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艺风社美术展览研究综述

2018-01-29 16:05李惠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2期

李惠兰

摘 要: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西方书籍不断涌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在国内兴办各种展览、艺术会,中国有志之士对艺术向前发展的推崇和呼吁,换来的是一大批艺术群体和新兴艺术思想的迸发。在民国时期,国家乃至民间艺术团体对于艺术的追捧和热爱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艺风社”顺应时代的潮流诞生于这个政坛动荡却艺术百家争鸣的时代,它所拥有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个艺术团体在民国时期对民国的艺术时事、艺术作品进行收集整理,更在于它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坚持不懈地将艺术展览发展下去,为后来中国展览的向前发展起到了铺垫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艺风社;美展;承前启后;开放交流

一、艺风社美展简介

艺风社于1933年1月1日成立于浙江杭州。由孙福熙、徐悲鸿、张书旗、陈树人、王亚尘等人发起组织。同月,《艺风》月刊发刊。

艺风社的组织原则是以扫除门户之见、纯以学术为目的、不立种种官场化名目为基础。艺风社本着以学术为本位的要求更加注重美术展览的融合性,先后举办了几次不同风格流派、甚至抱对立观点的艺术家共同参加的大型美术展览,展览在当时的作品之多、地域之广、风格流派之全可与当时的全国美展相媲美。

艺风社举办的美展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美术社团展览活动的高峰期,引领了那个时代的“美展”风潮,特别是在绘画展览、刊物编辑、学术交流等方面堪称典范,成为当时国内最具特色的美术展览会。

二、艺风社美展回顾

艺风社第一届美展

时间:1934年6月3日-10日

地点:上海法租界中华学艺社

作品数量及种类:数量约900件左右。画种包括国画、西洋画、书法、雕刻、“折衷画”

参展画家:没有特定的团体阶级限制,集合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美术院校和艺术家

参展地域:不限于东南,北平、天津、广州、武汉等地都有艺术家参展,更有外宾查农氏

学术讨论:中西画技法的结合,近代绘画面临的问题等

参观人数:超过两万人

评价:

艺风社第一届美展的胜利召开以及其影响力在当时可以与全国美展相媲美。首先它兼容并包,容纳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的地区风格,对所有的艺术家持有一个平等对待的态度,促进了一种全民参与艺术的高潮和兴趣。其次,第一届美展的召开给全社会带去了一股“展览”的意识,艺术不再只是局限于上层贵族阶级,平民的阶级社会一样可以在展览里欣赏到艺术。最后,在展览召开的同时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各地区流派间艺术之间的交流碰撞,展览后的学术交流这一传统更是延续到了今日,对今时今日社会各界所举办展览后的学术交流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当然,艺风社的第一届美展并不是所谓的十全十美。因为当时对所有的艺术形式风格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所以这次展览的作品参选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既有颇有长处的大家的加入,也有贩夫走卒的浑水摸鱼,导致整个展览的质量参差不齐,幼稚、陈旧、浮俗的气息明显存在。再者因为第一次的展览,策展经验尚属稚嫩,对展览的策划布展不够到位。但对于第一次美展而言,总体依旧非常出色。

艺风社第二届美展

时间:1935年5月10日-22日

地点:南京中央大学

作品数量及种类:目录上所载有822号,加上未編号的作品,共计有八百五十件。展览作品比上一届更为宽泛,不仅有纯粹美术的中西方绘画,还有雕刻蜡染、染织图案、建筑、漆画、摄影、台灯、制版摄影、儿童作品等

参展画家:近200人,名家有陈树人、高剑父、何香凝、齐白石、徐悲鸿等

参展地域:南北全国各地

学术讨论:中国画如何创新,如何加强不同地域间画家的联系,艺术批评的原则问题,中国画的分类问题等

参观人数:总人数多于第一届,但没有具体数字

评价:

艺风社第二届展览无论是哪一方面相对于第一次展览而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一,经过一年的磨练和研究,艺风社对于展览的策划更加成熟,表现在对收集来的作品进行整编,对展览会场的规划更加合理符合时局。第二,第二届展览的规模和影响力在社会中更大,在群众中的推广力度更加广泛。第三,艺风社所属下的《艺风》期刊不仅对第二届美展的展况有大量的报道宣传,并在杂志上开辟了专门的批评专刊供参观人进行意见以及批评的提出。第四,本次展览经过第一次展览之后,对于作品进行了筛选,保证了作品质量的提高,也因为展览的存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所以其为了参与展览都努力提高着自己的艺术修养,从而推动了社会中艺术的进步。

