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形态领域及其理想生态的建构

2018-01-28 08:55
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场域马克思主义领域

刘 伟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0)

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正行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随着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和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着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社会思想多样化发展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性,而多元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与地位角逐也成为常态。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企图重新排布思想格局和利益格局,使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复杂生态。因此,化解困境,建构意识形态领域稳定的思想秩序和理想的发展生态是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

1 “意识形态领域”阐释的缘起

“意识形态领域”是理论界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时频繁提及的词汇,但少有学者探究何谓意识形态领域,怎样算是涉入意识形态领域。从目前学界的讨论来看,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论述多是较为宏观、抽象的描述,比如在分析意识形态挑战时提出,“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但面对国内外一系列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课题”;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结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经验,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等。这些研究讨论并未就“意识形态领域”的内涵做明确探讨,也无具体说明,似乎将意识形态领域笼统地视为社会思想层面,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然而,这样很容易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的不知所措或失误。

当然,有少数学者在相关文章中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论析。如郑永廷认为,“意识形态领域是社会结构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竖立其上的‘观念上层建筑’,是由主流意识形态与异质、残余、新型意识形态因素构成的观念系统”[1]。其理解基本上将意识形态领域视为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结构失衡就是思想上层建筑中各种意识形态影响力对比的结果。而汪信砚直接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理论领域’,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域”[2]。权威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近年来刊出“XXXX年意识形态领域十个热点问题”,也是将舆论界指称为意识形态领域[3]。总的来看,上述界定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积极-消极”“主流-非主流”“主导-非主导”的二元划分,且还存在进一步挖掘探索的空间。此外,有些研究虽没有直接论述“意识形态领域”,但似乎隐含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划分,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前述二分法下再细分出各类社会思潮;第二种实质是论述中包含了意识形态的作用领域,如经济领域、网络领域或国际交往领域等。以上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咨询层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许多研究在结论部分、对策部分还是回归到对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抽象、笼统的理解。

总体看来,现有研究频繁提及“意识形态领域”,但对“意识形态领域”研究论证还有较大的纵深空间。许多研究一般是基于对意识形态内涵的传统理解,即只是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做定位描述和机械的外延规定,将其理解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由此给实践上带来的困境是,笼统地论及意识形态工作,易陷入“泛意识形态化”和“强化意识形态斗争”的倾向,也会因此招致“去意识形态化”和“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攻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社会历史属性与阶级政治属性两个维度,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与根本功能,从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并由此区分意识形态的领域[4]。党和国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任务,非常需要理论工作者加强研究论证,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任务可以是总体的,但对其理论研究必须是具体的,理论工作者有别于政治领导人,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和历史责任,如果理论研究停留于泛泛的理解和阐释而不深入,实践工作也实难取得成效。

2 基于“场域”分析框架的意识形态领域之内涵解读

要洞见隐匿深处的复杂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方式开启新的思维。为了厘清“意识形态领域”的内涵,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元意识形态在其中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场域”概念,试图从学理视角建构一个帮助分析和理解“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框架。

2.1 场域视角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内涵

“场域”(field)是贯穿布迪厄思想的中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布迪厄反思性观念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5]122,但这些位置不是由主观约定的。布迪厄所指称的场域,是一个富有活力的、不同实力在其中较量的存在,表明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即场域中活动的各种力量之间存在差距或不对称关系[5]127。因为,如果将场域理解为一种思想空间,那么它便是一个具有变动性的历史空间,场域中的权力与地位会因为力量对比而发生变化。移借布迪厄的“场域”概念,我们可以将意识形态领域视为一种场域,即多元意识形态角逐的场所。从场域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意识形态领域的三个最本质特征:

其一,意识形态领域是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冲突和斗争的场域。它构成一种权力场域,体现的是各个社会集团的实力较量与权力关系比较,表明意识形态领域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它所呈现的基本生态表明了特定历史阶段内,社会生活中多元意识形态相互交融较量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网络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领域其实就是各类意识形态实力较量的空间,只有拥有足够竞争力才能在场域中有立足之地。而多元意识形态在场域中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第一,掌握大量的物质资源和思想资源。掌握了丰富的优势资源,必然助益其意识形态生产与传播。第二,能够掌控和了解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意识形态较量最终必然落脚于“思想掌握群众”的较量,须夯实群众基础。第三,拥有高超的话语能力和强势话语权。意识形态总要通过话语言说获取认同,争取权益。

