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医学与寒地睡眠医学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2018-01-30 18:23刘艳骄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寒区寒地障碍

刘艳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睡眠中心,北京,100053)

寒地医学在地球的寒冷地区得到重视,但在中国则刚刚起步。寒地睡眠医学是一门亟待研究的睡眠医学分支,研究寒地人群的睡眠与睡眠障碍,对于防治寒地常见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地处寒地地区的医疗机构应当联合起来,就寒地人群的特点开展与睡眠相关的学术研究,以提高我国寒地医学及寒地睡眠医学的研究水平,本文拟就寒地医学、寒地睡眠医学做一简单论述,以抛砖引玉,促进中国寒地医学及寒地睡眠医学的发展。

1 寒地、寒地医学、寒地睡眠医学的相关概念

1.1 寒地寒带地区(简称寒地) 寒带是天文上的高纬地带,在南北纬66°34′的纬线圈内。由于太阳光斜射,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其他地带少,气候终年寒冷,称为寒带。也指最冷月平均气温<-3.0 ℃,月平均气温>10 ℃的月份不超过4个月,河流、湖泊封冻期在100 d以上及50%以上的降水为固态降水的地区。中国寒区应该包括所有的多年冻土区、冰川区和绝大多数稳定性季节积雪区,寒区气候系统和植被覆盖应具有相对独立性,而气温是划分寒区最关键的指标。气温资料来自中国571个站点1961~1998年每日4次观测资料,空间插值采用月平均气温与站点地理位置和地面高程的多元回归方程,地图坐标为Alberts投影,空间分辨率为1 km×1 km。结果表明:用最冷月平均气温<-3.0 ℃、平均气温>10 ℃的月份不超过5个和年平均气温≤5 ℃等3项指标所划分的寒区,与中国多年冻土、冰川、稳定性季节积雪、气候区划和植被区划边界基本一致,最终划分中国寒区面积为417.4×104 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3.5%。

按照中国关于寒地的划分,我国的黑龙江省、内蒙古的北部、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属于寒地。黑龙江省具有研究寒地医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可以成为中国北极研究的实验基地。如果能够联合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地区的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协同研究,必将对我国防治寒区人群的睡眠障碍起到推进作用。

1.2 寒地医学 寒地医学,也称为寒带医学。在中国有这个名词,但没有具体的医学专著。只有《寒区军事医学》,它是研究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和精神心理变化,冻结性冷伤、非冻结性冷伤、突发性低温等情况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寒区卫勤保健和救治的内容。是一门亟待加强的环境医学学科。

1.3 寒地睡眠医学 寒地睡眠医学是研究基于寒地环境下,探索人类对寒地睡眠的生理、病理生理、寒地睡眠疾病防治规律的学科。

研究睡眠,往往忽略了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睡眠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寒地睡眠医学是由中国睡眠科学工作者于2016年10月首先由刘艳骄、王东岩、高和等人共同提出的。2016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提请黑龙江中医药王东岩教授,根据中国寒地的特点,研究寒地睡眠医学,使一些寒地人群的睡眠问题得到解决。

1.4 寒地睡眠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研究寒地睡眠医学必然要涉及到寒冷的自然环境和寒地人群的居住环境,研究这些环境对人们睡眠的影响,特别是寒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研究寒地环境下人们睡眠的生理状况,首先需要对寒地人群的睡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影响寒地人群夜间睡眠的相关因素,提出改变寒地人群夜间睡眠不良习惯的建议及对策,针对寒地人群的睡眠障碍提出治疗建议。

(2)研究寒地睡眠的养生方法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生活在寒地的人群大多数是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不论是中国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还是加拿大的爱斯基摩、北欧萨米人都具有抵抗寒冷而顽强生存的能力,也有很多保持夜间良好睡眠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研究寒地环境对常见睡眠疾病的影响 寒地人同样会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我们前期的初步调查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失眠、嗜睡、睡眠相关性偏头痛等均很常见,这些睡眠疾病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2 寒地人群的基本特征

2.1 寒地人群的体质特点 寒地人群的体质与温带人群有较高的耐寒能力,寒地人群大多是蒙古人种的黄种人,因纽特人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但是因纽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为主。

2.2 寒地人群的正常睡眠特征 寒地人群具有与非寒地人群共同的睡眠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寒地特别靠近北极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这些现象会让初到这里的人们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因而会出现节律紊乱。寒地人群的睡眠习惯,临床医学文献甚少。

3 寒地常见的睡眠障碍

根据我们2017年在内蒙古满洲里和根河的调查,寒地居民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有:

(1)失眠 寒地人群的失眠,主要与抑郁症、荨麻疹、咳嗽、哮喘,应用降血脂药物等有关。

(2)嗜睡 寒地室内相对保暖,在房间中瞌睡的比较多,也有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存在,可能与寒地流感疫苗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关系。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寒地人群冬季外出较少,活动较少,饮酒较多,体型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寒地人群中有与俄罗斯、蒙古国通婚的人群,体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4)偏头痛 寒地人群中偏头痛的患者很多见,几乎所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头痛,因为房间热,外面冷,温差大,血管收缩,头部容易感受风邪有一定的关系。

(5)发作性睡病 根据广安门医院的研究数据,近四年本部的53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26例来自寒区,占总就医患者的0.05%。

(6)候鸟人综合征 根据301医院的研究,寒地世居者到海南三亚居住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上升,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下降,这是由于人像候鸟一样交流居住后带来的反应。

4 寒地睡眠养生

4.1 寒地睡眠的环境 改善寒地人群的睡眠环境,是减少寒地睡眠障碍发生的重要措施。虽然,我国寒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比较适合寒地人群。但是,室内外过高的温度差,使人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在不同温度中的频繁转换,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同时,伴随冬季活动的减少,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几率也在增加。

4.2 寒地睡眠饮食养生 寒地人群以肉食为主食,高热量,脂肪蓄积多,体型改变较大,肥胖者居多,容易患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疾病等,需要注意从饮食上加以调整,要学习原住居民对饮食养生的经验,通过改善饮食,食物合理搭配,维持足够健康的能量供应。

4.3 寒地睡眠生活养生 长期居住在寒带地区的人群,具有适应自然,适应寒区睡眠生活养生的方法,要注意从民间健康人群的生活养生方法中汲取预防寒地睡眠障碍的智慧,更好地提高全民睡眠健康的素质。

4.4 寒地睡眠障碍的调理方法 寒地睡眠障碍从本质上与非寒地人群的睡眠障碍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此,使用中药或者西药要注意体质的差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制定预防寒地睡眠障碍的策略。

5 寒地医学及寒地睡眠医学展望

寒地医学在中国刚刚起步,以往的医学教育,往往只重视冻伤,而忽略睡眠因素,取得高效的睡眠质量,是预防寒地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寒地睡眠问题,应当重视军民融合,即要吸收寒地民间保持在寒冷状态下的睡眠养生经验,也要重视国内外、军内外对寒区流动人员的睡眠健康保障。我们期待着有关寒地睡眠医学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中医人应当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努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寒地医学。

[1]陈仁升,康尔泗,吴立宗,等.中国寒区分布探讨[J].冰川冻土,2005,(4):470.

[2]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7861215-8135310.html.

[3]圣才学习网.北极圈内独特的极地风光和土著民族风情(1)http://daoyou.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121222/5e3daed9-ec5f-45f1-8d03-55022c6d3b31.html.

猜你喜欢
寒区寒地障碍
堆肥废气余热回用对寒区好氧堆肥的影响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基于寒区背景下老龄群体冬季健身行为的体育干预机制研究
跟踪导练(四)2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