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的循环与永恒的流逝
——晏殊《浣溪沙·春恨》解读

2018-01-28 13:00江西程水金
名作欣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王琪晏殊夕阳西下

江西 程水金

作 者: 程水金,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文化与文学之综合研究,已出版多卷本学术专著《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卒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其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初期上升之际的承平时代。据《宋史》本传,晏殊七岁便能属文,景德初年,江南知府张知白以“神童”荐于朝,宋真宗召与进士千余人同在殿中应试,晏殊神情自若,援笔立成。其复试诗赋与论策,晏殊报告真宗说自己考前曾经练习过这道赋题,请试以别题。宋真宗特别喜欢他的诚实,阅其赋文,也频频点头称许,赐同进士出身。晏殊少年得志,一生官运虽稍有迭宕,但大体顺利。仁宗庆历年间,官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晚年荣宠尤加,留侍经筵,常与帝同起居,随伴左右,死后宋仁宗题“旧学之碑”四字篆其碑额。因此,社会上升时代的承平歌舞、富贵显达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其出类拔萃的天赋才学,使他的诗词创作具有一种雍容闲雅而又风流蕴藉的独特风格。这首《浣溪沙·春恨词》正是这种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

这首词历来广为传诵,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对仗工整,意趣新奇,在词话批评史上颇得好评,被誉为“后人多不可及”。晏殊本人也因其“造语之工”而大为自爱,以致不嫌重复使用。其律诗《假中示判官张侍丞、王校勘》:

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班班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全诗八句,有三句与本词相同,仅“小园香径”作“小园幽径”。宋人胡仔(字符任)《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说,晏殊赴杭州,路过扬州,在大明寺小憩。寺庙墙壁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题诗,晏殊闭目徐行,让其随从仅诵壁上诗,不念作者姓名籍贯官品。其中有一首五言律诗颇得晏殊喜爱,题款是江都县尉王琪(字君玉)。于是召王琪来见,二人共进午餐之后,便于池边散步闲聊。其时正值晚春,池上多有落花,晏殊说自己作诗,每得佳句,便写于墙壁,有时事隔经年都对不出下联。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没有对句。王琪应声而答“似曾相识燕归来”。于是晏殊便提拔王琪进入文馆担任校勘之职。但胡苕溪考订说,晏殊并没有在杭州做过官。据此,我们认为,故事可能是好事者由此诗而杜撰,因诗题中的“王校勘”正是王琪。当然,故事的虚实真假,不必追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三句,晏殊既用于诗,又用于词,可见他想把这些难得的佳句多用几次,以补偿得句的艰辛,不致造成资源浪费。

不过,晏殊这种做法,后世诗评家却颇不以为然,认为这几句写在词里韵味十足,放在诗里却未免绵弱无力。这种评价,虽不免受“诗庄词媚”的观念影响,但就晏殊这两首具体作品而论,的确诗不如词。因为诗的整体效果不佳,给人堆砌与拼凑之感,而末联“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实有自得佳句而欲人前卖弄之嫌,颇令人反感。

至于这首词则大不一样,情感细腻,意境浑成。“一曲新词酒一杯”,是说作者一边听曲,一边喝酒。不过,“一曲新词”,从这个“新”字来看,很可能是说作者填写了一曲新词,这是当时一般文人士大夫的雅致生活。往往一面听曲,一面喝酒,一面填词,填词完毕,立交歌女翻唱。“酒一杯”,既可以是说,在喝完一杯酒的工夫,便填写了一首新词,以见其才思敏捷;但“酒一杯”更是表现一种淡雅悠闲的情境,既不是那种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热闹场面,也不是那种穷愁苦寂、潦倒困顿的羁旅独酌。这一句给全词定下了慵散闲适的文人士大夫们特有的情感基调。

喝酒,听曲,填词,这种诗酒流连的慵散与闲适,最容易引起文人墨客的心灵骚动。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他们或者伤时叹逝,因物是人非而感慨不已;或者曲终人散,落寞怅惘,为良宵苦短而愁绪莫名。然而晏殊在这种喝酒、听曲、填词的当下生存中,似乎更多的是对流年往事有所追怀。但这往事又没有具体实在的内容,也就是说,他此刻联想到的过去,并没有发生什么让人刻骨铭心、令人不能忘怀的大悲与大喜。然而,晏殊也曾经因为遭到皇帝误解而贬官外放;也曾经因为遭到同僚非议而立朝维艰。晏殊似乎很通达,他在此刻并没有缅怀这些颇为失意的往事,而是对眼前的诗酒流连有所反省。一方面,他给人看到的只是流年似水、风平浪静的富贵人生,在这里并没有大波大澜与起伏跌荡,似乎是在诗酒流连听曲填词的生涯之中打发着时光。可是另一方面,就在这春去秋来、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却是一天天韶华老去,青春不再。喝酒,听曲,填词;填词,听曲,喝酒。这种表面看起来的单调与重复,它的价值代偿,并非金钱与物质的简单置换,而是永恒不驻的流逝以及因为老之将至而与日俱增的忧伤。“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去年的天气,似乎跟今年的天气没有区别,眼前的歌台舞榭、池塘春草,也与去年一模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甚至就连西下的夕阳,泛着红色与紫色的霞光,也日日皆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这西下的夕阳,却永远也没有回转的可能了。晏殊用一种平淡轻浅的笔调,将这种“人情老易悲难诉”的深情厚致,表现得举重若轻,温婉而轻柔。