第二届美展的参展作品扩展到了例如摄影、台灯等一些影像艺术和实用艺术,不再只是纯粹的绘画作品的存在,不同于简单的美术展览,更像是一届艺术展览。

艺风社第三届美展

时间:1936年6月3日-10日(原定7日,后延迟至10日)

地点:广州市市立图书馆

作品数量及种类:中国画、书法、篆刻、水彩、油画、木炭、雕刻、摄影、实用艺术等,共计900余件作品

参展画家:各个学院及艺术团体的加入,著名艺术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书旗、潘天寿、黄宾虹等

参展地域:第一第二届主要聚集了长江以及黄河流域的画家,第三届移至珠江流域

学术讨论:促进南北艺术圈的融合,对提高民众艺术鉴赏力的关注,如何营造自由的艺术氛围,如何就一件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如何对待因袭分子等

参观人数:超过五万人

评价:

第三届展览相对于前两节展览又有了进步。首先表现在艺风社主编孙福熙在展览开幕之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将印有此次展览信息的文件传送给到场的人员,供他们能够填写批评和建议,艺风社始终秉持着一个善于吸收经验教训的态度从事着艺术活动。其次,参与此次展览的作品本身的绘画主张及风格更加明确,作品的参展质量也越来越高,不像第一届展览一般有大量的乌合之众混入其中,因为1936年也适逢抗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作品的题材也是关注着当时的时事,对生活的描绘关注也越来越高。最后,这次展览原定于7号结束,但因为参观者络绎不绝,遂延迟到10号,这时的全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已然空前高涨,在全社会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展览”的意识,对于艺术的态度更加支持和拥护。endprint

艺风社第四届美展

艺风社第四届美展原定于1937年举办,但这一年正逢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国内形势危急,加之艺风社的资金因受抗日战争的影响而十分紧张,所以第四届美展未能举办成功。

个人展览

艺风社刚开始的创始人,大都是拥有艺术专长的艺术家,例如徐悲鸿和张书旗。而艺风社本身作为一个艺术社团,重点就在于宣扬艺术,所以除了每年举办一届美展之外,还会给颇有长处的艺术家举办个人展览,将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出,《艺风》杂志也会对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主张进行报道,还会将其优秀的作品刊登出来供艺术爱好者学习、借鉴,从这一方面也能看出艺风社对于国内艺术的推动和支持。

海外展览

艺风社不仅在国内举行面向全国的作品征集展览,艺风社成员也自发举办展览,社员作品还大量出品海外,参加如比利时博览会、柏林中国画展览等国际展览。例如1933年成立于法国的留法艺术学会,艺风社就与其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互动,并对其情况在国内进行报道,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扬西方艺术思想的方式。

三、艺风社美展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第一,艺风社展览更加全面,无论是在参展作品上,还是在展览的类型上。参展作品上不是只局限于中国的传统绘画,还加入了西洋绘画,不仅有着审美上的艺术品,也有着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在展览类型上,既有联展,也有个展,还有面向国际化的展览,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展览更加多样化。

第二,展览的运作机制更加灵活。策展人不是只将一个展览做好就算万事大吉,更是将展览作为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伴随展览开展更多关于展覽本身的讨论和研究。

第三,展览的地点会随着参展作品的变动而变动。第一届在上海、第二届在南京、第三届在广州,每次展览地点的改变都是随着艺术的风向标而变,与全国美展相对稳定的展览地点相比更加人性化。

意义:

艺风社美展的举办对于当时和现在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对于当时而言,在国内艺术思潮百家争鸣的时期开创展览,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内艺术的向前发展,在全民皆兵的社会里形成了全民艺术的风潮,形成了“展览”的观念,推动了美术的大众化,形成了以艺术救国的思想。对现在而言,艺风社美展在当时举办形成的一系列的艺术习性,譬如展览报道、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存在,都成为现今我们在进行策展的经验之谈。而处在30年代的艺风社美展也成为我们研究那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梁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风社美术展览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石晶.时风唤起艺风潮——30年代艺风社美展回顾[J].文艺争鸣,2011,(06).

[3]耿铁华.艺风吹过,春花绽放--读石晶博士时风与艺风[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7).

[4]石晶.“艺风”学人孙福熙[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作者单位: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