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乡特色的横塘送别图
——范成大《横塘》赏读

2018-01-28 14:38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14
名作欣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南浦范成大水乡

⊙徐 静[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 江苏 苏州 215014]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是一个重要题材。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情别绪,历来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内容。离别时的惆怅伤感本是人之常情,而古代交通不便,行旅多艰,每一次送别或许意味着更长久的分离,再会难期,因此,古人非常重视离别。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面临分别,心中总会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这“别是一般滋味”的离愁别绪,诗人往往以特殊的离别意象来表达,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众多的送别诗中,范成大的一首七言绝句《横塘》别开生面,描绘了一幅风景秀美、情深意浓的苏州水乡特色的横塘送别图: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谥文穆,吴郡(今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仕宦生涯三十年,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属南宋重臣之一。为官勤政爱民,颇有贤名。晚年辞官回到苏州,居住在风光秀丽的石湖,自号石湖居士。范成大是南宋最有名的吴地文学家,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一生做诗一千九百多首,除了其田园诗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和出使金国的七十二首绝句,范成大还写有大量的写景抒怀之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诗广泛学习唐宋诸名家,融会众长自成一体,风格轻巧,清丽精致,温婉含蓄。

《横塘》是一首送别诗,诗题“横塘”就是送别的地方。横塘,水名,位于苏州城西南,水自城中来,西南横流过横塘古镇而得名。横塘通石湖胥口,连京杭大运河,是苏州水陆交通的要冲,西行北进的渡口,古有横塘驿站。人们去石湖去太湖,去灵岩去东西洞庭山,到了横塘就要改水路,横塘是游石湖、太湖、灵岩与洞庭山的第一站。横塘是典型的苏州水乡,是诗人家乡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范成大写横塘的诗有好几首,包括《晚泊横塘》《自横塘桥过黄山》等。这一首以横塘为题的诗,则专写横塘送别,写得清新别致,意蕴深厚。

首句“南浦春来绿一川”,点明送别的地点、时节和景色。浦指水边,南浦,就是南边之浦,泛指送别河畔。南方多水,古人远行经常坐船,因此常常临水送别。屈原《九歌·河伯》诗曰“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此,后人便常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泛指水边送别之地。《横塘》首句以南浦借代横塘,既有借用古人南浦送别之意,以烘托此时送别之情,又恰与送别之地的名称吻合。横塘恰巧是南面临水,所以亦可称南浦。送别诗常以水边作为空间意象,还与水的特点有关联,流水悠悠,流长不绝,正可表达绵绵不断的送别之情。“春来”两字点明送别的季节,“绿一川”写出春到横塘的美丽景色,呈现出满川遍野皆染上春天的绿色,春草碧色、春水绿波融为一体的画面,以此烘托送别情深。唐朝韦庄《古离别》云:“断肠春色在江南。”李煜《清平乐》词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由此可见,春色、春草等在古人笔下早已成为寄托离情别绪的意象;更何况,春天这个时节特有的温柔含蓄的特质、春景给人的轻柔细腻的感觉,也与无限惆怅的离情别绪相吻合。

第二句“石桥朱塔两依然”,在春到横塘、绿满一川的画面上进一步点明水乡横塘的景物特征,进一步寄寓送别之情。横塘四周景物甚多,为什么只写石桥和朱塔呢?因为石桥和朱塔是横塘也是水乡苏州突出的标志。历代诗人写苏州常常要写小桥、流水、人家、宝塔……这是典型的苏州古城。比如桥,苏州是水城,有水就有桥,流水涟漪,小桥悠悠——桥是体现苏州水乡风情的典型景物。据宋代描绘苏州城市地图的碑刻《平江图》载,苏州全城有桥梁三百多座。再说塔,苏州素有“宝塔之城”的美誉,有报恩寺塔、虎丘云岩寺塔、罗汉院双塔、瑞光塔、楞枷寺塔、寒山寺塔等,城内外众多的宝塔是苏州文化的特色,所以,范成大曾写《枫桥》诗曰:“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诗中的浮图,即指枫桥边上特别著名的寒山寺塔。因此,苏州特色的桥和塔也是人们离别的见证物。当然,《横塘》诗中的石桥朱塔不一定是指枫桥和寒山寺塔。横塘之上本身就有横塘桥,在范成大所著的《吴郡志》中,横塘桥是他所记载的苏州三百余座桥梁之一。旧时横塘桥上还有亭,题曰“横塘古渡”,十分著名。横塘附近有黄山、上方山,山上就有古塔耸立。石桥朱塔上下相望“两依然”,似有依依不舍之意。诗人选择石桥和朱塔作为离别的见证物,还因为桥和塔是由坚硬的石质构成,给人以厚重感、固定感,经得住时光的流逝和风雨的考验而岿然不动。无论季节的冬去春来,无论人间的送往迎来,无论世事的千变万化,石桥和朱塔依然伫立在那儿。诗人以物之不变反衬人事变化,流露出人去物在的惆怅与感伤,具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第三句“年年送客横塘路”,正式点题,点明横塘送客。如前所述,古时的横塘,是苏州城西南的水路要道,是京杭大运河与胥江交汇之处,是一个交通十分便利的水陆码头,也是人们送往迎来的渡口,横塘桥上还有“横塘古渡”的题名。诗人“年年”往来横塘送别宾客,不仅表明送客之频繁,而且也暗含送客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在这貌似平淡的叙述中,寄寓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同前句“石桥朱塔两依然”相呼应。正因为年年来到横塘送客,才深切感到年年春天在横塘渡口送别的情景总是相似,石桥横卧、朱塔耸立依然不变;然而,送别的客人却年年都有变化,去年、前年送别的客人今在何处?岁月无情,人生无定,从而更加重了送别时的眷恋之情,更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第三句貌似平铺直叙,却使前面描绘的横塘景观瞬间增强了情感因素。

