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2018-01-28 02:41李学芝曹志飞杨宁孙萌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问卷大学生

李学芝 曹志飞 杨宁 孙萌

2017年8月《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仍然呈现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相比活泼好动的青少年,热爱广场舞、健步走的中老年人,正值大好年华、体力充沛的大学生,反而成了体质差的“代名词”。颈椎病、腰椎病、肠胃炎、关节炎,不少工作后才会患上的“职业病”,到了大学生这儿仿佛成了“家常便饭”。[1]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长期不重视体育运动,缺乏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了能够综合、准确地评价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体育生活,增强身心健康,前期我们在大量理论论证和专家问卷征询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组运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评价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测试过程中随机发放问卷2618份,回收问卷2618份,有效问卷2588份,有效率98.85%。问卷编制过程中遵循社会学的问卷设计要求,并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保证了问卷内容的效度。问卷测试2周后的随机抽取500份问卷再次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重测,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R=0.908,问卷的重测信度较高。

1. 结果与分析

1.1 体育方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运用构建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综合评价体系对抽测大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按照评价等级划分,其中优秀的8.03%、良好的10.25%、一般的28.76%、较差的36.52%、差的16.44%。可以看出体育生活方式处于优秀和良好的大学生还不到20%,说明我们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之所以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原因认为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往往让学生无暇顾及体育运动,没有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处于“放养”状态,很多学生的作息生活变得毫无规律,常常是凌晨睡觉中午才起床,许多大学生养成了“能不动就不动”的生活规律,网络几乎成为了课余生活的全部,课余时间几乎不会选择体育锻炼,这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1.2 体育生活意识评价结果分析

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意识的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识到适量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在体育生活方式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认知程度较低。调查中有很多学生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知紧紧停留在增强体力、增进身体健康;控制体重、塑造体型等。同时,绝大多数学生体育生活中的心情感受、情感体验、自我概念、生活动机、积极性等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

在体育生活中只有对体育生活充分认知,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自信,保持体育生活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主动性,体育生活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获得更加理想的体育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工作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意识,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做练”。如果想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开展体育活动,应该突出参加体育活动对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帮助。

1.3 体育生活行为评价结果分析

对大学生体育生活行为调查发现,仅有10.29%的学生每周3次以上,每周运动1-2次和两周1次的51.41%,一月活动1次的17.62%,有20.68%的学生几乎不活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在运动量选择方面以每次运动30-60分钟的最多,运动强度主要为以身体微微发热、稍微出汗的中小强度为主。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的量和强度上远远不够,有的学生仅仅是每周上一次体育课活动一会,平时就是“宅”能不能动尽量不动。 而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男生主要是三大球,女生一般是慢跑,在一些新兴体育项目上由于场地、器械等原因,学生选择的不是太多。

有学者对中、英大学生运动动机和体育行为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每周3次以上参加体育运动的中、英两国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7.3%和73.3%。中国大学生主要是以自由活动的形式参加体育运动,而英国大学生中超过七成是在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中国高校基本没有形成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体育运动在校园的号召力、影响力甚微,但这种力量却是英国高校展现体育运动活力的主导[2]。

1.4 体育生活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效益的调查发现,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表示与运动前相比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体力和精力更加充沛,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的能力增强,并且与以前相比其健康意识和健康态度明显提高。而体育运动对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效益,大学生的认可度较低、体验不深,仅有18.2%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个人意志品质;认为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个性的只有15.6%;认为体育比赛可以展示本校文化特色的只有9.5%。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的观念仍停留在强身健体这一相对肤浅的理解上,参加体育运动对人的智力、个性、意志等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很多大学生的认识仍然欠缺、体验仍然模糊。实际上体育运动对参与人群最大的吸引力正体现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

1.5 体育生活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体育生活也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环境调查主要从个人、生态、学校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在个人环境方面,75%以上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较好,没有慢性病,体力和精力比较充沛,闲暇时间较多,能够满足体育生活需要的个人环境,但是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体质较差、闲暇时间多是玩手机、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与体育生活的兴趣和时间。在生态环境方面,对大学生“您学校所在地区生态环境是否适合体育生活需要”的调查显示, 70%以上大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满意,部分学生认为有时由于空气污染(雾霾)、气候条件等原因导致不适合户外运动。

在学校环境方面,调查发现有近60%的学生对目前学校的体育生活环境不满意,主要原因集中在学校重视程度、体育师资、场地设施、运动器材、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除了学生本身疏于锻炼以外,一些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忽视也间接导致了问题的形成。目前,有些高校体育工作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体育并没有被摆在与德育、智育同等的位置上,绝大多数高校每周只有一节体育课程。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存在“一刀切”的问题,过于注重测试结果,没有充分重视体育锻炼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上往往以竞技性项目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不重视“群众体育”,除“必修课”之外,体育运动达不到全覆盖。体育场馆足、保障不得力是阻碍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又一“软肋”。如果按照国家“阳光体育”的要求,每个大学生每天都出来运动一小时,以现在高校拥有的场馆面积,并不能满足。

2. 结束语

通过对我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从意识、行为、环境、效益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评价,结果不容乐观。多数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体育生活,更谈不上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了。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和深思。

大学生活应该丰富多彩,这是人这辈子最美好、最精彩,也是最难忘的黄金岁月。而大学生群体,通常给人的印象也是朝气蓬勃,青春亮丽,健康快乐,奋发有为等。不想,如今的大学生(包括中小学生),却出现肥胖率持续上升、体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小小年纪,各种疾病比中老年人还多,实属很不正常。毋庸置疑,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缺乏体育运动,而现在许多大学生却养成了“能不动就不动”的生活规律。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落实好体育课程标准,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持续地参加体育运动,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其次,应加大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投资,为学生提供良好而充足的体育设施,高校建立面向学生的各种体育俱乐部,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另外,全社会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动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利用媒体等传播方式提高全社会对体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敏感度,对学生灌输“我要运动”的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场馆进行体育运动。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才会摘掉体质差的“帽子”。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问卷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问卷网
呆呆和朵朵(13)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