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

2018-01-29 06:27王建航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使节高句丽高丽

王建航

日本与渤海国长达近200年的国交,不仅推动了日本与亚欧大陆东北部的联系,亦是古代环日本海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日渤外交时间上划分,学界尚无定论,文中所言“初期”指渤海国大武艺、大钦茂期间两国交往。关于日渤初期外交,由于各国学者研究侧重点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使得研究成果颇丰,尤其在日渤外交关系性质、日渤外交中的文化、物质交流、日渤外交对古代东亚关系的影响等方面。一直以来,国书、使节是研究日渤外交研究要点,而在这两点中均能发现有关高句丽的蛛丝马迹,可以说高句丽因素确存于日渤外交之中且发挥有独特作用。但是,目前关于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的深入探讨较少,部分学者仍拘泥于渤海是否对高句丽具有继承意识等问题,对日渤外交中出现高句丽因素产生原因、影响等问题研究不甚明确。因此,笔者在借鉴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上,探讨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以求更加全面来解读日渤外交,进而探明高句丽的灭亡对周边国家、部族集团间交流的影响。

一、日渤两国对高句丽的不同认识

高句丽作为古代东亚重要国家之一,对其周边国家、部族有着深刻影响。公元570年高句丽派遣使者携“鸟羽之表”出使日本,两国正式通交。不过,在正式通交前,两国间的战争关系较为突出。现存史料表明渤海国主要由粟末靺鞨人建立①围绕渤海国建国主体,学界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为粟末靺鞨,另一为白山靺鞨。,在其建国之前曾长期依附高句丽,故在文化等方面深受高句丽影响。也就是说,日本与靺鞨均在不同程度上与高句丽结下历史渊源关系,且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亦有不少流入日渤两国,对日渤两国高句丽认识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与高句丽的交往大都记录在《日本书纪》之中。以公元570年高句丽使节出使日本为节点,日本与高句丽的关系鲜明地分为两个阶段,且呈现出不同特点。下文为关于日本与高句丽交往史料五则。

a应神天皇二十八年(公元297年)秋九月、高丽王遣使朝贡、因以上表。其表曰「高丽王、教日本国也。」时太子菟道稚郎子读其表、怒之责高丽之使、以表状无理、则破其表。[1]187

b而倭以辛卯年(公元391年)来渡海破百残口口新罗。……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口口口口口石城口连船口口口口口率口口口平穰口口口锋相遇王幢要截盪刾倭寇溃败斩杀无数。[2]210

c钦明天皇三十一年(公元570年)夏四月、越人・江渟臣裾代、诣京奏曰高麗使人、辛苦风浪、迷失浦津、任水漂流、忽到着岸。郡司隐藏匿、故臣显奏。诏曰“朕承帝业、若干年,高丽迷路、始到越岸。虽苦漂溺、尚全性命。岂非徽猷广被・至德魏魏・仁化傍通・洪恩当当者哉。有司、宜于山城国相乐郡、起馆净治、厚相资养。是月、乘輿至自泊瀬柴离宮、遣东汉氏直糠儿・葛城直难波、迎召高丽使人”。[3]347

d敏达天皇元年(公元572年)五月壬寅朔,高丽上表䟽、书于鸟羽。字随羽黑,既无识者。辰尔乃蒸羽于饭气、以帛印羽、悉写其字。朝庭悉之异。[4]349-350

e齐明天皇六年(公元660年)春正月壬寅朔、高丽使人乙相贺取文等一百余、泊于筑紫。……齐明天皇六年夏五月辛丑朔戊申、高丽使人乙相贺取文等、到难波馆。[5]466

五则史料a、c、d、e出自《日本书纪》,史料b摘自《好太王碑碑文》。以史料c“高句丽使节来日”为节点,日本与高句丽关系前后形态迥异,即高句丽使节来日前关系敌对,此后则大体上保持友好。伴随两种形态转变,日本对高句丽的认识亦发生转变。

