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2018-01-29 21:02万舒心
求学·素材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赎罪哈桑

万舒心

这是一个赎罪者写的故事。富商之子阿米尔和家里仆人的儿子哈桑是一起长大、亲密无间的朋友。然而跨越等级的友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哈桑为了阿米尔无怨无悔,阿米尔却在哈桑遭遇暴行时因为懦弱与虚荣选择了转身离开,甚至落井下石。数年后,阿米尔的生活趋于平静,但内心的不安与更加残酷的事实迫使他选择了一条艰难却无法回头的赎罪之路。

这个关于风筝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关于友情、身份与赎罪的永恒讨论。

》》》说作者

胡赛尼,美籍阿富汗作家、医生。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后随父亲移居美国,并在美国接受了大学教育。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阿富汗战争带来的灾难的刻画,以及对身份转化的思考。胡赛尼本人曾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媒体说书

阿米尔与哈桑的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剑拔弩张。书中充满了令人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猴子在街头表演的舞步。

——《纽约时报》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作者细腻地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多言就能打动并启发众人。作者描写缓慢而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

——《华盛顿邮报》

这部小说描写了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奋斗的景象,是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

——《人物》

》》》阅读关键词

→友情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友情告白,也是他们之间友情最刻骨铭心的见证。两个年纪相仿的孩童,在一个院子中长大,他们一起玩耍、一起爬树、一起摘果子、一起用玻璃片反射太阳的光线。哈桑将阿米尔当作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可以为他赢得一场比赛,可以为他在父亲面前说谎,甚至可以在被阿米尔背叛后选择用离开的方式默默守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常常难以用理性来解释,当付出已经成为习惯时,也就无所谓是否值得了。

【感知】生命中出现一个愿意为了自己付出一切的人无疑是幸事。我们都在奢求被爱,但少有人愿意爱别人。

→赎罪

逃离阿富汗的阿米尔本可以在美国安宁无忧地生活下去,但身后那片土地上曾发生的一切却无法在心中彻底抹除。对于过去的罪,选择面对或许是阿米尔唯一的解脱。但是赎罪的道路必然布满荆棘,阿米尔不仅要重新审视过去那个罪恶的自己,还要面对意想不到的残酷真相。阿米尔尝试过放弃赎罪,但却得知自己和哈桑竟然是自己所崇拜的父亲的私生子。作为“高贵”的普什图人,阿米尔曾因为哈桑“卑贱”的哈扎拉人身份断送了那段友情,然而此时的真相让阿米尔当初的做法变得可笑又可恨。“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重回阿富汗并不仅仅是为了拯救那个被塔利班头目控制的孩子,更是拯救自己。

【感知】人之恶不在于做错事,而在于做错后不敢承认自己的罪恶、更不愿弥补自己带给他人的痛苦。所谓赎罪,就是当生活不再给予惩罚时,犯错的人还愿意回过头看看,那个曾经的自己现在是否值得被原谅了。

→身份

从哈桑的角度看,这是个有关友情的故事。哈桑会说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的名字。在他的认知中,阿米尔是唯一的真理。爱阿米尔就是哈桑生存的第一要义。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哈桑认识的所有人、听到的所有话、接触到的所有世界,都在告诉他,要爱着那个小少爷。而阿米尔的世界则要宽广许多,哈桑对他而言不是忠诚的对象,而是习惯了的玩伴。这是付出与接受的关系,哈桑的付出甚至绝不以阿米尔的回报为前提。故事是由“阿米尔”来书写的,因此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赎罪的经历。假如让哈桑来讲述,恐怕这个故事会简单得多。对于逐渐成熟的阿米尔而言,他本身也无法理解这种关系。接受付出对阿米尔而言是一种负担,解救哈桑的儿子则是卸下这负担最好的方式。

【感知】身份的奇妙在于它用一种宏大的概念区别着我们与你们,使人无力摆脱。可怕的是,那些本应反抗的人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份。