其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每一种意识形态的发展机会是平权的。作为物理学的“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概念,没有中心和边缘概念。而作为意识形态发展的“场”同样是平权的,但有主导和非主导的差别,呈现出富有张力的思想图景。基于平权的公共性特征,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有条件发展壮大自身,因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有可能被打破。即,主导地位或权威生成的历史性特征要求,必须保证意识形态资源的持续供给以实现权威的延续。但是,由于历史基础的差异,每一种意识形态的初始权力和地位是有差别的,因此场域中的意识形态呈现的是强弱有别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不平等性,某些意识形态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并利用自身优势压制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因此形成了一元主导的局面。这种一元主导在有些时候也可能会形成垄断局面,造成意识形态一元化倾向,从而严重束缚社会发展的活力和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对政权而言则具有“僵化”的危险。而从国家稳定与发展的立场出发,意识形态场域的均衡化就等于“权力真空”,缺乏统一有力的主导必然会陷入失序,但管控过严也会造成权力结构的“僵化”。

其三,作为权力场域,意识形态领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运作空间,而这种空间是有边界的,边界决定了其准入门槛。意识形态根据自身发展的逻辑,以及所反映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矛盾冲突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差别,建构了不同的运作空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形态。诸如政治思想领域、学术思想领域、日常生活领域、国际交往领域等,都是由意识形态的不同思想形态构成的。基于不同的运作逻辑,这些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行机制和准入门槛。这便决定了某种意识形态要进入特定领域,就必须将自己打扮成或转变为合适的思想形态以便进入该领域,这是意识形态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2.2 正确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

基于“场域”视角的解读,我们在理解意识形态领域时,应当明确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正确把握划分意识形态领域的依据并清晰区分意识形态领域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领域。

第一,辩证地把握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意识形态是以诸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种具体意识形式构成的观念形态的思想上层建筑。这些具体的社会意识形式,可以承载意识形态内容,但并非所有的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是意识形态。对二者关系要从内容与形式的范畴作区分梳理,这样有利于厘清意识形态概念的范畴边界,避免实际工作中的泛化理解与运用。

第二,正确把握划分意识形态领域的依据。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划分,需要遵循在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内进行的总体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做两类区分:一是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结构内容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潮是必要的,有利于认清其阶级利益、哲学基础等。二是基于所反映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矛盾关系的不同密切程度,将意识形态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如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大众思想(包括日常思想惯习和社会心理等)、国际交往等领域。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已无法以二分思维和传统标准简单判定左右倾向,应当深入具体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有效把握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内容、问题实质和影响方式,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实现治理对象和治理领域的有机统一,避免机械地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所有问题混为一谈,规避实际工作中的误区。

第三,区分意识形态领域和意识形态的活动领域或作用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划分归根到底还是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内的细分,而意识形态活动领域则更加广泛,不仅限于上层建筑领域,意识形态的作用、交锋与斗争等还涉及政治实践、经济、科技、军事、国际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前者指向结构内容,后者指向作用场域。区分二者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区别对待思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问题,以便采取不同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和策略;二是表明意识形态治理不仅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还包括对经济领域、社会生活等领域相关问题的回应,是思想文化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互动式治理,避免重蹈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中心工作、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相脱离的覆辙;三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区别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及其地位,表明意识形态治理不是脱离基础和中心工作的治理,而且是服务于经济这一中心工作;四是有利于讲清楚意识形态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关系。

3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聚焦

如前所述,意识形态领域是各种社会集团利益冲突和斗争的场域,表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之间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关系。可见,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态状况关涉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稳定。透过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意识形态发展特征的分析,观察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生态,可以发现:异质性意识形态取径思想呈现出“离经叛道”倾向,多元意识形态展开激烈的话语权争夺,多元思想交锋造成了秩序挑战。这些状况表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情况,“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6]。具体来讲,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以下基本问题。

