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区划研究*
——以肉鹅产业为例

2018-01-30 07:48雷惊涛刘灵芝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肉鹅鹅肉区划

雷惊涛,刘灵芝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0 引言

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的肉鹅产业化经营会受到内部成本与外部政策、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而给养殖户和经营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障碍,也会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难度。为此,做好肉鹅产业区划研究工作,对于稳定市场供给,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各专家学者分别从畜牧业、肉鹅产业区划及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对农业产业区划研究进行了探索。侯水生[1]着重指出我国肉鹅产业规模化水平不高,饲养方式相对落后,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刘雪芬和王雅鹏[2]提出地方自然条件对水禽产业发展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小,产业转而寻求现代技术与大宗资本的支撑。闫建伟[3]则利用数量模型进一步证实了水禽产业对技术与资本依赖作用逐渐增强这一观点。冯伟等[4]从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的角度指出虽然农产品加工业“东部强于西部”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肉类等农产品加工行业在优势区域内呈现聚集化趋势。李胜[5]提到肉鹅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作用的影响,供求不均情况明显。陶红军和陈体珠[6]对国内外的产业区划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我国的农业区划工作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中、发展特色农工产品等方面成效卓著。王晓峰[7]从地理区位、产业经济、品种资源、技术、运营等多个方面总结了扬州肉鹅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了市场作用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张仲威[8]认为随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诸如畜牧等产业生产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郝鑫[9]认为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己成为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李茜[10]发现提升养殖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对优化产业布局具有促进效果。在肉鹅产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前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肉鹅产业区划的演化轨迹并做了科学、严谨的分析和研究。为了准确刻画出肉鹅产业区划的演变轨迹,科学合理挖掘出优势产区的比较优势,更好的方法是将这些视角进行整合、归纳。文章利用产业区划理论分析现代技术条件下肉鹅产业布局变动状况,既注重对生产集中区域的优势比较,又在充分考虑肉鹅产业特殊性的基础上对产业布局理论加以延展,更兼顾市场的导向作用和人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做到最大限度的准确、全面。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0~2016年,水禽产业经济学团队以水禽产业研发和发展为中心,以水禽产业体系各试验站为依托,利用调研、问卷、抽查的相结合方式对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肉鹅六大主产区的育种、孵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调查,获得了我国肉鹅产业的一些重要的经济信息,包括规模以上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数量、年存(出)栏量、产肉量、饲养成本和利润、分布状况等一手资料,逐步捋清了全国肉鹅产业发展生产现状与趋势。该文所使用数据由年度FAO数据和历年水禽产业体系统计数据综合整理获得。

1.2 方法介绍

该文通过测算养殖集中度实证分析肉鹅产业布局变动趋势,在把握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考察肉鹅产业布局变动的过程和结果。

(1)养殖集中度系数,以肉鹅的年出栏量为参数,可以很好的衡量全国肉鹅养殖集中程度的高低,从总体上量化中国肉鹅养殖布局的变化情况。

(1)

计算步骤如下: ①将所有省份按照其肉鹅出栏量占全国肉鹅出栏量总量的比重分为6 组,计算出各组省份数占全部省份数的比重Pi和各组肉鹅出栏量占全国肉鹅出栏总量的比重Yi; ②计算出各组肉鹅出栏量占全国肉鹅出栏总量的累加比重Ui;③将相邻两组的累加比重相加,得到Vi,即:Vi=Ui-1+Ui,第一组不变;④将Pi和Vi相乘得到Si,令S=∑Si;⑤运用式(1),计算得到肉鹅养殖集中度系数PCR。PCR的值越大,表明肉鹅养殖在地理上越集中。

图1 2010~2016年肉鹅养殖集中度系数(PCR)

2 肉鹅产业区划变动机制

2.1 肉鹅产业区划变动趋势分析

肉鹅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依然带有明显的聚集化发展倾向。取2010~2016年间商品肉鹅的养殖集中度系数绘制成折线图1。

2010~2016年间肉鹅的养殖集中度系数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回升的状况(图1),肉鹅养殖集中度系数最高时在2012年达到0.69,之后降至2015年的最低点0.56,在2016年回升到0.61。

