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2018-01-28 19:4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感召力教者思政

赵 越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溉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以理想,则是机械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倘若文化的积淀匮乏,那一切教条式的机械灌输都会如同鸡肋般索然无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两次将文化自信同另三个自信放在同一高度,彰显出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更在无形中强调了文化自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效用。

一、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时代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引领与必然旨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革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其对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既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又寄托了文化发展的新希望。对在新时代背景下汲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三者之精髓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以及摆脱社会转型中思政教育显现出的困境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现如今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化与文化的分离,导致在众生喧哗的文化取向中大多数人都迷失了自我,只是一味地追寻物质上的丰腴,忽视了文化底蕴的塑造,更何谈走上复兴之路?这个现实的问题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以文化自信作为理论支撑展开思想引领工作,二者间的互相融合显得尤为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正处于国家腾飞的机遇期,文化自信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成为民族自信的塑造与民族自尊的提升的奠基石。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文化自信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有效融合定能迸发出更耀眼的时代价值。

(二)两者完美融合带来的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二者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面,如果两者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定能迸发出别样的火花,在伟大的新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其丰富的内涵融入思政课堂后,能够使思政教育的内容更有厚度,也更具说服力。文化的教化作用让每一个人都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向心力,令民众明晰身肩的历史重任,再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扩大影响力、提升穿透力、维持持久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应凝聚、号召和动员全体人民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就离不开对文化的自信,只有坚定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实信念,才能不丢失民族之魂,才能在国家发展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无比扎实。伴随时间的推移,思政教育体系也日趋完善,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融入,使其不仅在课堂上发挥意义非凡的效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两者的强强结合不仅顺应社会的发展,更响应时代的号召,为每一位思政从业者提供意蕴深厚的教学内容,让受教者沐浴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政治觉悟,增益自身涵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向前。

二、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文化自信的表达方式都是通过独立的人来呈现,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塑造具备优良德行操守的个人,因此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双方都难以用具体的物质形态给予评价者直观的感受,所以要势必增加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难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解释力不足

文化解释力,是指对理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的准确解读以及理论或实践活动对文化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价值。思政工作者应当遵循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对其进行科学准确的阐释。但部分思政工作者受到外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文化的解释方面有失偏颇,过于片面,甚至产生了曲解之意,不能坚守住自身的理论阵地。这对于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者而言无异于梦魇,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巨大阻碍。解释能力的匮乏必定带来文化浸染力的缺失,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感召力的直线下降极不利于国民民族精神的培育,对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有强大打击,制约了文化启迪民智、教化民众的效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引导,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理论科学性,加紧完善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感染力的发展,逐步破解思政教育对文化解释能力欠缺的困境。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两者关注度失衡

在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明显高于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造成了教化同文化脱节的不利情景,思政工作者无法在二者之间寻觅出关注程度的平衡点,势必令广大思政工作中的受教者丧失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加之侧重于思政教育、强调政治素养的塑造,更加重了对文化的轻视程度。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艰苦卓绝的革命文化、融会贯通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对文化关注度的缺失造成了思政课堂上内容的空洞,且未能较好地将文化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这使得教化过程失去了根基,丧失了对受教者的感召力与说服力。倘若对二者的关注程度继续以失衡的态势发展下去,那理论教育终究无法扎根于丰沃的文化土壤之中,更谈不上以文化为理论支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感召力的匮乏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感召力是促进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但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渗透力不足、影响力下降、吸引力不强的困境,在文化感召力方面更显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受教群体内在求知欲不足,对文化内涵追寻的情绪不高,仍旧侧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忽略文化的效用;另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薄弱,运用文化价值对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塑造成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感召力方面同风靡的普世文化、流行文化相较略逊一筹,在新颖性、娱乐性上后者更能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理论性较强的特征让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感召力下降,对受教者的调动性不明显。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植文化自信,同时又要在文化自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夯实了文化自信其基础性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弥补文化感召力上的不足。

三、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困境,加速二者的融合

在当前国际形势极其严峻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更承载着塑造人民群众内在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层次质量,扩大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比例,才能逐步摆脱文化解释力与文化感召力的困境,找寻出两者之间的关注平衡点,使两者很好地契合,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一)“互联网+”的运用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息息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充实和丰富。思政工作者借助网络平台对移动终端追根溯源,收集受教育者业余时间内的网络动态。通过对海量数据元的整合分析,能够客观反应出受众对象的认知方式以及主观认知层次,更准确地发挥好文化的作用。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二者融合的质效,以互联网为媒介,大量传输有益的文化知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受教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素养,在面对互联网内纷繁复杂的信息侵扰时守住意识形态的阵地,让文化自信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深入人心。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文化自信的途径

高校作为培育治国安邦之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塑造大学生民族责任感的重任。内在的觉醒比外部机械化的教化灌输来得效果更佳,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自信时要注重培育受教者的责任意识。可以通过中华文化中典型事例的讲述和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的考察,唤醒受教者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将中华民族的复兴视为己任。培养受教者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面临是非对错能有自己的判断,拥有这样的意识才能不逾越意识形态的鸿沟,使受教者浸润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两者融合产生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在每一位受教个体中。强化自省与创新能力,对中华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勇于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迎接问题。每种文化生命力的强弱,主要在于这个文化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要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必然要通过创新赋予其时代内涵。在创新路上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拓展其更丰富的教学手段、途径,实现二者融合价值“1+1>2”的功效。

猜你喜欢
感召力教者思政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如何培养少儿文艺导演的感召力
小学班级管理之我见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试析初中生议论文中“人情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