对于史料c,日本学界将其作为高句丽与日本正式通交正式依据[6]102,然史料a中却有应神天皇时期高句丽向日本朝贡的记载。对于史料a所记,笔者认为存在不实之处。首先,此次高句丽使节并未与百济、新罗使节同行,由此可见经百济、新罗之地赴日可能性较低,加之,此时高句丽航海、造船技术较低,无法横渡大海抵达日本。其次,公元296年,高句丽在与慕容鲜卑战争中败北,甚至故国原王墓遭毁,实力大减,如此情况下高句丽即便通交日本,不应上无理之表。再次,将史料a、c相比,可能出于时间久远,史料a记述较为简单,史料c则相对丰富,记录下登陆地点、原因等。史料a、d中同时出现了高句丽的上表,一是由是太子读的带有“高丽王、教日本国也”对字样,太子斥责高句丽使节,因其表状无理,破其表;另一为高句丽特色鲜明的鸟羽之表,日本朝廷无人能识,最后由百济出身王辰尔解读。古代史家皆言百济与高句丽同出扶余,二者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相通,增加了史料c的可信度。当然,即便判定史料a由史家杜撰,仍能从侧面反映出此时日本同高句丽的敌对关系。

日丽两国敌对关系带来连绵的战争。史料b详细记录高句丽与倭大战于朝鲜半岛中南部,因是同时代的金石文,加之有《三国史记》的史书记载相佐证,碑文记述是可靠的。总之,正式通交前,日本与高句丽以战争关系为主敌对关系,如高句丽蔑称为百济为百残一样,日本称高句丽为狛国,冠其国人为狛虏、高丽奴,视其为不识礼乐的夷狄之邦。

日丽通交后开展对等外交,两国关系大体上保持和平友好,[7]67不过此等状况在高句丽灭亡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唐罗联军先后征服百济、高句丽后,日本与百济、高句丽残余势力曾结成各种形式同盟关系,如百济残余势力在日本的支援下,在白村江口与唐罗联军展开激战,终以失败告终。正如史料e所载,在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残余势力曾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在复国无望的情况下,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高句丽人东渡日本,成为高句丽系渡来人。[7]68-69对于高句丽人的渡来,日本统治层表现出极大欢迎,赐予官职、田舍,并于公元716年在关东武藏国设置“高丽郡”。上述举措使日本所期盼的“北国附南国”①《日本书纪》记载天智天皇元年夏月鼠产于马尾,对此释道显占曰,北国之人将附南国、盖高丽破而属日本。得以实现,高丽(指高句丽)亦由国名转变为日本国内普通地名。综上所述,日本对高句丽的认识不断变化,即关系敌对国—外交对等国—属国,而最终“属国”的定格对其后日渤外交的开展亦产生重要影响。

因渤海国自身史料缺乏,渤海国对高句丽认识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只能通过中、朝、日三国的史书记载来分析、推断。渤海国对高句丽的认识,亦可以指渤海国视域下“靺鞨”①靺鞨包括渤海和其他靺鞨诸部。与高句丽关系。围绕渤海国与高句丽关系问题,中外学界已争论多年,目前主要形成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或至少是高句丽再兴,代表学者新妻利久[8]173、石井正敏[9]405-415、朴时亨[10]、朴容绪[11]38-42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渤海国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政治上与高句丽无继承关系,代表学者孙进己[12]124-129、王承礼[13]65-75、金香[14]172-179、魏国忠[15]229-236等。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渤海国与高句丽在政治上无继承关系,但不否认渤海国建国初期在文化上曾深受高句丽影响这一事实。

通过文献记载来分析渤海国与高句丽关系,前人以做过绵密的论证,笔者在此不再做具体分析,但仍打算以渤海国中的高句丽因素为线索进行简单论述。无论是《旧唐书》中“高丽别种”,还是《新唐书》中“附高丽者”,皆表明在渤海国建国前粟末靺鞨曾受高句丽影响较深。在唐灭高句丽的战争中,“高延寿、高惠真引兵以靺鞨众十五万来援,且常以靺鞨锐兵居前”[16]6191-6192,虽然无法判定此靺鞨人具体为何部,但从大祚荣父子在高句丽灭亡后迁徙营州来看,粟末靺鞨卷入唐与高句丽战争之中无疑。高句丽灭亡后,靺鞨人与高藏谋求复国、在营州之乱过程中高丽余种与靺鞨人东归以及此后击败追击的唐兵于旧国建立渤海国。以上一系列事件使得粟末靺鞨人与高句丽人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渤海统治层认为高句丽是敢于与中原王朝抗争的强大国家。

