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院派到巡回派

2018-01-29 16:06郝葵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院派俄罗斯

摘 要:脱胎于西方的俄国学院派画作,尽管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但所表现的内容至多只能反映出俄国上流社会的面貌,与普通民众的现实状况相去甚远,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或者说精英艺术。巡回画派以对俄国现实社会关切为使命,将“美是生活”这一理论命题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璀璨明星。

关键词:学院派;巡回派;俄罗斯

彼得大帝西化式的改革对俄罗斯的历史发展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流社会自此开始积极学习西方,不仅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在文化艺术方面也不逊色。如果说彼得在世的时候,俄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并未有什么突出的成就的话,那么19世纪俄国文艺的灿烂与辉煌不能不说与彼得的改革密切相关。然而,俄罗斯19世纪最为瞩目的绘画作品或许并非彼得心目中的样子,而是更具现实意义的“巡回画派”的作品。

一、“西化”背景下的俄罗斯学院派

彼得一世对西方的向往不仅仅在于科技与军事,对西方文化艺术也同样十分赞赏。他一直梦想着建立一所欧洲模式的艺术学院。在临终前的一年,彼得签署了一道《关于教授语言、其他科学以及高雅艺术的学院》的诏令,尽管他没能看到这道诏令的实施,但是这道诏令却为后来俄国绘画艺术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彼得未竟的事业被另外一位强人接了下来,并且将之发扬光大。这位强人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176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创建了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这所学院正如彼得大帝期待的那样,是一所欧洲模式的艺术学院。学院专门招收6岁到9岁左右的贵族家庭的男孩。自成立到19世纪中期的近百年里,学院一直保持着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将西方的绘画艺术照搬至俄罗斯。这里的学生过着一种与俄罗斯现实社会相隔绝的生活。在他们的笔下,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就是学院花园里人造山石的样子。在这里,学生学习的内容无非就是模仿西方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临摹石膏制的古希腊雕塑像等。每年,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参加争夺金质奖章的绘画比赛,比赛的主题由学院委员会选定,一般都是西方的古代历史或神话故事,获奖的学生不仅能够赢得荣誉,还能获得赴意大利学习艺术的资助。俄罗斯学院派绘画的代表人物几乎都出自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例如:卡尔·布留洛夫10岁入读该校,亚历山大·伊万诺夫11岁入读该校。这所学校,可以说,就是俄罗斯学院派绘画的摇篮。

俄罗斯学院派绘画作品基本上是在追随和模仿西方学院派的模式。主题往往是古典历史、神话、宗教等内容,例如《庞贝城的末日》《耶稣显圣》。在肖像画方面,俄罗斯学院派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布留洛夫的肖像画。然而,布留洛夫虽然以现实人物作为其内容,但往往以上流社会的人物形象为主题,例如《女骑士》《晚会归来》等。此外,俄罗斯学院派画家大多有长期旅居意大利学习绘画的经历,所以他们的作品也会显示出不少意大利的元素,例如布留洛夫的《意大利的早晨》《意大利的中午》。学院派在绘画风格上往往给人一种光鲜夺目、威严高雅的感觉,其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令人感到可望不可及。尽管俄罗斯学院派绘画从画面的审美角度看,不逊于西方的作品,然而其始终是无法摆脱西方的套路。更重要的是,学院派画作所表现的内容至多只能反映出俄国上流社会的面貌,与普通民众的现实状况相去甚远,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或者说精英艺术。关于这一点,从学院派代表人物的出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学院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布留洛夫和伊万诺夫皆出自艺术家的家庭。因此,俄国学院派尽管绘画技法再高,也难有大的成就。因为他们绘画的主题根本不是“俄罗斯的”,他们似乎是在从绘画的角度帮助实现彼得的“西化”梦想。囿于自身背景的限制,他们的作品几乎不可能有真正的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导致了俄国学院派画作缺乏“批判”精神。这可能是其最大的缺点。

二、巡回派:来自学院的反学院派

19世纪中叶,俄国迎来了又一次改革大潮。亚历山大二世主导的大改革触动了整个俄国社会,文艺领域亦在其中。作为当时俄国美术领域的重镇,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一部分。1859年,学院通过了新的章程,招生范围不再限于贵族家庭的孩子,招生的年龄也有所变化,开始招收14至20岁的年轻人,不仅包括了贵族子弟,农民、小官吏家的孩子也可以来到这里学习。

招生范围的平民化和招生年龄的提高,看上去好像只是关乎一所学校招生政策的变化。然而,正是这么一种变化为“巡回画派”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与贵族相比,平凡的家庭条件使得学生本人对俄罗斯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有着真正的体会,而14至20岁的年龄也使得这些学生具有较为成熟的认知能力、自主意识、创新精神。

