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1-28 21:23黄德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新型创新能力科技

甄 惠,黄德杰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泰安 27102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出现了各种结构性矛盾,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人才,这给我国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和考验。

一、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科技创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指标。尤其是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和经济迅猛提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了创新科技就等于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必然会将以模仿为主或是常规运营的竞争者甩在身后,创新科技无疑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是生产力当中的最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组成部分,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型教育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创新型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型教育理念和手段,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理论。目前,将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章有所涉及,但更多的是从高校科技实践、创新论文写作、实验室建设等环节笼统地进行研究,且观点比较分散,研究也不深入。针对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基点的高校创新教育平台,系统化进行研究和构建的文章或课题却不多见。

二、高校教育发展特征分析

一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从供给培养到需求驱动进行转变。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以及当前的就业环境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传统的高校培养人才方式使得某些专业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有些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中供不应求,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却供大于求或无岗可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进行转变,以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这种人才培养方向转变的情况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进行转变,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以需求驱动为人才培养方向。只有以需求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迅速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从适应性培养向创新驱动培养进行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企业制胜的关键。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适应性制定培养方案,在创新型培养方面尚有欠缺。高校应主动以社会创新驱动为导向,合理定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定位成创新驱动培养,才能使教育本身具有创新性,使得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节奏。

三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外延向内涵进行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变化,经历了办学规模大扩张的阶段,正在从拼规模、拼数量转变到现在的拼内涵、拼质量。高校都在注重学科专业的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化,真正地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转变。创新性人才培养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办学质量的提升。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分析

(一)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划需要

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的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经济发展中更是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全景规划,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迫在眉睫。国家颁布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更应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加快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二)产业转型升级期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科技、文化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也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行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消退,“人才红利”不断凸显,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一方面,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呈现“毕业即失业”状况;另一方面,“高级技工荒”、创新型人才急缺的问题也愈发明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因此,高校要积极适应国民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融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当中。

四、高校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创新观念内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首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要积极保护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好奇心、兴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自主的学习来解决问题,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真创新的校园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观念培养方法,高校的教育要积极探寻培养学生创新观念的方式和方法。在具体实施方面,以科技创新协会和校办讲座等为平台,加强学术交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将创新以信念的形式根植于学生心中。高校的创新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们灌输科技创新的理论,而是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的理念传输给学生,使得同学们从内心树立科技创新的自觉,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

(二)创新能力外化

要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外化,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环境。高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验技术条件,用于学生进行课内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学校不仅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列入到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当中,还要积极为学生创新开设课题项目,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物质支持,以利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期间,最能培养和凸显大学生创新能力外化的形式莫过于各种科技创新大赛、专利申报等活动,这些创新型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展示和锻炼的平台。创新型教育不仅在于使得同学们实现创新观念的内化,还要帮助同学们实现创新能力的外化,切实培养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育学科化

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创新”型。要求教师队伍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更要具备创新实践指导的丰富经验。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适时到企业生产工作第一线参加实习和工作,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了解最新的生产力发展趋势和要求。只有具备了“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使得高校教育掌握哪些知识是社会最新最急需的,怎样设置专业才是最合理的,怎样培养人才才是具备创新型的。现在有些高校已经陆续开设科技创新课程,但缺乏专业的老师指导,教授的内容也基本上是偏理论性的,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培养,同学们很难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而且许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且选修课程涉及面较小,难以涵盖所有同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优化学科和课程设置,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制定培养方案。创新教育学科化就在于不止将科技创新局限于选修课层面,而是应该扩大学生的涉及面,将科技创新作为大学的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学科氛围。

(四)创新成果市场化

为了使创新成果第一时间推向市场,应在高校当中推行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制”。一方面,在创新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创造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创新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及时地将创新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化。高校要以产业孵化园为实验田,将学生创新成果量产化、市场化。创新成果市场化则是致力于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成果投入市场,使得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成就不只是局限于薄薄的一张证书,而是走向实体化,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五)创新人才校企对接无缝化

我国高校现在大都认识到实践环节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通用的做法包括设立创新学分、设立创新创业课题项目、与企业合作设立实习基地等,通过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为学生搭建校企合作的科研和实践平台,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或对口支援为途经,既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见习基地,又能为企业输送急需对口的技术创新人才。高校人才校企的无缝对接,既不仅将高校科技创新的侧重点放在创新成果市场化、创新技术企业化等方面,还在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新能力科技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