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论山

2018-01-30 20:16赵芝庆byZhaoZhiqing
宝藏 2018年4期
关键词:观山谓之敬畏

文/ 赵芝庆 by Zhao Zhiqing

景、境、静、净、敬。

观山、入山、悟山、无山、出山。

赏石始终于山,周而循环,起于“性”,得于“悟”,了于“醒”,知于“自然”。怎是一个“玩”字所得?

山水之美并非直观,其间道理,只有常思静悟,方知其所以然。勿乱,勿贪,莫落个玩山不得山,反被石头玩。

景•观山

观山则是观其景,使得心情愉悦,觉得可游可居。在于形,胜于势,论风水,讲环抱,看起伏,观层次,底平如切,水路分明,或大气稳重,或奇峰绝顶,或山中带池,或洞中有景。有甚者除形之外,更重于色与纹,有好的皮色和纹理更使得一方山石锦上添花。好的山形石能以小见大,能以山见水,一方好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此时看山是山。

境•入山

境,意境,境界。由古至今,文人墨客关于山水之大作举不胜举,然而不曾有人将山水画称之为风景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常以山水寄情,意在于境而不在于景,对于山水之意也各有不同,只因身在山中,意在境中,得之为"境界",此时看山不是山。

浅入景转眼不知秦汉

深如境回眸已是千年

静•悟山

静乃静悟,心静如止水,自然映高山。

山静似太古,

日长如小年。

此心初无住,

每与物皆禅。

灵台方寸之地藏大千,可观停云止水,神游天地之间,但无静悟,看山却不知山。

净•无山

净者净心,人到清净地,心至无尘间。无挂碍,迥脱根尘处,独坐寂寥心。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尘,根尘同源,缚脱无二,根尘清净,才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我两忘,山即是我,我即是山,看我不见我,观山不见山,一切即是即非。空有有空空即有,有无无有有还无。此时看山已无山。

敬•出山

敬,敬畏。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敬畏是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孔子曰∶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古人有云∶山为大地之父,水为大地之母。赏石论山,思良久而不敢妄言,山水之大美岂是我等俗子只语片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我们的痴狂不过是一厢情愿,石之本身并不在意得于何名,置于何处。石还是那方石,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在内心深处或神遊昆仑之上或安居于灵台之间。灵台即是心,心即是山,又何求无山。你我皆过客,何必贪?何苦恋?

如若只图名和利,劝君莫误一方山!

看千里江山能入画卷

品一方美石可笑文章

猜你喜欢
观山谓之敬畏
赏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轻奢至上,畅享独立定制的魅力 北京观山悦7.2.4全景声私人影院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观山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