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形成史略与管理变迁

2018-01-30 20:17李明波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成吉思汗陵园鄂尔多斯

李明波

1227年,蒙古民族的开创者成吉思汗逝世。按照习俗成吉思汗逝世后实施了秘葬,“因不能请出金身”大蒙古国的继任者建立白色宫帐祭祀他的英灵。忽必烈时期,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在建立元朝后将祖父的祭奠形式和规模扩大;并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册封专门管理祭祀事务的官员,编写祭文、祭词、祭歌,使祭祀仪式日趋规范,最终形成了“成吉思汗祭典”。历经近八百年的历史风云,这种祭祀仪式在蒙古高原上发展、演变、延续,游动式的毡帐也最终衍变为今天屹立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历史伟人成吉思汗的象征,是祭祀他英灵的圣神之地;它由成吉思汗八白宫发展而来。

成吉思汗祭祀——蒙古民族最高的祭祀形式,也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成吉思汗陵核心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成吉思汗陵存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因此,讲述成吉思汗陵的历史演进,文章首先从成吉思汗祭祀谈起。

成吉思汗祭祀的文化基础

成吉思汗时期萨满教是蒙古族人普遍信仰的宗教,成吉思汗笃信萨满教。成吉思汗祭祀所贯穿的是“灵魂”崇拜的观念,这与萨满教信仰一系列表现形式和符号内涵所契合,所以可以说原始的萨满文化是成吉思汗祭祀的文化基础。

萨满教属于自发宗教,是东北亚通古斯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信仰认为万物有灵、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其核心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成吉思汗逝世,其灵魂被全体蒙古族奉为“总神祗”供奉,这与中原汉地帝王“陵墓”祭奠有着根本区别。“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灵魂”祭祀地,历经八个世纪,只要灵魂象征物存在,人们就可以施祭、行祭,这是成吉思汗祭祀延续至今的最根本缘由。

成吉思汗陵的历史与变迁

大蒙古国时期建立成吉思汗灵宫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战役中去世;由于当时西夏还没有攻下,所以决定秘不发丧。在奉柩归葬途中,以免走漏风声,护柩士兵见人就杀。成吉思汗被秘葬,埋葬地点鲜为人知。按萨满教传统习俗,在成吉思汗谢世时他的两个儿子窝阔台和拖雷及其他将领将一绺白骆驼头顶上的绒毛放在成吉思汗嘴上,留下他神灵,与他的画像和部分遗物一同供奉在宫帐内,成为成吉思汗灵宫;这是成吉思汗陵的最初的形态。

1229年,遵照成吉思汗遗嘱,窝阔台即大汗位。据拉施特《史集》记载:