诗的前三句描写了送客之地横塘的景物特征,述说了诗人年年送客的经历,离别之意已很浓郁。然而,诗人在末句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情别绪,而是继续描绘送别之地横塘水乡的秀美景色:“细雨垂杨系画船。”这时候,细雨轻飘,杨柳低垂船上,宛如一根根的丝线系住了那即将离去的画船。这里,无一字提到离别难舍之意,却字字饱含依依不舍之情。这与经典意象的巧妙运用密切相关。先看“细雨”,这是一个与离情别意紧密相连的传统意象。虽然,在实际生活中,离别时刻未必都会下雨;但是,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送别诗中时常出现。雨水仿佛是上苍的泪水,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诗人写雨,其主要作用在于渲染氛围,烘染一种苍茫、迷蒙的气氛,用来衬托送别时感伤惆怅的心境。而范成大笔下的横塘之雨不是倾盆大雨,而是独具苏州水乡特色的“细雨”,具有娴静温柔的气质。唐代刘长卿《送严士元》诗云:“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阖闾城”是苏州的别称,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水城苏州的气候特征,“细雨湿衣看不见”是典型的烟雨姑苏景色。此时此刻,横塘渡口细雨缠绵,一片迷蒙。在伤感的细雨中送别,不知湿衣的是泪珠还是雨滴。再看“垂杨”,即杨柳,真可谓中国送别诗中描写最多,最情意绵绵的一个经典意象。《诗经·采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最早的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杨柳枝条婀娜迎风摇摆仿佛依依不舍的样子,因此诗人把杨柳的依依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融会贯通,使杨柳意象注入惜别之情。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离情别绪。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诗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垂杨”意象与离情别意融为一体。唐代张籍《送从弟戴玄往苏州》诗曰:“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杨柳多生道旁河边,苏州水乡到处是河流水巷,河边路旁杨柳依依也是水乡特色。细雨、垂杨,在诗人眼里,都是多情之物,构成了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与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颇具情韵之美。“系画船”就是画船系着,这里的画船是指饰有花纹色彩的客船。画船正拴在横塘渡口边杨柳树上,既是等待客人上船,又是在催促客人启程。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细雨、垂杨、画船这些意象创设了一幅苏州特色的横塘送别图——细雨轻飞如丝,垂杨依依似线,客人即将登船解缆,送客诗人伫立河边……这里,细雨垂杨或脉脉含情,或凄凄伤感,都染上了离人的感情色彩,象征着离情别意绵绵不断。全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具有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与理性的哲人用思辨阐释道理不同,感性的诗人常常用意象来倾诉情感。也许是范成大的一次横塘送别,引发了诗人千古人生送别的感慨,于是将横塘的石桥朱塔、细雨垂杨诉诸笔端,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寄寓了人生离别之情。在诗人笔下,横塘如此春水绿波,如此烟雨迷蒙,是秀美的苏州水乡,也是人们送别的伤心之地。很显然,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横塘不仅是指单纯的水塘、堤岸,横塘已经突破了狭隘的地域范围,演变成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符号,犹如南浦、长亭,横塘意象也已成为人们表达离愁别绪的送别场地,成为人们感慨人生命运不定、历史沧桑变幻的情感寄托。

清代诗人、诗评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据此审美标准来观赏范成大的《横塘》完全符合。《横塘》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幅苏州水乡特色的横塘烟雨送客图。诗人把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融入横塘水乡的美丽风光中,借景寓情,以景结情,以“含吐不露”的委婉手法,写出了深意,突显了特色,韵味悠悠,含蓄隽永,给读者以丰富的美感,令人回味不已。

猜你喜欢
南浦范成大水乡
南浦河守边记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春日相思
踏莎行
王汇泉
新水乡歌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