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手机挂袋的探索
——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

2018-01-28 19:47谢和成孙洪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商学院校风广州

谢和成,孙洪波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地球到太阳,也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眼前,你却低头盯着手机”。这段子般的调侃,折射出手机对人们日常生活、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也透露出人们的几分无奈。正是人们对手机的过分依赖,由此也产生相应的“副作用”。“低头族”现象也蔓延到高校课堂,这既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又对传统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下,大学生为何依赖手机,高校课堂对手机控制与约束的必要性及意义,高校该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等问题,都值得去深入探索。

一、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手机刚刚问世时,价格不菲、体积笨重、携带不便,且仅仅限于通话功能。如今手机脱胎换骨,变得小巧易带、价格便宜,且功能庞大。除了通话,还能发信息、听歌、看电影、照相、上网等。正是手机拥有如此齐全的功能,人们不会不“迷恋”它,只要感到无聊,就会把手机捧在手中。这渐渐地成为人们的习惯,手机便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在公交车站、地铁、公园等公共场所,都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低头族”,两眼盯着手机,仿佛周遭的一切跟其无关。“低头族”之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这种现象已经形成群体效应,身在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也摆脱不了此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都有一部手机,当他们在课堂上感觉无聊时,便不自觉地掏出手机,沉迷其中。

(二)高校教学方面的不足

尽管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在小学、中学是如此,高校仍然不例外。高校老师同样会犯“一言堂”“赶鸭子上架”的毛病,而忽略了与大学生的课堂互动。师生互动是维持课堂教学持续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失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缺少交流互动的课堂,很难想象是气氛活跃的课堂。除了缺少交流互动,高校老师还存在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知识点“不接地气”的弊病。大学生一头雾水,接受的是懵懵懂懂、玄之又玄的空洞理论。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课堂满足不了大学生的视听兴趣,势必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寻找自己的兴趣,手机便变成为他们兴趣的转移点。

(三)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相对于中小学,大学学业压力小一些,老师、学校方面对其约束、管教也相对松懈。在如此轻松氛围下,一些大学生疏于对自己的约束与自控,课堂上随心所欲地玩手机成为他们消磨课堂时间的选择。现阶段,这种现象在国内每所大学屡见不鲜,尤其是民办高校或其他职业院校。与公办或重点高校相比,民办或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成绩低一些,他们的自控力差一些。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之前的行为习惯在高校继续延续。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也会促使他们依恋手机。特别是如今网络上的资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当大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无聊时,便掏出手机不断刷网页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

二、手机挂袋的必要性

所谓手机挂袋,即在每间教室后墙上悬挂安放手机的布袋子。布袋子中设置按照学号的顺序做成能容纳手机大小的小方框,小方框的数量根据该课室能接纳的学生人数而定。每个挂袋上都特意多出两个小方框,上面写着“教师”。这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除非任课老师提出该课程需要用到手机,学校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一)手机挂袋是培养大学生系统化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需要

在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促使不少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可非议,但终究不能代替系统化学习,毕竟碎片化学习往往只会收获碎片化的思想。广州工商学院要求师生在课堂上把手机放进挂袋,目的是让老师专心上课、学生认真听讲,遏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让他们回归书本、回归课堂、回归系统的学习当中。当大学生不再迷恋于手机,他们逐渐步入系统化的学习当中,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手机挂袋是规范课堂秩序、培养人才的要求

课堂本来就是神圣的,更何况是大学课堂,更应该保持、维护它的纯洁性与神圣性,不容许任何人以无端理由破坏。而当前一些大学生或是肆无忌惮、或是偷偷摸摸地在课堂上玩手机,这其实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对课堂秩序的破坏,对知识的亵渎。广州工商学院实施手机挂袋措施,是对大学生遵守课堂秩序的温馨提醒,唤起大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探索激情,是培养人才的要求。

(三)手机挂袋是塑造良好校风、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然

校风可以通过学风、教风来体现,而课堂氛围是学风、教风的融合。广州工商学院实行手机挂袋,让教师专心致志地上课,学生心无旁骛地听课,即师者传道、听者学道,实现教学相长。当教风、学风都风清气正,自然而然形成良好校风。一所大学一旦拥有良好校风,能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生、老师共同塑造良好校风,校风又影响学生、老师,双方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良好校风的形成,办学质量便水涨船高。

三、手机挂袋的效应

(一)形成上课不玩手机的约定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种新措施、新规定,大部分人是不习惯的,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磨合。如今手机与人形影不离,似乎成为人们的“手中宝”。我院也考虑到实行手机挂袋的困难之处,但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都应当大力倡导。我院学生处联合教务处,要求辅导员、任课老师,都教育学生养成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经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任课老师以上率先把手机放进袋子等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的方式教导,学生渐渐养成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课堂手机挂袋终显其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实行手机挂袋,并不是禁止课堂上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使用手机。根据实行细则,允许班长、学习委员保留手机,以备紧急联系、拍照课件等之用。若任课老师提出该课程需要用到手机,我院一样给予支持。一言以蔽之,避手机之短处,扬手机之长处来服务广大师生。广州工商学院刚刚兴起手机挂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不习惯,甚至存在小部分学生是排斥、拒绝的。但经过学校一段时间的宣讲、教育,学生能够接纳,之前态度强硬的学生也无怨言。

(二)加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手机放进挂袋后,学生少了干扰源,也就少一分“牵挂”,从而将全部精力、心思投入课堂学习当中。学生上课的“精气神”都在,上课老师也会受感染,上课的激情、干劲倍增。上课老师这时会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一言堂”“赶鸭子上架”,而是采用交互式教学方式,注重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互动,力争摆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尴尬局面。广州工商学院以手机挂袋的途径促进师生课堂交流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三)养成自律习惯,助力就业工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或作恶,不非得大张旗鼓,一些小举动足以窥见是善举还是恶行。广州工商学院采取手机挂袋的策略,先是通过手机挂袋意义的宣讲,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接受。通过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让其树立课堂不玩手机的观念,由此观念,进而化为实际的行动。课堂上不玩手机这一细小的举动,久而久之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控力、意志力。毕业的大学生将这一好习惯表现在企业、公司等机构单位,纷纷赢得单位负责人的赞赏。

(四)经验推广,其他院校相继实行

自广州工商学院实行手机挂袋以来,老师上课少了一份无奈,多了一份投入;学生听课少了一份游离,多了一份专注;师生之间少了一份尴尬,多了一份默契;课堂气氛少了一份沉默,多了一份互动。老师上课激情高了,学生逃课率低了;学风氛围浓了,学生挂科率降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状况看来,广州工商学院实行手机挂袋的举措是正确的。不少学生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途径分享、传播手机挂袋的实施,引起其他院校的极大关注,并且积极效仿。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等院校就参照广州工商学院,在全校的所有课室开始安装手机挂袋。只要是好的举措,都值得去尝试,相信还有更多院校加入手机挂袋的队伍当中。

四、结论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我们步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呈现新气象,迫切需要新思维、新作为。针对大学生沉迷手机的现实,广州工商学院先人一步地提出手机挂袋的举措,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

我院实施课堂手机挂袋举措,从表面上看,只是要求大学生上课时把手机放进袋子,但实质是教育大学生养成“自律”“惜时”的良好品行。这诠释了十九大报告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要求,于生、于师、于学校,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工商学院校风广州
说 校 风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效果图3
平面设计中的东方文化传统元素
校风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招生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