实结合展示是通过电脑软件制作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为受众提供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全息感受,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增强体感交互。运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展示手段让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体会和还原现实中的场景。这种方式对于普通参与的大众而言,它能大大提高用户的参与感,虚拟场景的展示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成本也较低,不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世界级的非遗项目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我们就可以运用虚拟与现实技术加上全系投影的方式,将观众置身于场景之中,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此项非遗项目。

3.建立交互平台便于非遗项目的传播和继承

(1)建立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交互网站

建立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交互网站,通过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图片和视频等相关信息向参观者展示出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参观者在观看的同时可以在网站的互动区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可以与其他参观者进行互动留言,同时交互网站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自身网站建设的不足,通过不断的改进使得信息的传导更有效,这样可以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互体验感受是传统网站所不具备的。

(2)让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自媒体”时代

有效的利用自媒体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贴近百姓生活。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以手机客户端为例,目前苹果公司App Store里与非遗有关的APP有5款。分别为:北京中录电视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非遗在中国”、Chengdu KalachTechnology Co.Ltd开发的“非遗四川”、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的“长江非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权交易中心开发的“中国非遗文交中心”、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媒体”载体还没用建立联系,我们应当运用“自媒体”的特点,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融入其中。

四、结语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在探索阶段,很多措施具体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非遗传承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数字化保护为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各项名录的特点、传承内弃,进行合理生产、利用,从中激发"非遗"自身的生机和活力。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要利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互联网+、大数据这样的新模式、新思路。本篇文章,重点提出针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路向,及数字化的保护模式做出一些设想,在科技的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对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使其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受益于观众,也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理论探析 [J]. 山西档案,2011(02):46-48.

[2] 代俊波 .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 [J]. 图书馆学研究,2013(14):31-34+40.

[3] 章立,朱蓉,牛超,邵丝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 [J]. 装饰,2016(08):126-127.

[4] 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 [J]. 美术研究,2006(01):47-51.

[5] 孙向阳 . 数字化技术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中心 [J]. 贵州民族研究,2016(03):67-7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