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截金工艺技法

2018-01-29 04:27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430068
大众文艺 2018年23期
关键词:热熔金箔技法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430068)

截金工艺是我国古代工匠首创的贵金属装饰工艺,据传最早起源于北齐,是一种巧妙地使用金、银箔,为佛像、佛画的衣饰部位施以金银装饰纹样的技法。截金工艺盛行于唐代,并随同佛教而被传播至日本等国,随着历史的变迁,只有日本一地保持了不间断的活态传承。

一、截金工艺的基本技法内涵

截金是通过热熔法加厚处理金银箔后,将之精细切割为各种形态,并装饰于佛像、绘画乃至各种生活日用器物表面的特种装饰工艺。作为古代金属装饰工艺的一种,以精美华丽而著称,日本工艺界将之称为“终极的金工艺”。

(一)截金工艺的基本材料、工具与作业环境

1.金银箔

截金工艺是利用金、银箔的高温可熔合特性而发明的,因此其主要装饰材料即为金、银箔。为了便于制作各种装饰图案线条,金、银箔的尺幅要求较大,目前国内市售金箔的大张边长通常为9.33cm,银箔边长为11cm;而日本所产金箔边长为10.7cm,银箔边长为12.7cm。

2.作业工具

由于截金工艺属于金银箔的特殊处理技法,为了加工切割极为轻薄,吹气立飞的金银箔,需要使用数种特殊工具。

金箔夹,通常以竹制成,打磨极光滑,使用时需抹上滑石粉去除油气及静电。专用切箔刀,以竹制成的长条状小刀,两头有柄,一侧边缘切削修整为刃口。美工刀,用于切箔。型冲,各种花型开口的小型钢冲子,用以将金银箔切割为各种形状的花型小薄片。鹿皮台或牛皮台,以鹿皮或牛皮贴固在木板上制作而成,与切箔刀配合使用。切割垫,与美工刀、型冲配合使用。蜡纸,半透明,以光滑面蒙在金银箔表面,金银箔即可沾于蜡纸,十分便于以竹夹夹起移动,在切箔时亦需以蜡纸蒙于箔面,便于切割整形与移动。非蒸汽电熨斗,用于热熔金银箔。动物胶,用以贴箔。小型毛笔两支,一支用于导引箔线,一支用于涂刷胶液和贴箔。

其它辅助工具还包括:滑石粉、废报纸、木垫板等等。

3.作业环境

金银箔的厚度极薄,轻微的空气流动即会使之发生形变和飘飞。而灰尘飘落在箔面和胶剂上,会使箔面间熔合不佳、黏贴不紧。因此在作业过程中,应选择无风的静室,即使在极寒和暑热的气候下,也不可使用空调。

(二)截金工艺的技法操作过程

1.热熔

为了增加市售金箔的厚度,技法操作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表层加热使多层金箔熔为一体,足够厚度的原材料增加了金银箔的韧性,在小心移动和弯曲、贴合作业时不易破碎。通常需要热熔四至六层金箔,做直线、冲出各种小花片需要四至五层,曲线需要六层。银箔则厚度略厚于金箔,在热熔时则可以相应减少层数。为了去除油气和静电,在所有的操作工具上都需要抹上一层滑石粉末。首先以蜡纸、箔夹小心的取箔,透过半透明的纸面将多层金箔叠合放置在一起,外部蒙上蜡纸和报纸后,将预热的电熨斗重直压置在纸面上,逐渐升温使金箔熔合。这一过程中,熨斗不可来回移动,而应重直施压。温度过低,金银箔将不能很好的熔合,过高,则会使熔合的金银箔发脆,需要高超的经验技巧方能得心应手。而金银箔之间的皱折、碎裂等现象,也会导致截金线条和花型的美观受到影响,因此对金、银箔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也极高。

2.切箔

切箔的工艺,除了使用鹿皮台或牛皮台切割金银箔线外,其它在切割垫板上使用美工刀、花型冲的切割工艺,也需要在金银箔上蒙上一层蜡纸来操作。切箔时,使用箔夹将金箔放置在垫台上,使用竹刀或美工刀、冲子小心地将热熔后的厚箔切割为需要的形状。最为重要的是使用皮台操作的切线工艺,各种传统或现代的装饰图案中,金银线的使用需要是最多的,因此各种不同粗细的线条,要利用皮台的韧性以竹刀小心的切取,首尾的粗细必须一致,越细的线条,切割精度越难以掌握,需要高度的耐心与专注。切箔完成后,将各种形状的线条与小片分类放置在无静电的纸面上,如需保存,则需要准备大小不一的盒子。

3.贴箔

贴箔需要使用的工具主要是两支毛笔。用来挑起和牵引箔丝、箔片的一支毛笔通常略沾湿水后,将箔丝一头沾起并环绕于笔尖一圈。另一支笔则蘸吸动物胶后,顺着设计好的图案纹样涂胶,并挑起箔丝的另一头贴饰在涂过胶的纹样部位,并在纹样线条的尽头轻压箔丝,引箔的毛笔提起,使箔丝被切断,完成一个线条的制作。箔片的贴饰亦为同样道理。两支毛笔边涂胶边黏合,需要双手和人体气息的灵巧配合,十分考验工艺技巧与耐力。

二、截金工艺的历史源头及当代发展

截金工艺起源于我国南北朝晚期,这种特殊金工艺的创制目的,是为了在佛教造像和绘画作品中佛、菩萨的头冠、缨络、衣饰等部位装饰金银图案。在敦煌石窟隋代壁画中,就已经应用了截金工艺,而到了唐代敦煌壁画中,截金工艺则出现得更多、更为成熟,我国宋代之后的佛教造像、绘画中的截金工艺基本难寻踪迹,表明这种工艺盛于唐代,但未能长期保存其流传。敦煌壁画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盛唐第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两位菩萨画像的下裳部位,使用了十分规整细致的截金工艺加以装饰。2017年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办的“如是敦煌”文化艺术研修班请到日本的东京艺术大学专攻截金工艺研究与传承的准教授並木俊秀先生重现了敦煌217窟截金艺术的制作过程。

截金工艺在唐代传至日本以后,被有序地保存了下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日本的佛像和佛画的装饰中,截金与矿植质颜料相配合装饰衣纹等部位,是敦煌壁画截金工艺的直接传承。除此之外,截金工艺还应用于木器、漆器的表面装饰,尤其是在日本独立发展出的“莳绘”漆工艺中,截金与莳绘往往配合应用,常使用小片方形、菱形的金银薄片,来表现纹饰的细节。日本玻璃艺术家山本茜还发明了截金在玻璃艺术中的应用技法,将截金工艺封闭嵌合在水晶玻璃内部,透过光线的折射,强烈的显现出金银装饰图案的耀目光辉。

截金工艺与传统的贴金、泥金相比较,由于所用金银箔线、片有一定的厚度,并且线条和纹饰边缘清晰精确,使截金装饰物的表面显示出非凡的华丽厚重之感。这种在日本幸存至今的工艺技法,有其独到的装饰价值,值得引起我国工艺美术研究领域的重新审视,使远在异域的我国传统工艺得到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热熔金箔技法
热熔防腐层内置钢网的钢管
手绘技法表现
PP/PET皮芯型热熔单丝纺丝成型工艺研究
作品一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动物指偶
秀秀台
热熔式PET条捆扎机的参数调整
金眼睛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