》》》片段赏析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赏评】我们能够说服别人求得原谅,但最难说服的却是自己的良心。二十六年前那条小巷子里的阿米尔,看到被强暴的哈桑后选择逃离,就注定了未来的某一天,他要回来,回来和那个施暴的恶霸决斗,回来和那个懦弱的自己说再见。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想要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自己曾经执着追寻的东西不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说谎、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能怎么样呢?幸福和快乐只会慢慢地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

【赏评】生活中有很多次开心的时刻,但带来的幸福感却是不同的。当我们背负着悔恨和愧疚时,即使得到短暂的满足,但那种不踏实的幸福也会很快被淹没。而那畅快的幸福,往往是在抛掉了许多执念后才能得到的。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面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今年夏季的某天,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要我回去探望他。我站在廚房里,听筒贴在耳朵上,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挂了电话,我离开家门,到金门公园北边的斯普瑞柯湖边散步。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风的吹拂下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它们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漂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当成家园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endprint

我在公园里柳树下的长凳坐下,想着拉辛汗在电话中说的那些事情。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抬眼看看那比翼齐飞的风筝。我忆起哈桑。我缅怀爸爸。我想到阿里。我思念喀布尔。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想起1975年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冬天。那造就了今天的我。

》》》一月书讯

《孤独的池塘》

作者:弗朗索瓦丝·萨冈(法)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安忆说短篇比长篇来得优雅,因为长篇里总有些糊弄人的东西,短篇篇幅小,但恰恰没有一个字可以浪费。这本小说集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清醒,一个是孤独。弗朗索瓦丝·萨冈的文字里有很多心理描写,不是简单的恐惧或兴奋,大部分是接近荒诞的玄想。弗朗索瓦丝·萨冈笔下的主人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孤独的处境,意识到人生无聊的本质,意识到自己最后会走向什么,然而他依然会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活下去。

《海滨故人》

作者:庐隐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阅读庐隐的文字,总让人有些隐隐心疼的感觉,悲悲凉凉的句子,幽幽切切的话语,情情肯肯的书信,还有凄凄惨惨的命运,勾勒出一个个让人读之心寒的故事。华丽的辞藻,掩不住作者眼中的悲伤。一个小小的女孩,到底有过怎样刻骨的伤痛,才会对生命那么失望,失望到不愿意给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一份圆满。正如此时摊开的《海滨故人》,我找尽了每一个字,却发现不了几个发自内心的明朗的笑容。在梦幻的海滩边,青年女郎们拿着书跳舞,唱着歌追逐,享受着生命。然而海边的暑假结束了,姑娘们回到了学校,也走进了真实而又坚硬的现实中。童年悲苦的痕迹始终镶嵌在庐隐的人生轨迹里,并跟随着时间的脚步一路向前,愈来愈沉重,愈来愈沉闷,一直蔓延至她的一生,直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悲哀触及她笔下的每一位人物。

《香水》

作者:帕·聚斯金德(德)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香水》被改编成电影时,加上了副标题“一个谋杀者的故事”,似乎在强调主人公格雷诺耶谋杀了二十六个少女的事实。这看上去是个恐怖故事,但其实讲述了一个香水怪才在这个格格不入的世界中寻找自我的历程。格雷诺耶生于脏臭的鱼市但天生对味道十分敏感。他在制革匠家中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发现自己对香味的敏感与狂热后,第一次杀害了少女,只为了提取她的香味制造香水。为了香水,格雷诺耶可以在荒野中穴居七年,更可以毫无愧疚地杀害了此后的二十五个少女。格雷诺耶是一个脱离社会现实的人,他的内心不受道德约束,因此杀人时毫无知觉,并可以用手中的香水颠倒众生。这一切都说明他的存在脱离了常人所理解的范围,可以理解为现实中每个人内心“个体性”走向极端的表现。但是最终的结局——将香水浸透自己的格雷諾耶被众人分食,说明这种极端性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格雷诺耶为个人存在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故事读来新奇又深沉,主人公的故事似乎距离我们很远但又隐隐能在我们身上找到影子,令人心惊。此外,小说中关于香料的描写也值得一读。endprint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赎罪哈桑
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分析《赎罪》
感恩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