2010~2016年我国肉鹅产业受市场作用的影响逐步加深。当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源对产业的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市场难以发挥作用,肉鹅产业处于较分散时期。当技术、资本等后天因素随着市场的涌入对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变强后,肉鹅产业逐渐趋向集中,再往后,技术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又受到环境政策的影响,消费市场活力不足,产业发展又逐渐出现差异化趋势。

2.2 肉鹅产业区划变动过程

在传统农业生产时期,中国鹅饲养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山东、河北和东北地区,这些地方有许多共同点:平原开阔,江河湖泊众多,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性资源是鹅养殖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因此,我国鹅产业早期的分布特征十分明显——依托自然资源条件分散养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随着自动化、机械化的逐步推广,也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今的鹅产业生产格局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区域内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对水禽集中养殖的支柱作用正不断得到凸显。

图2 主产省与非主产省肉鹅出栏量比例

图3 主产省与非主产省产值比例

将广东、四川、江苏、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湖南、安徽10个肉鹅饲养量靠前的省份作为我国商品鹅的生产大省合计与剩余11个普通主产省份作对比得到图2。

2010~2016年,广东等10省的肉鹅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上在90%上下波动,没有太大变化。与肉鸭、蛋鸭相比鹅的养殖集中度较小,且除北京和河北两省外,其余省份都有肉鹅的养殖。鹅较适宜生长在寒冷地区,故东北三省是鹅的主要产地,但近几年来,广东肉鹅养殖规模扩大,广东一省的肉鹅出栏量已占到东北三省总和的70%左右,同时四川肉鹅的养殖数量也增长迅速,占到东北三省总和的50%左右。

上述10个主产省的肉鹅出栏量已经占到全国肉鹅出栏数量的90%,其中在2013年达到峰值,该10省出栏了全国近93%的商品肉鹅。近两年来有所下降,截止2016年。10个主产省的肉鹅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数量的89.89%,下降3个百分点。但是,整体上看我国肉鹅产业的空间集中程度依然很高。

通过上述对比,再将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吉林、辽宁、黑龙江、江西、湖南、四川10省作为鹅产业生产的主产省份并与剩余省份就鹅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做对比,得到主产大省省与主产普通省产值比例条形图,如图3。

2010~2011年间,辽宁省的鹅产值领先其他省份,且在2011年时产值占到全国鹅产业产值的31%; 自2012年开始至2016年,山东、四川、广东3省先后取得过第一位。其他主产省份差距不大,占比在9%~12%之间。

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鹅产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是在逐渐下降的,相反广东、山东、河南等省的鹅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同时,江苏省比重也在近几年略微下降; 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的产值占全国比重多数稳定在3%左右。

总体上看,除广东省外,其余各省份占全国鹅产业产值的比重在逐渐分散。2013年以前还有至少3个省份的全国占比能达到10%甚至20%,但在2013年以后,最多有1~2个省份能达到10%。直到2016年,除广东省鹅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接近30%以外,其余省份都低于10%。

2.3 肉鹅产业区划变动结果

全国产肉比具体指某省份鹅肉产量占当年全国鹅肉总产量的比重,可以衡量不同时期各个省份的肉鹅生产状况,具体将2010年和2016年各省的全国产肉比作为指标绘制到经济地图中(图4),全国产肉比越大,经济地图中区域颜色越深,代表该省份肉鹅产业越活跃。

图4 2010和2016年肉鹅产业生产空间分布变化

比较2010年和2016年肉鹅产业经济地图,不难发现,除广东省外,其余各省份的生产状况在逐渐分散。2010年我国肉鹅生产还处于局部区域集中、南北平衡的状态,以辽宁省为首的东北地区与以广东省为首的华南地区整体的生产水平基本相当。但在2016年这种南北的平衡被打破,仅广东一省的鹅肉生产量已经占到全国鹅肉总产量的30%以上,而此时辽宁省已不足全国产量的10%; 同时,局部区域分化的情况得到改善,在广东省所在的华南地区肉鹅生产遥遥领先的情况下,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区的肉鹅生产占全国比重都处于1%~10%之间,各地区水平渐渐拉近,竞争变得激烈。

