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书法之法” 拾“童年趣味”
——记钱丽老师《认识扇面》教学设计

2018-01-28 20:43
江苏教育 2018年61期
关键词:团扇折扇扇面

第13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书法专场)初赛落下帷幕,钱丽老师执教《认识扇面》一课幸运晋级,作为陪伴她共同研课的伙伴,回顾整个磨课过程,看着她与这节课一同成长,欣喜之余不禁想起三毛在《石头记》里与石对话的“磨石”过程——这次磨课的经历与体会,与“磨石”太相似了……

一、问:教什么

《认识扇面》是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五年级下册“学习与运用”板块中的一课。首次试教,钱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活动1】介绍扇面知识。(6分钟)

首先猜谜导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请学生猜猜说的是什么?于是引出“扇子”。教师讲述王羲之助人卖扇的故事。其后再介绍书法家题扇面的知识,以及“团扇”“折扇”的发展历史。

【活动2】学习书写扇面上的字。(30分钟)

教师展示自己书写的扇面“学在中央”,请学生逐一学习、描临这四个字。

【活动3】学习折扇面、布局的方法。(4分钟)

学生观察教师写的扇面,讨论如何写好扇面。学习折个格子,先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将字写在格子中间就行。

【活动4】自己练习写扇面。(12分钟)

拿出作品纸,再看看写扇面的要求,定好字的位置后开始写。写好后展示。(未来得及)

看似有故事、有示范、有体验、有文化……然而,课堂始终回荡的是教师的声音,学生像被牵线的小木偶,仅在听从教师指挥,表情凝滞,未表现出对书法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学至少超时10分钟。

怎样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儿童当下的现代生活中,《认识扇面》的学习,于学生是否还有意义?这节课究竟该如何定位?磨课,首先要与教学素材对话。

“石头自己会告诉你该画什么,只要你静下心来跟它讲话……”

于是,一番追问后,从“学习与运用”课型特点以及“童年生活的乐趣”出发,我们这样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赠扇的习俗,欣赏扇面书法作品,初识团扇、折扇,在“组织端午赠扇活动”这一情境驱动下激发学写扇面的动机。

2.通过扇面“以文会友”四个字的书写训练,温故颜多宝塔碑的书写特点及基本笔画、结字规律。在书写中,自我评价矫正,巩固培育良好的书写习惯。

3.学会折扇面,初步学习在折扇、团扇上布局,通过集字的方法在碑帖中找自己想写的字临写,尝试体验折扇及团扇作品的创作过程,并愿意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舍:留什么

“不合意的东西,是应该舍弃的。不必留恋它们,石头也是一样,画到有一天,眼睛亮了,分辨出它们的优劣,就该把坏的丢掉,哪怕是一块也不必留下它来。”

确立目标后再试教,从教学现场看,“端午赠扇活动”的任务的确驱动了学生的参与,当书法学习与儿童生活链接起来,学习就有了意义。然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仍然不够,为什么?我们再来看看钱丽老师的教学安排。

【教学片断1】端午习俗,引出“扇面”。(4分钟)

【教学片断2】学习方法,书写扇面。(40分钟)

1.集。(3分钟)

2.临。(25分钟)

3.折。(2分钟)

4.创。(10分钟)

与钱老师一起将目光聚焦在听课记录中的这两个教学片断,问题浮现出来了——

教学片断1,问题在于想讲的太多,书法学习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教师讲多了,自然就挤占了练的时间。必须删减。

教学片断2,主要问题则是对“集、临、折、创”四个步骤的重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准确,何为新授,何为旧知?教师心中还不够明了。本课,“折扇面—写扇面”显然应是教学的重点,当留,“集”“临”的教学环节必须有,但应当删减。课堂教学中,“不合教学之意的东西”,应该舍得放弃。

三、琢:教学之度

反复磨砺,教学才有真意,才有趣味,才能寻到“教与学之间最适切的度”。如何突破“折扇面—写扇面”这个教学的重点?(详情请参见本期文章《回归课堂本真 感悟“书扇”之趣》中钱丽老师的这段教学设计)

此时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投入学书的欢愉,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架,当扶则扶,该放则放,看到的是师生“以文会友”的情感交融,是儿童对中国书法发自内心的热爱。下课了,还有学生不愿离开教室,请老师再点评,向老师求纸说回去还想再写一写……

“我不知不觉的一日复一日的沉浸在画石的热情里,除了不得已的家事和出门,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石头,不吃不睡不说话,这无比的快乐,只有痴心专情的人才能了解,在我专注的静静的默坐下,千古寂寞的石块都受了感动,一个一个向我显现出隐藏的面目来……”

教学,需要这份执念。磨课,让教学获得另一种重生。

猜你喜欢
团扇折扇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团扇
有趣的羽扇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雷家民作品
扇面作画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折扇应用上线了
扇面等式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