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的审视与重构

2018-01-29 04:27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430068
大众文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合唱团音乐艺术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430068)

中国的合唱艺术从萌芽初生到如今的如火如荼、深入人心,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专业、业余合唱团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不断获奖,不仅使世界合唱艺术界逐步认可了中国合唱教育,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学校美育开始整体复苏。经过合唱界老一辈教育家、指挥家以及一大批高校基层艺术教育工作者长期辛勤努力,普通高校对合唱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共识,在合唱教育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一批素质教育与合唱艺术交汇融合的成功范例。但应当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国高校合唱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少数高水平专业合唱团体的异军突起和基层公共合唱教育工作的整体低迷形成了强烈反差。公共合唱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中仍缺少它应有的地位,一些学校对合唱教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存在着基础条件薄弱,师资队伍缺额较大,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合唱教育活动“功利化”、“空心化”、“边缘化”等一些较为突出问题,本文拟就此进行反思和探究。

一、普通高校公共合唱教育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音乐素质整体偏低,音乐基础薄弱

笔者连续多年对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大学新生音乐基础素质进行滚动调查测试,其结论在普通本科院校中颇具代表性。在对两千名2018级新生进行音乐基础素质抽样测试后发现,能识五线谱和简谱的学生仅占5.2%,能读谱视唱的学生不到2%,大部分学生进校前没有接触过正规音乐课程。这也客观反映出目前大学生音乐素质整体偏低,以致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几乎要从音乐零基础开始启蒙。普通高校的合唱教育活动也多为学生音乐基础素养薄弱所困,大学生合唱团很难招到会识谱、音准好的团员。五线谱教学退化,简谱教材的长期大量使用与和声理念缺失,直接影响了合唱教学工作的推展,音乐基础教育的薄弱成了学校合唱发展最大的掣肘之处。

2.合唱教育工作目标严重错位,功利性大于艺术性

目前大学生参加合唱教育活动的原动力问题依然存在,非艺术性、非精神需求的特征比较突出。许多学生并不掩饰自己为了获得素质教育课程学分、评奖学金、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等原始动机,缺乏必要的审美体验和参与意识,难以从合唱实践中主动寻求精神养分、享受和声艺术带来的心灵愉悦。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和高校目前开展的合唱交流活动大多以比赛形式进行,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也热衷于参加比赛。由此,推动合唱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部分合唱活动带上很强的功利色彩。某些学校仅为了参加某个比赛和活动,临时组建合唱团,等活动结束,合唱团随即解散。

3.高校大学生合唱团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中国目前是全球合唱事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有40多万支成建制的合唱团,大学校园里也活跃着超过3000支合唱团队。但高校合唱教育活动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两级分化比较严重:纵观近几年在国际合唱比赛大奖的高校合唱团队,要么团员是专业音乐院校科班或音乐特长生出身,要么指挥由国内知名指挥家担纲。绝大多数高校甚至没有一支按多声部规格组建的大学生合唱团。例如武汉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城,有80多所高校,130多万在校大学生,而正规建制的大学生合唱团平均每所高校不到1个,像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天空合唱团、华中农业大学小宇宙合唱团这样的达到国内较高合唱水平的大学生合唱团更是凤毛麟角。

4.合唱教育活动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合唱作品

以广场文化形式出现的大众化的、群众性合唱,基本上以齐唱为主,比谁唱的声音大、比谁的情绪更饱满。这种形式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一直是中国大众化合唱的主流形式,高等学府也概莫能外。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开展的合唱实践教育活动仍然处于“群众歌咏+多声部”的状态,甚至在合唱作品演绎过程中盲目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朗诵、舞蹈、舞台造型等表演元素,本想借此烘托活动主题、渲染现场气氛,但往往是喧宾夺主,损害了合唱艺术的精神内核和其特定的美学表达方式。另外,高校合唱活动中演绎的作品近年来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总体上缺乏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合唱作品,这与当下合唱团普遍经费拮据、“扒谱”问题突出、合唱作品版权保护不力等不无关系。