肉鹅产业由早期的分散化养殖逐步走向集中化生产,呈一定规模的肉鹅养殖地区越来越集中到广东、四川等10个省份。但这10省之间养殖规模也存在较大差异,除广东省外,其余各省的肉鹅出栏占全国的比例逐年减少,进而形成了当前的以广东为核心的肉鹅养殖集中区。考虑到区域差异和市场变化的话,再结合产值角度来看,我国鹅产业的生产布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北向南的大规模转移,同时肉鹅生产在大区域上分散、小区域上集中的区划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3 肉鹅产业区划影响因素

影响肉鹅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有很多。水土资源、气候与自然灾害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鹅养殖的规模和产量,进而影响其布局,但是除自然因素外,还有许多影响力更强的非自然因素。与肉鸭产业相比,肉鹅产业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肉鹅品种更加繁多,拥有先天优势,导致肉鹅在产业区划上与肉鹅产业的高度集中化并不相同。影响肉鹅区划的主要因素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首位两端的关键环节上。

3.1 要素禀赋因素

(1)技术与资本投入。技术和资本的投入力度往往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 多年来,育种技术得到突破,鹅的品质得到优化,抗病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鹅产业的资本管理也逐渐科学化、规范化。资本的有力支撑使得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运作成为日常并得到广泛推广。从全国来看,受鹅养殖方式、出栏时间、天气等因素影响,南方地区的鹅肉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高于北方地区,成为南方地区鹅生产规模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肉鹅地方品种差异。品种决定了鹅的生长速度、体型大小、肉质口感、营养比例、鹅绒质量等诸多先天因素,而这些因素又直接影响鹅的生长周期、出栏率、饲料转换率、鹅绒产量等,最终在市场的调节下,有的品种被容纳,有的品种被淘汰。由于不同地区所养殖的肉鹅品种不尽相同,导致区域间肉鹅产业发展出现很大差异。比如,北方鹅的产蛋性能优于南方,南方以食用鹅肉为主。在地方品种的体型上,北方鹅小于南方鹅,这使得两地活鹅屠宰、鹅肉加工的工艺和成本上存在差异。南方多养殖灰鹅,而北方包括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以养白鹅为主,灰鹅体型较大,肉质鲜美,而白鹅产鹅绒,附加值高,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3.2 消费分层因素

鹅肉有许多消费替代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鸡肉和鸭肉。鸡肉在中国人的禽肉食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鹅肉短时间内难以撼动。鹅肉的口感与鸭肉相对接近,但鸭肉的价格普遍低于鹅肉,且鸭肉制品的加工也比鹅肉更加成熟,使得鹅肉在与鸭肉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下风。

不同地方人对鹅肉的食用具有不同的偏好,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的食用偏好高于全国其他地方,这也是鹅肉消费向华南地区集中的重要原因。消费的分层使得南方容量巨大的消费市场,不断拉动周边鹅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吸引着北方传统鹅养殖、加工企业的加入。消费市场的拉扯作用使得北方肉鹅出栏量多,产值却落后于南方。

3.3 产业链条延展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延展性发展的特点逐渐显现,即鹅产业发展重心向产业链首尾两段延展,这既是鹅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合理化体现,也是鹅产业链在空间布局的实质优化体现。我国鹅产业主要聚集在华南地区,主要是鹅产业链的延展充分利用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增长活跃区。由于目前鹅肉加工行业处于起步不久的薄弱发展期,要通过建立优势加工产业区来带动行业进步,并通过鹅服务业布局来实现各生产环节的衔接与融合。因此,鹅产业将以养殖集中区域为起点,沿着鹅交通线向优势加工区域转移。