3.1 异质性意识形态取径思想呈现出“离经叛道”倾向

与传统较为封闭的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发展日益朝向开放性,言论环境的开放使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传统权威出现松动。在权威松动背景下,原来稳定有序的思想世界开始分裂,过去那些被抑制的异质性意识形态日益活跃,逐渐侵入主流思想世界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更有甚者,国内外错误社会思潮在交织影响中,以取径思想文化的形式加强了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冲击,呈现出日益凸显的“离经叛道”倾向。

具体来讲,这种“离经叛道”主要取径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取径学术理论渗透价值理念,质疑中国道路。例如,一些国外思潮以“普世价值”为依托,经由学术理论将强烈的政治倾向渗透其中,以学术思想的普遍性外衣来灌输西方的价值理念。它们通过学术观点争鸣的方式设置议题,曲解中国理论、歪曲中国制度、抹黑中国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试图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国内部分人迷信西方的经济、政治模式,质疑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不稳定、不和谐的潜在因素”[7]。其二,取径政策建议,贬低主导意识形态,吹捧异质意识形态。一些错误思潮以政策建议为外衣包装其异质性的观点,通过设置各类议题,无端吹捧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巩固和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其三,取径社会舆论对突发事件煽风点火。各种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它们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进行煽风点火式的舆论误导,试图影响我国社会舆论,对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基础、政治共识、权威认同进行解构,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其四,取径历史文化解构主导意识形态合法性。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频频出现借助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解构,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进行发难,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传统,意图渗入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事件,严重干扰了社会的和谐运行与发展。

3.2 主导与非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论争激烈

在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交锋的核心通道就是话语权的争夺。“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争夺,在社会变革之际,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就具有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和控制权,谁就能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8]41如前所述,正是西方错误思潮的入侵以及本土错误思潮的滋生蔓延,使社会思想呈现复杂生态,各种思潮借助话语权的争夺谋求影响力,企图重新排布思想格局和利益格局,谋取政治地位。基于多元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其日益活跃,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被不断排挤,主导与非主导意识形态在话语权上展开了竞争。尽管就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发展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性特征,但从多元意识形态构筑的影响力格局来看,随着主导与非主导意识形态之间思想争锋及话语权争夺的加剧,主导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关系正呈现出微妙的变化。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其一,话语权之争直接表现出话语议题的主导权之争。争夺话语表达的权力是非主导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直接目标,因为掌握话语表达的权力就能在主导话题走向中主导议题设置与控制话语资源。当前,许多异质性意识形态通过设置政治制度之争、经济制度之争、文化生活之争、民主之争、党的执政方式之争等议题,蓄意引领社会舆论走向。例如,故意抛出“党大还是法大”“党性与人民性的冲突”等伪命题,挑战主导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其二,话语权之争进一步表现为话语阵地的争夺。就宣传思想阵地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果不去占领,错误的社会思潮和异质性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各种非主导意识形态正是通过争夺网络媒体空间、学术表达平台、思政教学课堂等思想阵地来拓展话语传播空间。特别是自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的进入门槛被逐步降低,不同政治意见间的交锋日趋激烈,迥异的观点被自由地贩卖和兜售,人们逐渐摒弃了追求统一思想观念的价值规范”[9],而异质性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网络空间不断抢夺话语权,挤兑主导意识形态话语空间,使主导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话语权分化的困境。其三,话语权争夺的核心是争夺话语受众以提升影响力。“思想掌握群众”是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目标,对于非主导意识形态而言,其实质就是以富有感染力和煽动性的思想言论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从而起到牵引民众思想和动员社会行动的目的。

3.3 多元社会思潮交锋凸显对思想秩序的挑战

如前所述,正是西方错误思潮的入侵以及本土错误思潮的滋生蔓延,使社会思想呈现复杂生态,各种思潮借助话语权的争夺谋求影响力,企图重新排布思想格局和利益格局、谋取政治地位,呈现出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秩序和政治秩序分立的阶段性特征。其潜在威胁就是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坍塌和整个意识形态的失序,引起人心混乱和社会动荡”[10]。在多元交锋中,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所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这种压力来源:一是开放环境对主导意识形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客观要求,迫使其转变“闲适安逸”的状态,自觉承认社会思想的差异性与多元性,以面向社会问题的理论生产直面领域交锋的空间争夺战;二是思想秩序分化直接加重了主导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整合任务,对其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主导意识形态增强内生力,自觉承认主导意识形态要素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增加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更有深度和说服力的意识形态生产来实现对异端学说的清理和思想秩序的整合;三是领域交锋和话语权争夺的常态化,给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迫使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方式,自觉承认社会思想变动和论争的合理性,从以往主要依托政治权威走向主要依靠理论权威。