晚唐诗人郑谷有一首七言绝句《和知己秋日伤怀》: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

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

郑谷这首诗也是一首伤时叹逝之作,但他选用“歌声”这一意象,比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要显得热闹。但“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却是化用郑谷的诗句,而且晏殊词与郑谷诗都用了“燕子”这一表示特殊物候的意象。毋庸讳言,这些都是晏殊对郑谷的袭用。只不过郑谷以“燕子归去”而“梁尘寂寞”来表现秋日的伤怀,而晏殊则用“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春意犹存的淡淡喜悦以及流年易逝的薄薄轻愁。郑谷是江西宜春人,有诗集《云台编》三卷,晏殊一定读过郑谷这首诗,并有所袭用,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词的上阕在“夕阳西下几时回”的追问中落笔,而词的下阕却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中开头。使上下两阕一气贯注,璧合无间。花开有时,自有花落,这是大自然的自在节律,赏花人面对落花,只得徒唤奈何。因此,“无可奈何”,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人力无可挽回;也是一种主观心境,充满无限惋惜。花开之日,明媚鲜艳,满眼尽是春色,人间一片生机;可是一阵东风吹过,转眼却是花谢花飞,碧树凋零,春天的脚步也一天天远去。几多惆怅,几多感伤,而聊可小补的是,昔日的梁上春燕还依旧翩然归来,呢喃啁啾,给春天留着几分闹意。在这春光暂歇、流水落花之际,维系着一丝喜悦。可是转念一想,眼前这对呢喃的梁上春燕,还是不是去年曾经来过的那一对啁啾情侣呢?“似曾相识”而已,实在不能肯定。燕子总是在春天归来而秋天飞去,年年如此。眼前的啁啾情侣,未必就是他年曾有的呢喃相欢。就像去年的天气,似乎跟今年的天气没有区别,一样的春暖花开,一样的池塘春草。可是今年的春暖花开真的就是去年的春暖花开吗?今年的池塘春草,依旧是去年的一碧芳沁吗?“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周而复始的永恒与无限,却永远不可能是曾经拥有的循环与再现。今天的夕阳,还是昨日的夕阳吗?“人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西方的智者与东方的诗人,发出了同样的生命感叹。

词的最后一句,是一幅浓缩的画面:“小园香径独徘徊。”曲终人散,夕阳西下,酒兴阑珊,诗人在落英缤纷的园中小径独自徘徊,陷入了沉思。青春年华的一去不复,自有几分伤感,几分清愁。曲终人散,还有几分孤独,几分落寞。这独自徘徊的身影,是在回味逝去的时光,还是在思考人生的真谛?宇宙时空的无限与个体生命的短暂,人生如同白驹之过隙,可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喝酒,听曲,填词,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吗?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无尽的忧思。

前面说过,晏殊这首词,既有对前人诗句的袭用,也有对自得佳句的反复自用。但无论是袭用还是自用,在这首词里都能用得恰到好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诗中却显得孤凸与堆砌,虽有警句,而无完篇。不仅如此,“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在诗中为第二句,在词中则为结句。放在结句,既是对前述内容的反省,更能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具有余音绕梁的无穷韵味。但放在第二句,却的确有些软弱乏力。尤其改诗句的“幽径”为“香径”,虽一字之差,那落英缤纷的园中小径,正合晚春景象,而诗人羁恋春光、惋惜落蕊的春恨情怀,也由一“香”字表露无遗。而“幽”字除却表现静谧幽深之外,诗人留恋春光、感逝伤怀的生命体验则蔽而不彰了。至于化用前辈乡贤郑谷“梁尘寂寞燕归去”为“似曾相识燕归来”,将郑诗画面之外的燕子引进画面之中,变悲秋而为春恨,再用“似曾相似”加以限定与形容,则笔势灵动,风流蕴藉,其艺术造诣恰是后人真正难以企及的了。

最后,作者在用调用韵上也体现出学识渊博。浣溪沙,作为词牌,有押平韵和仄韵两种体式,都是双调,四十二字。但此调以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为正体。晏殊这首《浣溪沙》,用的正是平韵正体。上阕三句押“杯”“台”“回”,为灰咍韵同用通押,“杯”“回”属“灰韵”;“台”为“咍”韵。两韵邻近可以同用通押。下阕两韵为第二句“燕归来”之“来”与“独徘徊”之“徊”,“来”在“咍”韵,“徊”在“灰”韵。也是灰咍同用通押。这是唐人用此调的惯例,可见晏殊学识渊博,用韵用调非常规范正宗。

猜你喜欢
王琪晏殊夕阳西下
画与理
艺苑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忘年知音
Brief Talk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Digital Workplace
晏殊换题
二则 :王琪
夕阳西下图
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