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中的信息鸿沟

2018-01-29 00:20刘鹏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5期

摘要:如今世界已然进入一个以信息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主要的生活和社会主要的生产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的生产、传输、转换和消费;该社会的公民必须要靠“食用”信息来维持精神的生存。信息技术和所有技术一样,应该是服务于人的。然而现实社会中,不同主体对信息的拥有、对信息技术服务的享有以及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却有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信息鸿沟的表现。

关键词:信息鸿沟;信息缺乏症;信息肥胖症

互联网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它的扁平化、虚拟性和互联性等特性体现着它对传统一切旧事物和旧社会的颠覆,看似有消灭等级和差别的希望。然而互联网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由于网络的次生性,使得互联网不得不寄生于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之上。并且,资本的力量在互联网上的体现依然非常明显,广义来看,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包括掌握的技术)、权力资本、关系资本(人脉、被关注度)和智力资本。正是这些资本将一个本应该平等化的互联网慢慢腐蚀,最终使之与其初衷相去甚远,逐渐向传统和现实社会堕落。虽然通过对信息和互联网的利用,就能够提高自己、创造价值,改变弱势阶层的社会地位,从而改变现实社会之等级;但是信息的鸿沟将隔断这一社会流动的新途径。

某些东西应该是金钱买不到的,然而“现如今,这样的东西并不多了,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待价而沽”。当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就再也不会有平等。同时由于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技术必將被金钱和权力所掌控;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入和高精尖化,在技术和普通人之间形成一道知识之墙,它必将被知识和智力所垄断。

信息本是共享的,互联网本应对每个人开放,但资本令之产生了不平等;科学本是公有的,但是科技的一体化让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模糊,科学知识也被技术的私有化所侵蚀,成了部分人的特权。信息变成了资源,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便可以被交易,交易属于市场的领域,而市场是资本的天下,“有用”的信息就在上层阶级之间循环流通。而留给一般网民用户的只有巨量的无用、低俗的垃圾信息和虚假的信息,这些没有营养的信息却又正好与人的欲望相符合,没有批判力也没有自制力的痴瓜用户便深深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可怕的不止于此,他们还自我感觉如获互联网之至宝,骄傲地自诩为互联网的使用“专家”。资本拥有者的恶行还不止于此,他们不但如殖民者一样拿走了有价值的东西,还不断地向痴瓜网民倾销他们的“鸦片”——充斥着消费主义、“快乐感”、“幸福感”的“文化产品”,让用户产生依赖感和满足感,从而沉迷于此——如网络游戏。也许有人可以这样怪罪一般痴瓜用户:“谁叫你们没追求?谁叫你们不懂得利用互联网的非娱乐功能?又是谁强迫你沉迷于其中?这都是你们自己的错!”然而他们或者缺乏批判意识,或者智商不高等等,这些现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他们没有接受成功的现代教育。

互联网本来作为联结每个人的工具,它为平等、公正、共享、消除阶层之间差异的带来新希望。按理说,应该在其普及化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不平等,但由前面的分析可见,互联网和信息社会的特性自身导致了不平等——信息成为资源,在资本运作逻辑的催化下,互联网的特性产生了异化,非但不能消除现有的不平等,还在这个新的世界产生了更加严峻的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是物质拥有、地位的不平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平等。物质不平等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和再分配缩小差距。而信息作为精神的粮食,一旦精神粮食长期贫乏或者无营养将会使人思想和观念变得畸形,这种“精神的鸦片”[1]会麻痹人的感受、消磨人的意志,使得人们安于信息的“贫困”,不再产生斗志,这种意志的丧失还会通过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遗传给下一代,从而一代代沦落为未来社会的底层。这种不平等还表现在一个阶级对林那个一个阶级的“引领”、欺骗和掌控,例如,痴瓜用户往往被那些精英们的言论和观点所欺骗和引导,他们常被牵着鼻子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资本之墙与知识之墙的阻隔下,信息社会的公民们被分割为三个阶层:(1)信息富有阶层——成为网络社会的上层阶级:他们人数相对较少,他们拥有更多接触大量的高质量、高价值的信息资源的机会,并且他们大都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于是他们总是能“被敏锐地”——即使某人天生较为智商低下,可是他能在特殊的个性化教育中获得这份技能——抓住并利用这些信息,他们往往拥有权力、金钱、高智商、高端知识(包括技术知识),从分布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分布在城市居民中。(2)信息贫困者阶层——沦为网络社会的底层:他们人数众多,一般能接触到的均是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谣言,他们“被不具有”[2]批判的眼光,并且对高质量的信息“被不敏感”和“被漠视”——这些人中可能隐藏着天才的智商,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育而“被迟钝”。他们一般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底层,散布于农村和城市的各处,但也有例外。(3)非网络用户——他们生活在网络世界之外,也被现实世界边缘化。他们包括两种群体:一部分是不能接受新事物的大龄群体,“鸿沟或许代表着一种时间过程……随着着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的不断普及,不同年龄层的人们都会越来越多地拥有和使用它们”[3];另一部分是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贫困,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信息及产品。

