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民办高校社团的发展初探

2018-01-28 19:47郭彩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社团能力

郭彩华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企业家的国家层面战略规划,历史赋予了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到2020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最新的《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学风建设与素质教育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学习风气、学习机会等方面需要着力改进。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人文素养等亟待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团结和凝聚广大同学,按照自愿、自主、自发原则,善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线上和线下课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同学综合素质,促进同学成长成才。

对于起源于对接社会需求、兴起于适应社会需求、壮大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第一课堂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实践创新的要求不断加强,第一课堂教学局限性凸显,在实践、创新、团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第二课堂显现出其优势,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功能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社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功能发挥情况

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第二课堂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的活动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创造、引领着校园先进文化;社团聚集了一批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这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中,形成了学习交流、互助的良好氛围,在活动中学生的组织领导决策等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学科交流,提高了科学人文素养。

但随着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明确,高校社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社团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的强化要求配备高水平且数量充足的指导教师,目前指导教师在人员数量和指导水平方面都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其次,社团经费不太充足,保证社团活动的场地等基础设施缺乏;最后,目前社团活动的方式有待遇改进,活动娱乐化倾向严重,创新创业功能弱化,学生参与度和认可度均不高;最后,社团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管理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社团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持系统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支持系统

党的十九大提出,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人才引领发展,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因素。目前,政府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思想上、制度上破除阻碍创新的规条,制定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着力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以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流动、培养、引才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发展众创空间。建立并不断完善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有效共享机制,促进知识创新和转化,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

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进行深层次改革,从注重知识继承的教育转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知识创新教育。随之,高校的总体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路线均进行调整,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具体来说,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学校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科学管理都进行改革,从微观层面上形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小环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支持系统

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办学导向,定位服务行业一线、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不仅是民办高等教育安身立命的根本,更应成为民办高等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

无论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还是安身立命的战术要求,民办高校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群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完善社团管理制度,提供专项经费、活动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加强指导教师管理,改革社团评估系统,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文化的堡垒,是知识的聚集地和重要发源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沃土,成长着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思维活跃的准人才,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组成的群体是高校社团存在的基础,这是高校社团作为支持系统的根本所在。

三、高校社团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根植社团管理,培育学生成长的沃土

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提升自我的沃土。在自我管理能力的试验场中,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需要学生学会分配时间、精力,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平衡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与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交流,切磋技艺,能够扩展思维空间、转换思维模式,形成多维立体思维模式,并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交流学会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健全人格;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参与、组织社团活动过程中,特别是活动设计、组织、领导、决策以及活动监督整个流程,合理配置运行过程中人、财、物,重点了解财务管理、人员配置等管理活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组织制度体系建设,如何激励社团成员完成活动,这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管理团队必须的能力;优化社会化进程,社团活动是他们接触社会的一面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他们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的运行模式,特别是社会团体、机构以及企业的组织架构、运作方式,在实践中应用并使用理论,同时能够展现自己,获得创业机会。

(二)对接教育复合主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健全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在不离职离岗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与社团组织共同组成创业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知识、专业技术优势,以教师为领头人引领社团参与市场化经营。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这些教师成长为一支充满活力的、基于科技创新的青年创业者队伍,又引领社团成员在一个创新创业实战环境中提升了创业素养。

组建校友为主的人才储备库,邀请知名教授、行业专家、企业家等担任校外社团组织的创业导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创新创业辅导体系;争取创业成功的校友的支持,在创业经验、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充分利用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校内整合资源,开放实验场馆,整合专业老师、职能部门、院系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校内孵化实践基地。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校内孵化基地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联合校外企业、企事业单位形成三方合一的校外实践基地,社团通过组织成员提供专业服务,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校外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为成员提升能力提供锻炼平台。社团成员参与创业方案的设计、实施和修正,在节假日或者假期进入相关技术企业实习,在动态系统的创业环境中,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

(三)创新社团活动方式,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根据羊英的研究,综合创业能力的专业、方法、社会三个维度和创新能力的价值观、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形成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情感、创新创业的方法与动机、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的思维方式、多元思维的方式、创新的视野和角度、专业的实践能力、实践水平的提升、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九个方面。根据学术型社团文化的特点和大学生将来发展需求,个体在社团活动中的能力成长由低到高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专业能力、职业能力、领导能力。考虑不同性格学生的能力需求,根据年级划分社团活动方式,针对一年级的社团成员社团活动举办讲座、培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学生参与到活动组织中,针对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开展申报项目、参与比赛,学生可通过承担活动项目中的某一部分工作参与社团管理;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创新项目设计、专业竞赛,学生可参与社团管理设计活动,与校外组织联系组织活动;针对大四学生可参与教师科研小组,在参与中学习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学生可以组织社团活动,管理社团,分年级组织开展活动,针对性、时效性更强,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升某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人文素养,以比赛、汇报演出、社会实践等团体活动引导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正能量活动中提升科学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创新型社团能力
缤纷社团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