这种压力如果处理不当或不能妥善地解决,将给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及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一,主导意识形态影响力若长期弱化,会使其政策转化及执行通道受阻,破坏主导意识形态的实践效果。其二,多元意识形态若得不到及时治理,会肢解主导意识形态对受众的影响力,削弱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效果。其三,秩序挑战的长期存在将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主导意识形态整合力和引领力的长期弱化将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整顿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秩序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其目标直指异质性意识形态的清理与主导意识形态理论权威的重塑,核心要义是在承认多元意识形态发展合理性的基础上,自觉转变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积极增进主导意识形态的知识生产、话语生产和权力生产,夯实主导意识形态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保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同一性。

4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理想生态及其建构

那么,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我们应当如何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建构一种理想的意识形态领域生态呢?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理想的意识形态领域生态应当具有稳定且开放的特性,即形成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共持的格局,从而既稳定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秩序,又保持一定的张力促成社会思想的活力。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意识形态处于主导地位,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其他多元意识形态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凸显活力,且这些多元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底线与共同的核心指向,能形成良好的思想秩序。

4.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理想生态

就当代中国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总体称谓,它具有四重规定性:一是社会形态的规定性,即它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是理论基础的规定性,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主导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三是制度地位的规定性,即它在制度和法律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四是社会基础的规定性,即它体现了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意识形态。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而其他有益的社会思想或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补充。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理想生态,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掌握主导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促进多元意识形态的发展,增进社会发展的活力,在保持二者张力中支撑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建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理想生态的根本前提。要深入理解这一根本前提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必须在思想上厘清三个前提性认识。

其一,为什么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的统一?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一种主导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想就会陷于混乱和无序,人们也建立不起共同的思想基础,且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社会共识也将无法凝聚。利益矛盾和冲突将以各种意识形态或社会思想交锋的形式出现,且相互争鸣也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目标前提。一个国家若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导意识形态,那是不可想象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两种主导意识形态的产生只能表明执政阶级和人民内部出现了分裂,内部利益分化并走向极端则意味着执政阶级失去执政地位。

其二,指导思想或主导意识形态一元化不代表意识形态的一元化?有人将主导思想一元化曲解成意识形态一元化是别有用心的,因为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妨碍其他多元社会思想的发展。意识形态一元化意味着整个社会只能有一种意识形态,只能有一种统一的社会思想。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趋向表明,人类文明越是向前推进,社会思想越是开放包容。一个封闭的国家或社会,必将困住自己前进的车轮,并走向文明的崩溃。前苏联就是在垄断性的国家意识形态中走向了解体。

其三,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能等同于社会思想的一元化,不同于文化专制和压制思想自由。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任何制度形态的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这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所建构的社会制度形态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主导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作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表明,它反映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表达。

4.1.2 保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之间的张力

稳固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相统一的有序格局,是建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理想生态的目标指向。那么,如何保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之间的张力呢?

首先,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早已写入党章,即以制度的方式确立了其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确立的目标指向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社会生活的主导作用,引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整合并调试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以成为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实践表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有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能够入脑入耳入心,能说上话、有认同感、有影响力,能够有效引领人们思想和规范社会行动,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其次,其他多元意识形态有发展的空间和实现目标的平台,同时也能自觉维护思想秩序,不逾越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底线。多元意识形态是部分社会群体特殊利益的思想表达,尊重和引领多元意识形态的发展就是尊重多元利益的表达与实现。当然,毫无制约地满足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就是任由其意识形态肆意妄为,因此多元意识形态和多元利益一样,需要进行调试和整合。

再次,主导意识形态不仅依靠制度与权力来保证其主导地位,同时需要通过自觉的意识形态生产强化政治权威;需要在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社会思想百家争鸣时,提高异质性意识形态违反思想秩序的成本,提高触犯政治底线的行为成本。总的来讲,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张力,既要依托国家行政手段的调节,也需要主导意识形态在实现自身发展中发挥意识形态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理想生态,根本要义就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积极增进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向主导意识形态的转化,有效促进其知识生产、话语生产和权力生产,切实提升主导意识形态的理论权威,从而使其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2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理想生态的建构思路