3.4 品牌推动效应因素

当下信息传递极其迅速,拥有良好口碑的肉鹅产品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传向四面八方,拥有知名品牌的生产区域会吸引更多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驻足发展。独特的区域生产环境是形成肉鹅产品区域品牌的主要推动力,大部分肉鹅区域品牌都是依靠区域特色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地理上的光、土、水、气等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造就了区域鹅肉产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独特品质,进一步在鹅肉制品质量、味道上拉开差距,从而使消费者形成独特的区域产品印象,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对品牌的区域产品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肉鹅生产格局的变化。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该文基于产业区划理论,利用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的年度统计数据,对我国肉鹅产业区划的变动及其规律做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产业区划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肉鹅呈现出大区域上均匀分布、小地区上集中发展的区划特点,华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鹅肉消费市场;(2)由于消费的分层和市场的拉扯,肉鹅产业的生产重心在空间上由东北地区逐渐向华南、西南地区转移,尤其向市场容量更大的华南地区靠拢;(3)由于光、土、水、气等自然资源对肉鹅养殖的限制作用减弱,产业肉鹅产业拥有向技术与资本聚集区转移的态势,但肉鹅养殖量的扩大使得产品同质性加剧,产业发展受到阻碍,转而形成以产业链首尾两端环节为发展基础、以区域特色为发展风格的区域生产极,肉鹅产业布局的变动受市场作用的影响逐步加深。

结论表明,相关政策的制定只有更加注重产业技术的提升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关注政策调整带来的巨大影响,才能维持市场供求平衡,保障产业良好发展。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产业链首尾两端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U型曲线”说明,产业的丰厚利润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前端的优质品种培育、饲料研制,疫病疫苗开发与产业链末端的成品深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肉鹅养殖与鹅肉生产等中间环节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但现实状况是,经济效益巨大的产业链前端环节被国外企业把控,末端环节又被国内企业长期忽略,而效益低下的中间环节却人满为患,这必然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产业发展停滞,最终受苦的是肉鹅养殖户和消费者。肉鹅产业链前后诸多环节不仅隐含巨额利润,同样需求高新技术和深厚资本,对此养殖户无能为力,发展的重担肩负在企业身上。建议广大肉鹅企业在产业集聚的大环境下,挖掘自身实力,充分利用集聚区域成熟的配套体系和优势资源,肩负起产业链条首尾两端诸环节技术与工艺的研发、推广,以创新为动力,提升肉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2)深化消费导向作用,提升抗风险能力。首先可以通过调查来自不同消费地区的肉鹅消费者评价,跟踪观测消费者的使用后评论,掌握不同层级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反馈信息,把握当前阶段的肉鹅消费分层状况,帮助企业做好自身定位,进而提升品牌影响力。其次,瞄准部分消费者受替代品影响程度较小的对肉鹅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他们的独特需求,开辟新市场。最后,建立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渠道,形成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市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3)发挥品牌效应,带动展业发展。从其他产业发生空间集聚的经验来看,产业集聚往往伴随着品牌的崛起,要善于抓住机遇,树立品牌效应,带动产业转型。首先,要始终将产品质量放在生产的第一位,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绝后,是故质量系品牌的生命所在。其次,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肉鹅产品的过度同质已经致使产业发展出现危机,树立优质品牌要打破产品同质性,最好的办法是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地方标志,从而提升竞争力。再次,发挥售后服务的品牌支撑功能,恰到好处的售后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品牌形象,赢得良好口碑。

[1] 侯水生. 我国肉鹅产业发展应重视的问题与建议.水禽世界, 2014,(3): 6~9

[2] 刘雪芬, 王雅鹏.中国水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2): 142~145

[3] 闫建伟. 我国水禽产业布局优化与发展的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4] 冯伟, 蔡学斌,杨琴,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与产业集聚.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8): 97~102

[5] 李胜. 黑龙江省鹅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简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6): 25~26

[6] 陶红军, 陈体珠.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35(2): 59~66

[7] 王晓峰. 扬州市肉鹅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分析.水禽世界, 2016,(4): 6~7

[8] 张仲威. 农业区划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29(6): 46~48

[9] 郝鑫. 黑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效应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5

[10]李茜. 内蒙古通辽市牛产业链延伸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猜你喜欢
肉鹅鹅肉区划
肉鹅饲养管理及主要疾病防治
肉鹅饲料自制方法
南京东山老鹅
南充市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
肉鹅短期育肥的要点
社区治理如何密织服务网——成都安公社区划了“五条线”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均匀试验优化控制腌制鹅肉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鹅肉怎么吃才营养
鹅肉不是谁都能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