由于學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多年不变的,以历史绘画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导致学习过程非常枯燥。1862年,学院理事会决定对教学内容进行试验性的改革。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消历史主题绘画的主导,给予各种绘画主题以平等的地位。自此,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画作开始崭露头角,一些作品还得了奖。例如,普基列夫创作的《不平等的婚姻》为其赢得了美术学院院士的荣誉称号。然而,这种自由创作的好景并不长。1863年,该校历史绘画班的14名优秀毕业生因不满于金奖赛的创作主题仅限于斯堪的纳维亚神话,而向校方提出申请自由选择创作主题。在申请遭到校方的拒绝,他们便退学了。这一年恰逢皇家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他们的退学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这次事件因此而得名“十四生之乱”(Бунт четырнадцати),成为俄罗斯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退学后的“十四生”经历了艰难的岁月,也许正是那些生活中的艰辛,促使他们成长为真正贴近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家。走出学院后,他们先是组建了圣彼得堡艺术家合作社(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артель художников)。这家合作社成为俄罗斯视觉艺术发展史上的首个独立的创作组织。1870年合作社解散,改组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Товарищество передвижных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х выставок)[1]。从此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巡回。1870年9月,该协会向俄国内务部递交了协会章程,同年11月章程获得内务部的批准。章程规定协会的目标,包括:在俄罗斯帝国的各个城市进行巡回画展;使全国各地的人民有机会了解到俄罗斯的艺术创作;培养社会对艺术的热爱;帮助艺术家销售作品。[2]endprint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成立,可以说,为俄罗斯绘画艺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完全颠覆了俄国原来那种“艺术是权贵的艺术”的观念,使得这种高雅的文化形式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为提高俄罗斯全民艺术素养奠定了基础。在章程的指导下,巡回派的艺术家们开始了大量展现俄罗斯普通民众生活的创作。正如有评论言道:“对于 19 世纪 60 至 70 年代的俄罗斯观众而言,巡回画派曾经制造出前所未有视觉体验。那些在城市与乡村司空见惯的日常人生从未引发审美的注视,却似乎在一夜间成为画布上的泪滴,激发出观者的怜悯与同情。”[3] 随后,巡回派画家一幅幅不朽的作品相继问世,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是纤夫》、《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不期而至》;克拉姆斯柯依的《养蜂人》等。

三、巡回派:“新”美学的践行者

19世纪中期是俄国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显著的特征是,俄国的知识分子尽管大都经历了“西学”的洗礼,但是并未被完全“西化”,而是开始借助“西学”中的养分培育俄罗斯自己的精神文化。那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仍盛行于俄国知识分子文化生活中,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黑格尔的追随者在德国本国已所剩不多了,在我国就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在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他的哲学却支配着我们的文学界。差不多所有思想开明的人都对他的哲学起了共鸣……”[4]

就在此时,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世,成为俄国美学界,乃至世界美学史上的重量级著述。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文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观点,对时兴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批判,成为当时的一种新的美学观。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5]有学者认为车氏“对人、人的现实生活的充分肯定,目的在于打破‘美是理念的神学判断,从而使人注目于现实,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现实,这是对当时流行的美学具有革命精神的大胆挑战”。车认为:“真实的最高的美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的,而不是由艺术创造的。艺术远逊于现实。”[6] 即生活高于艺术,艺术源于生活。此外,车尔尼雪夫斯基还从审美标准方面举例说明了“美是生活”这一观点。他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待生活的认识不同,所以审美标准自然不同,例如:“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备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在乡下人看来是断然‘不漂亮的。”[7]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表明,随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逐渐平民化,不少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给整个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这一阶层逐渐开始融入社会现实,积极去体味人民的疾苦。

如果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位理论建构者的话,那么巡回派则是俄国绘画领域中当之无愧的践行者。正是巡回画派将“美是生活”这一理论命题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成为新美学的演绎者。他们的画作或许没有学院派那种视觉上的光鲜效果,但其所展现出的“美”却毫不逊色。正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将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用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出来,进而颠覆了传统的“美”的概念,同时感召全社会去关心人民的疾苦。

四、结语

从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到叶卡捷琳娜的开明专制,再到亚历山大二世的“大改革”,俄罗斯尽管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并未完全受其同化,而是在汲取精华的同时,取其糟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凡是被后世视為优秀文化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人民性。艺术再高雅,也不能脱离人民,脱离现实。也许正因如此,巡回画派才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璀璨明星。

参考文献:

[1]Николай Троицкий. Культура: Искусство // Россия в XIX веке. Курс лекций. М., 1997. С. 398.

[2]Товарищество передвижных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х выставок. Письма и документы.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скусство, Москва, 1987. Т. 1, 2.

[3]王抒.巡回画派的现实主义意象[N].中国文物报,2015-6-2.

[4][5][7]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6]田忠辉,李淑霞.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再评价[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02):35.

作者简介:

郝葵,历史学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交流。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院派俄罗斯
“学院派”藏族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之策
俄罗斯猫展
学院派主义
民歌表现形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对“学院派”舞蹈编创与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思考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学院派绅士
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