当然,从渤海国对外交往中亦能够看出其对高句丽的认识。渤海国外交呈现出较大灵活性,在面对不同外交对象时,其外交策略亦不尽相同,尤其在高句丽因素的利用上。高句丽灭亡后,唐罗均在高句丽故地开展去高句丽化的行动,唐授高藏辽东都督、朝鲜郡王;新罗则在其所据高句丽故地新设立三州、更改部分郡县名称、将安胜由高句丽王改封为报德王,而此时渤海国与唐罗相向而行,在交往中并未有高句丽因素出现,其国号上多称靺鞨,在受唐册封后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还曾一度接受新罗授予的官职。在渤唐外交初期,渤海遣唐使的正副使中亦无高句丽人,这与高句丽人频繁出现的渤日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可见,高句丽因素只是渤海国灵活外交策略中的选项,无法将其视为渤海国是高句丽继承国或者具有继承意识的佐证。高句丽的灭亡、渤海国的建立,粟末靺鞨(渤海国)对高句丽认识亦发生变化,即关系密切的周遍大国—对日外交中有利筹码。

二、日渤使节中的共通点——高句丽人

高句丽灭亡后其人口流向周遍国家和部族,“其中有不少于15万高句丽人流入渤海国”[17]146-151;对于流入日本的高句丽人数量虽无准确计算,但仍不能小觑。公元716年,“元正天皇将骏河、甲斐、相摸、上总、下总、常陆、下野七国的高句丽人共1799人,迁于武藏国,设置高丽郡”[18]98-99;渤海国建立后在高句丽故地设立鸭绿府、长岭府,[16]6182所以日渤使节中的高句丽人也应大都出身于“一郡二府”。高句丽人既是日渤两国使节的共通点,同时也是日渤外交中最为活跃的高句丽因素。

日本派遣遣渤海使13回,其中3回大使为高句丽系归化人,分别为公元759年高元度、公元761年高丽大山、公元777年高丽殿嗣。渤海国派遣遣日本使33回,其中正副使中高姓9人,[19]179分别为公元727年高仁义、公元759年高南申、高兴福、公元809年、公元810年高南容、公元814年高景秀、公元823年高贞泰、公元825年高承祖、高如岳、公元882年高周封。从担任正副使的高句丽人数量上能看出日渤外交中浓厚的高句丽因素,但二者在时间上来看呈现出不同特点,即日本高句丽人使节集中在日渤外交初期,渤海国高句丽人使节虽时有断续,但贯穿于日渤外交始终。

七世纪中后期随着百济、高句丽的灭亡,日本国内的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对包含高句丽人在内的归化人来说是严峻的挑战。正如上田正昭所说,“进入奈良时代,汉氏、秦氏在政界曾经有过的地位已不复存在”[20]168。归化人政治地位不断下降,改姓事件亦接连发生,如公元711年12月,从五位下狛朝臣秋麻呂向天皇进言:“本姓是阿倍,因二世祖出使高句丽,所以姓狛。狛实非真姓,请求恢复本姓”[21]70。7世纪后归化人不再是令人羡慕的身份,在政治上地位也不断下降,这是归化较晚、实力单薄高句丽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除纷繁复杂的政治形势外,高句丽人仍需面对自然灾害、战争威胁。公元716年,日本统治者将散居关东的高句丽人迁居武藏国,建立高丽郡。奈良时代的武藏乃是一片荒原,虽有大片可开垦土地,但灾害严重。笔者根据《续日本纪》记载做出如下统计,武藏在高丽郡建立前的公元704年、715年出现饥荒、公元714年发生风灾。高丽郡建立后经过长年开发,武藏国的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甚至出现隐没九百町土地事件,然在公元765年、公元782年仍出现饥荒。此外,武藏国地近虾夷,易生战乱、国人常被征发,正常的农业活动难以开展。同关西诸国相比,高句丽系归化人所居的武藏确非安乐之地。

日本为摆脱外交困境对与渤海国间的外交格外重视,遣渤海国使节归国后均被大加封赏。笔者认为高句丽系归化人为改变困窘的现状、提高政治地位、增强影响力,积极参与到日渤外交中是可能的。不过,遣渤海使节的身份虽能够带来权力、地位,但危险系数也相当高,部分日本人使节到达港口后,以船坏为由拒接登船,以下属代其出使。在日本13位遣渤海大使也只有高句丽系归化人高丽大山为日渤外交而丧命。