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稳固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共持的格局,建构意识形态领域的理想生态,就必须有效促进主导意识形态的生产,在思想开放中确立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界与秩序,在突出思想优势中保持一元指导与多元发展的张力。

4.2.1 在思想开放中确立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界与秩序

稳定的思想秩序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基本象征。思想秩序所指称的是,在开放多元的社会思想中确立一种权威思想体系的引领作用,使多元社会思想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指向,即“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10]。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中,建构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和稳定而有活力的思想环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元论争的基本生态,针对异质性意识形态取径学术理论、政策建议、社会舆论的“离经叛道”倾向,当务之急就是要确立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秩序,使多元社会思想在自组织发展中不逾越底线。

首先,致力于确立意识形态论争的底线。意识形态领域之所以要有秩序,是因为任何社会所包容的开放思想都有其边界或底线,就算是“西方国家标榜‘新闻自由’,其实也都有意识形态底线”[11]的。如果意识形态论争没有底线的话,以颠覆政权、破坏社会稳定的姿态出现的思想或意识形态必然在“离经叛道”中走向极端。它所带来的将是思想秩序的崩溃,即人心涣散与社会意识的分化;它所导向的将是政治秩序的危机和社会动荡。其次,落实开放包容的思想政策。建立稳定的思想秩序并不排斥思想开放,并不意味着思想的守成与僵化。一个民族只有思想有活力了,才会有生命力。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目标不是要求全社会形成整齐划一的思想,而是多元社会思想在百家争鸣中能够有共同的核心价值指向。在当前为实现重整思想秩序而进行的国家意识形态生产中,应当把握好这种张力和限度。面对多元意识形态交锋的论争压力,要通过有效生产确立一种权威思想体系,赋予其引领多元价值上的主导地位,使其在思想效应上发挥好主导意识形态的向心力的作用。

4.2.2 在突出思想优势中保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张力

当今时代,人类历史已经从区域性发展走向世界性发展,呈现在每个国家面前的是全球化所塑造的不断交融的世界历史进程,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我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正视一个本质性前提。当前多元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争夺话语权,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更为有效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的张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当前多元社会思想与主导意识形态在话语权方面的激烈争夺现实,要想保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的张力,至少需要兼顾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有效掌控多元意识形态发展的态势和方向。要有效协调这两方面的工作,不能坚持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思路,不能完全依靠政治权威去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因为,在开放发展的当代中国,我们不仅要以政治权威为基础,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还要顺应和掌握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通过有效生产厚植思想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发展,使其在与众多社会思想的交流、交融和论争中凸显优势、深入人心,从而拔得头筹,以有效把控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张力。

也就是说,就当前我国主导意识形态而言,只有突出思想优势,方能在纷呈的社会思想中有效地吸引民众,实现对多元社会思想的有效整合。这种思想优势体现为:其一,从思想掌握民众的角度看,主导意识形态对社会民众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其二,从思想对阵思想的角度看,主导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整合与引领多元社会思想;其三,从思想关照现实来看,主导意识形态对社会问题具有极高的解释力、对社会矛盾具有极强的诊断力和批判力。而要突出思想优势,就要求主导意识形态强化自身生产,不断革新意识形态资源,厚植思想优势。概言之,不断突出主导意识形态的思想优势,使其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并在巩固自身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有效把控多元社会思潮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当前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重要目标。

总而言之,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稳固一元主导和多元发展共持的格局,首先要厘清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界,进而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生产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在思想开放中确立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界与秩序,在突出思想优势中保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张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1] 任志锋,郑永廷.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失衡现象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5(1):70-75.

[2] 汪信砚.在新的复杂形势下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理论月刊,2006(1):5-13.

[3] 马学轲.2014年意识形态领域十个热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116-129.

[4] 陈锡喜.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11.

[5]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 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70-74.

[8] 朱兆中.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9] 闫方洁.自媒体的后现代叙事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挑战[J].东南传播,2015(1):9-12.

[10]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37-42.

[1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猜你喜欢
场域马克思主义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