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意识对大国工匠培养的重要性研究

2018-01-28 19:47李晓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匠人大国技艺

李晓春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打造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新要求,2016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摇篮,也是培养其匠心、匠技的重要起点。众多院校举办了技能竞赛、工匠宣讲、职业道德培养等一系列活动,使得“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本文站在质量意识的新高度,在学生思维认知培养层面上探究敬业、耐心、专注、创新等成为大国工匠的动力源泉,并将其延伸到大国工匠培养的教学过程中,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为其成为大国工匠打下基础。

一、质量意识的涵义

质量意识是在环境、规范的影响下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理解,涉及到产品质量、生产过程质量以及人的质量等方面。对于技术型人才而言,质量意识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质量知识,了解产品的质量特性和属性;第二部分是质量信念,能够在实际生产中达到质量要求;第三部分是质量行为,以高标准、严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细化打磨,从而发现问题,获得创新。质量意识有赖于外部环境、规范制度、操作流程等的引导,更需要系统的质量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对技术性工作质量意识的认知也是逐步成形的,因此,在大国工匠教育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明确质量意识,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进一步深化质量意识含义,要求学生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

二、质量意识对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意义

(一)遵守操作规范,打造高质产品

质量意识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生产,一丝不苟,殚精竭虑,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将劣质产品的概率降到最低。这一要求与大国工匠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是一致的,也是打造高质量精品的基本要求。操作规范是外在的,质量意识是内在的,共同引导在生产中不骄不躁,反复思考技术要点,弥补个人技术不足,做到精益求精。只有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的教育,才能够深化其影响。因此,把质量意识引入大国工匠的培养教育,对学生技术的提升和职业观念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适应技术挑战,满足时代需求

大国工匠的培养不仅表现为扎实的技术基本功,还有着对新材料属性、新工艺特点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找到突破口、打造新技艺。整体而言,工艺精益化、零件精细化、结构复杂化是发展的总趋势,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及时更新的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质量意识关注技术人才的技术、工艺创新能力,鼓励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其能够针对技术难题,打破传统方法、操作理念的限制,制定解决方案,优化规范流程,达到新时代下的技术要求。因此,将质量意识融入到大国工匠的培养教育,是对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对其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的确立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而挖掘个人潜力是完成规划、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目前,学生对大国工匠的认知是模糊的,不知如何成为大国工匠,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和未来职业的需求更是一无所知。质量意识将生产工作具体化,深入到各技术操作车间,从技术要求、熟练要求、心态要求等方面认知不同工种,打破学生朦胧的认知状态,引导其向着高精尖的高级技师方向发展。认知清楚职业需求后,个人可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确定个人专注方向,以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以熟练技艺提升水平,不断突破个人极限,实现自我价值。

(四)真抓实干,传承创新技艺

匠心、匠技与理论研究大有不同,是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基础上斩获的,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据不完全统计,航空维修技术工种的高级技师平均工龄超过20年,大国工匠的则往往在30年以上。长时间的技术打磨、革新、创造,才使得“工匠精神”在继承中不断发展。质量意识也将此精神囊括其中,强调了真抓实干的重要性。在大国工匠培养教育过程中,务必关注学生心态与目标,增强学生对真抓实干、求实创新的认知,减少自身的浮躁与虚荣,踏踏实实地将技艺做精通,将水平提上去。只有养成真抓实干、一心钻心的习惯,才能积少成多、传承创新。

三、基于质量意识的大国工匠培养策略

质量意识是大国工匠砥砺前行的内在观念,是在质量教育和操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一)明确质量意识,打磨匠心、匠技

1.全面开展质量意识教育,树立生产意识

质量意识教育为学生的技术培养提供思想指南。在教学中,应先为职业院校学生与技能性人才建立对应关系,论述生产对技术性人才需求的急迫性、个人技艺对生产质量的影响以及质量意识在个人技艺和职业发展中的影响,改变学生对自我处境的消极态度,调整对技术学习、产品生产的心态;再引导学生形成职业信念,懂得“质量意识——高质量产品——熟练生产——个人成长”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生产者的角度学习各项技艺,努力做出质量上乘的产品;最后培养正确的生产素养,坚持职业操守,在生产中不做马马虎虎的产品,不走“生产捷径”,不做仿品、假品,从生产源头杜绝生产不规范行为,树立正确的生产意识。