高句丽人在渤海国的统治中占有特殊地位。正如渤海国第一回遣日本使中有正使宁远将军朗将高仁义、首领高齐德,可见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有高句丽人官员。首领高齐德在正使罹难后,不辱使命出色完成渤日通交。但在国交开启后,渤海国遣日本使正使为胥要德、慕施蒙、杨承庆等,副使亦不见有高句丽人担任,如此任命让人颇为疑惑。笔者认为上述“异常任命”是渤海国王权与包含高句丽人在内国人层博弈扩大至日渤外交的结果。

渤海国文王大钦茂时期王权较为强大,国人层深受王权制约,而实力较强的高句丽人更是首当其冲。但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可能出于靺鞨人外交经验不足以及日本派遣高句丽系归化人高元度来使,大钦茂不得不重新启用外交经验丰富的高句丽人为遣日本使节。当然,此种情况绝非特例,每逢日渤外交中出现较大困难之际,渤海国遣日本使中高句丽人身影都会再次出现。与日本高句丽系归化人为提高政治地位、增强影响力的目不同,渤海国的高句丽人在国内占有较高地位,其参与渤日外交中为获取巨大的财富,进一步维护其在国内统治中的特殊地位。

三、高句丽因素对日渤初期外交的影响

渤海国建国初期,特别是在“大门艺事件”发生后,与唐、罗关系对立。渤海国为向外寻求援助,拓展外交空间,于是目光放到了隔海相望与高句丽渊源深厚的日本。另一方面,日本自白村江战役后,与唐、新罗关系敌对,为摆脱外交困境,希望与渤海国交好。只不过,渤海国与唐、新罗接壤,受到威胁更大,因此交往的意愿更加强烈。在日渤两国通交前,由于地理等现实因素,两国没有直接交流,①《续日本纪》中虽记有养老四年日本出使靺鞨地,不过,根据马一虹等学者的推断认为养老四年记事中的靺鞨应为北海道附近一带,而不是渤海国。因此派遣高句丽人出使成为最佳选择。

高句丽人被任命为使者,高句丽因素自然会被带入日本渤外交之中。公元727年渤海国使节24人到达日本,由于登陆地点出现偏差,包括大使高仁义在内的16人被虾夷所杀,最终首领高齐德等8人入京。在渤海国使节24人中只有4人留下名字②宁远将军朗将高仁义、游将军果毅都尉徳周、別将舍航、首领高齐德。,其中高氏两人,而首领高齐德的出现引人注目。

目前对于渤海国地方高句丽人生活状态没有明确认识,但从所得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高句丽灭后初期,高句丽人保持其固有的服饰、生活习俗、语言等是可能的。1965年苏联乌兹别克科学研究所调查团在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市北郊阿弗拉西阿勃台地中部发掘粟特时代古撒马尔罕城址1号室壁画,“认为其中上面绘制两外国使节,头戴插着两根羽毛的小圆帽,上身穿圆领右衽大衫,下身穿裤,束腰带,佩带大刀,为高句丽人使节可能较大”。[22]102而俄罗斯考古学家马尔夏克判断“壁画所表现的是一个大型唐朝使团,而高丽人并非为使节而是战俘来”。[23]56在公元 645年唐太宗征高句丽战争中,许多高句丽武士被唐朝俘虏,其中2500名军官受到唐朝招抚,为唐朝服务。在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唐朝高句丽武士尚能保持固有的服饰,何况是长期受高句丽影响下、建国不久后渤海国的高句丽人地方首领。试想、渤海国首领高齐德身着高句丽服饰、口说高句丽语出现在日本人面前,狼狈之态与高句丽灭亡后的渡来人相似,且手持国书中出现“复高丽之旧居”[24]163的字样,那么,日本自然会认为“渤海郡者旧高丽国也”[24]163。虽然大使高仁义等16人被杀,但高齐德等还是成功完成外交使命。高句丽因素促成日渤通交,不过也造成渤海国是高句丽继承国的假象。