5.合唱指挥人才严重不足,无法适应合唱教育复兴的迫切需求

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目前全国高校合唱指挥人才相当匮乏,老一辈合唱指挥陆续退休,新一代指挥没能迅速接棒,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大学校园普遍存在一个专业指挥身兼多个大学合唱团艺术指导的现象。许多普通高校的教师属于“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后挑起指挥大梁。这些教师普遍只掌握了简单的指挥基本图示,指挥语汇十分贫乏。对合唱艺术以及合唱指挥的认识,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指挥只是负责给合唱队打打拍子、控制节奏的概念上。合唱指挥的水平参差不齐与不固定性,使得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合唱团不能得到长期稳定、有效的科学训练,合唱质量无法保证,长此下去形成了合唱团数量越多,质量越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对高校合唱教育事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要想全面赶超先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不可或缺。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过程中,“美育”不能缺席,合唱艺术教育的价值更需要进一步彰显。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高校合唱教育的重要地位

美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大学美育的充分协调发展必然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在2018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合唱作为高校美育的基本形式,有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社会功能,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师生的精神面貌。要深刻认识合唱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增强文化自信、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合唱教育地位、功能、价值的认识。合唱教育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不应是选修,也不应是特长培养。合唱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关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合唱教育不但要做,还要做到充分,做到均衡。

(二)以现代合唱思维推动合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是一个缺乏多声部合唱历史传统的国度,合唱艺术传入中国仅有 10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中国合唱开始走出一条根植于自身民族音乐语言并符合世界合唱发展潮流的特色发展道路。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丰富,以老一辈合唱指挥家马革顺、严良堃、杨鸿年等为代表的中国合唱人开始思考如何与世界先进的合唱发展理念接轨,积极探索以现代合唱思维来构想、创作和演绎合唱作品,并进行体系化的学术理论研究。笔者以为,以现代合唱思维来总体设计和全面推动普通高校合唱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所谓坚持合唱思维导向,其本质上是要求我们高校合唱教育顺应当今世界合唱多元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发展潮流,反映现代人的审美价值的变化,尤其是在组织开展合唱艺术教学和审美实践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多声部合唱的美学原理、声乐演唱技能、合唱音响平衡、作品层次布局、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艺术特色等现代合唱元素,不断拓新合唱作品的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与时俱进地为合唱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三)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生合唱团建设

高校大学生合唱团是开展合唱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合唱教育发展的一支强大力量。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能力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大学生合唱团组织形式可以是业余的,但是其演唱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专业程度。其次,要尝试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我管理,不仅能调动了团员的积极性,而且集思广益能把合唱团办出特色与水平。再者,要制订一套既蕴含现代合唱意识、又符合本校合唱教育发展基础的科学训练体系,在学习计划及技能训练上要循序渐进,在积极参加合唱艺术实践活动积累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都要尽量独创与多样性。

(四)注重高校合唱指挥的培养

当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团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水平如何再提高取决于指挥,指挥的境界和水平将直接决定着一支合唱团的水准。如何尽快为高校合唱团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指挥人才?首先,合唱界知名作曲家、指挥家的关注、指导必不可少。我们欣喜的看到,一批蜚声中外的老、中、青名师专家为在高校普及合唱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次,专业的音乐教育和学术机构可以在合唱教育学术探究与实践创新上积极作为。近年来,各大音乐院校指挥系、各地音乐家协会也不遗余力地为社会培养合唱指挥人才,仅中国合唱协会及所属高校合唱委员会就通过定期举办假期进修班、大师班、合唱指挥艺术观摩研讨会等形式,对在高校大学生合唱团担任指挥的教师们进行合唱与指挥学的系统培训,如吴灵芬教授创办的合唱指挥学院,中国音协举办的中国合唱指挥大会等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积极探索高校“人工智能+合唱教育”新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开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特点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关系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如何建构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于一体的“互联网+合唱教育”,已经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课堂,可能是‘双师型’的课堂,人机交互、人机结合将成为主要形态。一堂课可能由一名教师和一个机器人共同来上,布置和批改作业、知识点训练、监督学习、学习情况的分析等工作可能由机器人来完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合唱教育管理,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更容易做到精细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唱知识与技能,对音乐教师和合唱指挥的指导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会更加全面而科学。还可以让教师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针对每个学生的乐理基础、智力程度和发声特点以及学习方式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定向辅导,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定制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合唱团音乐艺术
青蛙合唱团
红红火火合唱团红红火火的十年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