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例

2018-01-29 10:41郝文军陈托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辽宁省文化遗产物质

郝文军,陈托兄

一、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制作、表演等传承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的人[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他们传承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效果。截至2018年,辽宁省有5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负着全省10大类近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面对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这些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中不得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和传承环境双双恶化的局面。

(一)生存环境恶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产生于乡间,来源于农业文明,服务于农民。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是传统农耕时代形成发展起来的。辽宁省是中国较早迈入工业化时代的省份,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因为特定的区域、历史、政治等因素,长时间作为中国工业发展重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速度都远远高于同期其他省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辽宁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及东南沿海省份,但其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仍在突飞猛进。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开放的地貌单元、浓厚的移民历史、发达的交通运输,加上教育的普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使得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一直处于积极的交互融合状态,不像云贵、川藏等民族地区那样因为交通不便、地貌封闭而长期稳定不变。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使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首先是农业地位急剧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小。其次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推动农村的迅速城镇化,大量农村消失或转为城镇,剩下的农村在生活方式上也在转向城镇化。第三是农村娱乐方式的急剧变化。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的普及急速改变着农村人的娱乐方式。全球化和信息化使现代人在文化消遣方面面临更多的选择。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形式新颖,更受欢迎。作为传统时代人们主要娱乐方式的非物质文化在农村的市场也在逐步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二)传承环境恶化

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也在持续恶化。传统时代,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方式是采取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授的方式,限于小范围传承。要想掌握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艰辛的学习,要能够忍受长期而单调的生活。在农业立国的传统时代,这一传承方式是能够正常推行的。传统时代,人们居住环境闭塞、生活节奏缓慢、精神生活单调乏味,非物质文化是当时人们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颇受欢迎。在这一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有价值的资源,谁掌握了谁就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在当时,虽然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单调枯燥,传承过程辛苦,还是有许多人愿意学习掌握这项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但不愁找不到授业的徒弟,很多时候还要为了保护既得利益而严格控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或为了更好地传承制定苛刻的传承条件。但是到了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娱乐方式开始多元化、现代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经失去一家独大的地位。随着现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改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代人的吸引力大为减弱,市场急剧萎缩,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未必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现代社会,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越来越多,很多新兴职业都是很有前景而且收益前景良好。所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潜心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大为减少。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过于辛苦和单调,对现代人不具有吸引力。这一背景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找不到合适传承人的尴尬。

二、传承路径分析

总体看,目前辽宁省的5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路径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传承路径为主。他们当年是以传统的方式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这种传承方式更熟悉、运用得更得心应手,多数也认为只有这种传承方式才能真正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以,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传承方式收徒授业。

当然,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传承困境,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在努力适应时代,探索对策。首先,面对生存环境的恶化,他们努力扩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范围,积极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汪秀霞、赵志国积极参加相关比赛和文娱活动,传播满族剪纸艺术。古渔雁民间故事传承人刘泽亭通过编写书籍、建立博物馆等方式记录、展示和传播古渔雁文化。二人转的传承人赵本山通过“刘老根大舞台”和系列乡村电视剧,使全国更大范围内的人了解了东北二人传。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1985年在辽宁电视台试播评书《杨家将》,大获成功,成为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艺术家。单田芳1995年成立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公司,开始运用现代传媒做电视评书。之后,刘兰芳、单田芳和田连元等又加入“中国评书网”,使评书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欣赏评书艺术,打破时空限制。上述传承人努力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遴选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努力也确实收到一些效果。满族剪纸的传承人汪秀霞曾因为子女没有人愿意继承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苦恼,但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扩大知名度,2012年终于找到钟意传承人蔺心宇。蔺心宇则通过在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学的便利,把满族剪纸文化教给留学生,并通过他们把满族剪纸文化传到柬埔寨、印度、泰国、布隆迪、韩国等许多国家。田连元、单田芳等评书传承人通过电视、广播和“中国评书网”,把评书艺术传播到全国,至今拥有众多忠实听众。其次,在传承路径上,传承人也在努力探索。目前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路径上的探索包括几种形式。一是定期到各级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培训基地义务传授自己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的学习者。二是到学校、进课堂,让中小学生了解、喜欢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和培养好苗子。

三、传承路径对策和建议

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尽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一定成绩,但还不足以扭转整体上非物质文化生长环境和传承环境恶化的趋势。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传统产业要在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和“互联网+”相结合,促进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发展。这一创新理念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迅速展开。当前学界在探索“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展时,主要建议对象是各级政府,缺少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建议。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互联网+”时代应如何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思维,主动拥抱“互联网+”工具

“互联网+”理念,为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和传承环境提供了契机。当下,互联网工具几乎普及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电视、电脑、手机成为人们了解周边世界的主要信息工具。在新的网络环境和全媒体的传播语境下,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体的转型需要,也是整个社会打破旧的信息传播模式,架构新型社会关系的需要。尤其是手机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便利性,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拥抱互联网传媒工具,就能够克服之前制约其传承的诸多不利要素。电脑、手机等传播工具的简便易操作性使年龄、文化水平、时间不再成为问题,而信息传递的迅速性和网络经济的兴起使这种传播方式获取关注和经济收益变得更为容易。通过互联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其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和人群的束缚,能够即时、迅速、多渠、全方位地向外界展示和传播自己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探索适合的“互联网+”传播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任务包括两个,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两者互相倚重,相辅相成。互联网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同于传统时代。传统时代,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地域内生长并满足于一定范围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因为传统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单调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域内百姓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广受欢迎,但对外传播速度和范围有限。现代社会,传播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急速转型、城乡结构迅速改变、人的流动性加强、人们娱乐方式多样化,信息吸收和传递打破时空,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迅速占据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娱乐空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这一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有探索出新的、吸引人的传播方式才有可能使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保存一定的受众市场。当然,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选择的互联网工具应该有所差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根据自己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探索适合的“互联网+”传播路径。