2.学习工匠的质量意识,发挥榜样作用

聘请优秀匠人现身说法,为学生讲述质量意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实践中充分发动校友资源,邀请专业人才以视频、文字、语音等有效方式对其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进行高度总结,指出工作中对技艺、心态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以此为蓝本,对个人的学习目标进行规划;选定技能标兵,发挥榜样作用,扩大质量意识在大国工匠培养教育中的影响力,明确工匠之路的光荣感,砥砺学生不断前行。

3.结合职业教育,延伸扩展质量意识内涵

明确质量意识还应结合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思路。各专业应以市场发展改革方向、技术更新换代变化以及一专多能人才需求为引导,为学生梳理新时代下制造业的技能需求。培养体系应以“中国制造2025”人才要求为纲,针对传统中国制造短板和各专业的需求特点,充实质量意识内涵,让技术过硬、研发设计先进、核心技术支撑成为学生的技能学习理念,为创新型人才、技艺精湛型人才和综合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详细的质量意识内容。

(二)构建质量知识体系,建立人生目标

1.质量知识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质量知识是对制造技术、工艺流程、材料性能的全面理解,学生质量知识越丰富,质量意识就越强。在培养中,应从技术操作到工艺流程再到理论分析,将质量知识层层递进,为学生的技艺突破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在飞行器的制造技艺培养中,先讲授技艺操作要领,满足生产工作的需求;再细化生产流程,分析各个程序规范,对各个流程的作用加以详细说明,使学生对整个生产的理解透彻化;最后对材料性能、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多种技艺处理的优缺点,以便为新的生产要求制定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

2.质量知识教育精细化,生产高标准产品

质量知识教育的精细化是进一步突出专业发展方向的必要教育过程,尤其表现在技艺操作方面。在教育中应将专业技术内容的思考点、关键点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制造生产机理,寻找到最符合个人习惯的生产方式。以无人机零件生产为例,先思考各零件尺寸精度要求、材料性能,按照零件制作流程进行生产;再反复推敲提高零件尺寸精度的生产技艺,根据自己的力道、经验以及打磨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从质量、速度、次品率等指标上严格要求自己,将整个打磨生产过程转变为加工的艺术,让零部件以远高于基本标准的精度生产出来。

3.质量知识横纵延伸,紧密联系实际与需求

一专多能的时代需求、更新换代的工艺流程对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的跨度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质量知识教育也需要进行横纵延伸,扩展学生视野,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先从内在逻辑关系、现实生产需求、技艺提升等方面明确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宏观认知;再针对具体技艺的知识内容纵向深入,理清复杂技艺涉及到的各个原理,打开知识的“黑匣子”;最后立足当代工厂生产的实际需求,淘汰教材中的过时内容,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当下以及未来需求的研究中,学有所用。

(三)强化校企合作,丰富实践经历

1.优化现代学徒制,学习匠人技艺

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中现代学徒制的作用,对学生提出全新要求,应先建立“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联合培养制度,确保学生学习整个制造流程;再以匠人标准进行生产技艺的效仿和学习,在流程线进行生产作业,探索降低次品率的生产方法;最后将匠人技艺与质量意识相结合,分析精湛技艺形成所需要的匠人品质。此外,将质量意识作为学习成果的考核标准,突出对学生技艺的要求。

2.开展生产流程作业,打磨匠人心境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为学生搭建匠人心境的学习平台,使其在生产流程作业中体会专业技师的工作心态。先以“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要求进行实习生产,将个人能力提升到生产标准;再以“高质量、高标准”对其技艺进行打磨,反复练习生产动作、优化打磨精度,锻炼匠人心境;最后将实习学生编入生产流程作业体系,体验工艺精湛匠人的培养过程,胆大心细生产、轻松娴熟操作,促使学生匠心、匠技的形成。

猜你喜欢
匠人大国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大国气象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