日渤外交初期两国因国书问题多次发生摩擦,甚至出现渤海国使者被迫修改国书事件。日渤通交后,渤海国于739年、752年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与第一次派遣不同,这两次的使节团大使分别为胥要德、慕施蒙,从名字来看应不是高句丽人,靺鞨人的可能性较高。可能是由于“靺鞨人”大使外交经验缺乏,在对日外交中缺乏灵活性,因国书问题引发两国外交争端。日本在国书问题上态度强硬,要求渤海国“遵高丽旧记”,对于不遵“高丽旧记”的渤海国使节不仅是责斥,甚至不得入京、放还归国。

国书问题的出现源于日渤两国对高句丽不同认识,且两国以均希望此为基础开展外交。上文中写日本、渤海国曾经与高句丽保持过密切联系,对于高句丽与自身关系皆有不同判定。高句丽曾是日本争霸朝鲜半岛的强大对手,但在高句丽灭亡前夕多次派使节前往日本求援,灭亡后包括部分高句丽贵族在内的高句丽人东渡日本,最终成为归化人。以上事件对于立志建立东夷小帝国的日本来说,高句丽本就是藩国,而渤海国是高句丽再兴,遵高句丽旧记是必要的。而渤海国认为高句丽是一个强大国家,在抵抗中原王朝征伐、渤海国建立的过程中,两部族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不过,渤海国绝非高句丽的继承国,也非高句丽再兴,其本身就是有独立年号、国力强大的海东盛国,在对日外交中突出高句丽因素仅仅灵活活外交的一部分。随着两国外交日益成熟,更多有别于高句丽人的渤海人来主导日渤外交,高句丽因素在日本外交中的影响变弱,国书问题也迎刃而解,当高句丽人完全融入日本、渤海国社会中时,高句丽因素也消失于日渤外交之中。

四、结语

高句丽在日渤通交之际灭亡已久,但高句丽因素却长期存在于日渤外交之中。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源于日本、渤海对于高句丽不同认识,且两国企图将这种简单、片面,具有强烈倾向性的认识强加于对方,当两种认识激烈碰撞之时,两国的外交摩擦也随之产生。作为高句丽因素的载体,高句丽人出现在日渤外交之中,使得高句丽因素更加鲜明活跃,同时也让错误认识无限放大。从日渤外交中能够看到在立国七百余年间高句丽对周边国家、部族产生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即便是在高句丽灭亡后依然存在。

[1][日]经济杂志社.日本书纪·应神天皇本纪[M].经济杂志社,1901.

[2]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日]经济杂志社.日本书纪·钦明天皇本纪[M].经济杂志社,1901.

[4][日]经济杂志社.日本书纪·敏达天皇本纪[M].经济杂志社,1901.

[5][日]经济杂志社.日本书纪·齐明天皇本纪[M].经济杂志社,1901.

[6] [日]酒寄雅志.渤海与古代日本[M].东京:校仓书房,2001.

[7]李宗勋,王建航.高句丽人“渡来”日本过程考察[J].东疆学刊,2018(2).

[8][日]新妻利久.渤海国史和对日外交史的研究[M].东京:学术书出版社,1969.

[9][日]石井正敏.日本渤海国关系史研究[M].东京:吉川弘文馆,2001.

[10][朝]朴时亨,李东源译.为了渤海史的研究[C].渤海史译文集,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7.

[11][朝]朴容绪,高洁译.渤海在我们民族史上的地位[C].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84(1).

[12]孙进己,艾武生,庄严.渤海的族源[J].学习与探索,1982(5).

[13]王承礼.靺鞨的发展和渤海国的建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14]金香.关于渤海国的若干民族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9(1).

[15]魏国忠.论大祚荣政权初称“靺鞨”[J].社会科学战线,2014(8).

[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渤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李德山.高句丽人口去向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6(1).

[18][日]经济杂志社.续日本纪·元正天皇本纪[M].经济杂志社,1901.

[19]张声振.对日本史书所载渤海史料的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2(3).

[20][日]上田正昭.归化人[M].东京:中央公论出版社,1988.

[21][日]经济杂志社.续日本纪·元明天皇本纪[M].经济杂志社,1901.

[22]杨森.敦煌壁画中高句丽、新罗、百济人的形象[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23][俄]马尔夏克,毛铭译.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24][日]经济杂志社.续日本纪·圣武天皇本纪[M].经济杂志社,1901.

猜你喜欢
使节高句丽高丽
蔡奎全:一位民间使节的传奇故事
明朝时期朝鲜使节纪行诗中的登州诗
高丽莉作品赏析
母与子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新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