1.利用固定的电视节目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视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也是人们日常消遣娱乐的主要媒介。通过固定的电视节目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占据了最大受众平台,传播范围实现最大化。目前利用固定电视节目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得最成功的是河南电视台主办的“梨园春”。梨园春节目已经成功开办二十年,收视率、影响力一直排在电视节目前列,为豫剧的传播和繁荣作出巨大贡献,还为其他传统地方剧提供展示平台。辽宁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11人,涵盖京剧、评剧、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海城喇叭戏等剧种,此外还有二人转、乌力格尔、评书等曲艺项目,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电视节目传播自身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2]辽宁省应该积极筹办一个类似河南“梨园春”这样的节目,为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

2.创建或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直播

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最为喜欢的接收信息的工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通过创建或加盟知名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直播方式传播自己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方式更受年轻人喜欢,更为现代人接受。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传播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大获成功,如“北碚五谷粮食画”的第五代传承人唐大焱2011年开通了微博、官网,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粮食画作品的图片、视频进行宣传,并组建专业团队对产品进行包装推广,宣传。唐大焱根据网络是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这一特点,积极研发符合他们个性的产品,与当地大学合作设计了纪念册,通过微信、微视频、校园微电影等方式大力宣传,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成功地拓展了“北碚五谷粮食画”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该向国内互联网直播平台创建成功的同行学习,将自己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好的影像形式、优秀的传播路径、知名度较高的传媒平台向更多的受众传播。

3.开发网络游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络游戏在近些年颇受追捧,各种职业、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大量游戏迷。所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好玩的游戏,可以极大提高民众(尤其是游戏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好程度进而提高认同度。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时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谢欣、梁国伟的《基于网络体感游戏空间技术的京剧传播研究》即通过借助网络体感游戏技术开拓京剧传播与传承新路径。“省掉了拜师学艺的繁琐程序,直接由虚拟角色模型进行传授,游戏参与者只需跟随游戏中的师父角色演绎各种手势和动作,就能够掌握戏剧表演的基本要领”[3]。张盛展在《“互联网+”的多维模式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中提出利用网络体感游戏传播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4]。相关的实践也在推进,2016年6月8日,由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夏国雅文化有限公司主办的“围棋+互联网平台启动仪式”在北京正式启动。同时,由华夏国雅联袂数十位国宝级顶尖棋手开发的“弈统江山”围棋APP也正式上线发布。“弈统江山”围棋APP的上线,开拓了围棋+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方式。其特点是“依托多媒体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围绕棋手建立交互关系,寓围棋文化与互联网、寓国粹弘扬与竞技本身”[5]。辽宁省的传统戏剧和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这种虚拟技术,开发出有趣的游戏产品,寓学于乐,让民众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喜爱程度,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

(三)探索适合的“互联网+”传承路径

互联网环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也不同于传统时代。传统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封闭的家族之间、师徒之间的传承,传承范围小,传承细节不为外人知晓。传统时代这一传承方式能够得以传承、发展,是因为当时掌握这一非物质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谋生手段,甚至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声誉。愿意学习的人很多,不愁找不到合适的传承者。到了当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变、谋生手段的多元,人们有了更多选择。而且因为娱乐方式的多样,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市场急剧缩小,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声望,甚至都难以解决生存问题。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想维持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十分困难。因此,探索新的、吸引人的传承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传承人势在必行。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新的传承路径,学界已经展开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6-8]。利用互联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开始从想法走向行动。2015年11月16日,首届“互联网+中华戏剧传承发展研讨会”在江西上饶市召开。探讨“互联网+”时代中华戏曲传承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而“中华戏剧网”启动则是利用互联网传承中华戏剧的尝试。2017年12月,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闲鱼”联合广东省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线了“中国非遗传承鱼塘”,目的是让非遗传承人通过闲鱼平台秀手艺、找传人。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要适应时代潮流,探索“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探索产业化路径

产业化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够继续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该认识到,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他们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开发出满足现代人精神需要的产品,才能够继续传承、发展,否则就会陷入绝境而无法自救。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环境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它要面对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冲击下固有受众市场的急剧萎缩;另一方面,互联网传媒的发达和现代人追求个性的特点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受众市场。尤其是在国家提出复兴传统文化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网+”产业化路径;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开发出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在满足民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续传承和发展。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绩,故宫淘宝、阿里众筹、京东众筹等都是成功的范例。这一路径,一方面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另一方面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和销售市场两大难题。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产业化路径,促进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传统时代的非物质文化传播与展示多是静态的、局部的;而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动态的、完整的、声像俱佳的的展示和传播,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传统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在封闭的、小范围的、私密环境下传承;现代社会开放多元、生活节奏快、信息交流迅速、人们兴趣点多且容易转移,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难以为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正视社会转型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传承语境的巨大变化,正视当代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汲取精神文化主要途径的巨大变化,积极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方式,发挥现代传媒工具展演和交流能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流程、表演过程等实时在线展示,以吸引更多的人利用琐碎时间欣赏或学习,在扩大影响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

猜你喜欢
辽宁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