资本强势者们利用其优势对信息筛选、瓜分了一遍,在“高营养”的信息滋养中他们变得越发“身强体壮”,他们更加敏锐、更加积极、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高价值的信息反过来加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他们并不满足,还将一大波毫无营养的低俗、垃圾信息散布到网络,从而降低高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这种“高热量”的精神的食品却是如此解饥解渴,足以满足信息贫困者精神的“味蕾”,吸食着这类食物,精神渐渐变得“肥胖”,他们还沾沾自喜,自以为精神的臃肿代表着知识的堆积,却不知是废物的填充。与信息富有阶层——他们个个“身强体壮”——的状况完全不同的是,信息贫困者被两种疾病所扰:“信息肥胖症”和“信息缺乏症”:endprint

“信息肥胖症”:就像纪录片《食品工厂》所表达的那样,美国底层人们由于只能负担得起高热量的垃圾食品,于是他们大都身宽体胖,与精瘦健美型的上层人士不同。垃圾信息导致精神上的废物堆积而发福。这种“肥胖症”还会向经常接触“患者”的人“传染”,一方面由于信息爆满,它有向外倾泄的趋势,另一方面它会给“患者”洗脑,于是“患者”出于惠及身边人的心态来向他们灌输,正如病毒,又如尼采所谓的“强力”[4]。

“信息缺乏症”:由于高质量、“高营养”信息的缺乏,精神主体变得“营养不良”,出现一系列不正常的精神状况,要么走向庸俗,要么走向犯罪,要么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类似于:没有健康和足够营养的食物,人的身体将会长得瘦弱,由于某方面营养素的缺乏,还导致了身体畸形,如缺碘后的甲状腺肿大症状。

所以,互联网本应该有利于信息鸿沟的弥合,然而互联网与种种因素作用后,更加扩大了鸿沟,一方面信息富有的强势群体在信息互联中获得了更大的优势和利益,更加加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互联网所充斥的垃圾、虚假信息让信息贫困者精神变得不健康,并且让他们无心改變了。于是在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信息之沟越拉越宽,信息之墙越筑越高,强势群体获得了更大的好处利益,而同时弱势群体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要缩小鸿沟,就要改变阶层之间的差别。因为现实的优势者在网络社会中仍旧具有优势,那么欲使网络社会变得平等,乃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尽可能地缩小阶层之间的差距。由于资本运行的强势作用,必须一方面帮助弱势者,另一方面限制资本的权限及其运作范围,从而塑造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公平不是要所有人一样,而是要减少他人的人为因素(资本、政策等)对人的影响,自然因素所导致的不能避免,但作为人道(称之为人性的地方),社会必须要给予其帮助和关怀。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基础建设的进行,接入沟会慢慢填平。而使用沟需靠国民教育和个人向上逆行的批判和自强精神——批判精神如此重要,毕竟人的观念全部来自经验——来填平。即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之前沿,需要知识才能掌握,同时只有学习到批判意识才能走出时代的困境。要求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就需要一种义务教育的保障,将知识开放和公有的性质实质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国民教育体系。但是只有保障其完全的公有性和完全地开放性,才能获得公平性,以至于保障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

所以,教育公平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经济社会地位等优势者具有天生的优势,劣势者仍旧劣势,一方面物质的占有是排他性的,同一物只能被一人所享有,另一方面这种分布还带有太多的社会性和认为性,也容易被人的意志所决定和改变,难以改变。而智力分布不以人的力量——资本为转移,在这一点上它丝毫不关心社会等级禁锢,故它可以作为公平之基点。在各个阶层唯有只有知识才是内生性地拯救个人提高向上的可行办法;同一信息可以被多人同时占有,故只有作为信息之王的知识能够普惠他人,但是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建构性和前沿性,想要获得具有创造价值的知识就必须要系统地学习,这时国民教育就自然地走上了重要位置。国民教育(不以赢利为目的)要真正发挥作为缩小阶层之间鸿沟的唯一可行渠道的作用,就必须保证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帮助弱者的唯一内生性地有作用的方式。国民教育有义务开发每个人的潜能。

当然,另一方面必须完善法律和伦理体系建设,以有效地限制资本的运作范围和权限,充分界定个人与他者的权利和权力界限,并打破既有的束缚和不良的规则。这些又正好落脚在全面深化改革之上,这正是党中央正在做的。

参考文献:

[1]借用马克思对宗教的称谓来称那些低俗、无用的垃圾和虚假信息,这些信息虽说无用,但符合人的胃口,能对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产生麻痹作用,以使人们沉沦于其中无法自拔。

[2]“被+主动词”的形式表示这些行为或者能力是被导致的,而不是他们本身的意愿,至少当他生活在不同条件下,他便不会如此意愿。

[3]李升.“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2006,(06):81-94+210.

[4]强力为保持自身的强势作用而提高自身;病毒不断向外扩散而延续自己的种族。

作者简介:

刘鹏(1991-)、男、汉族、陕西、中共中央党校 科学技术哲学 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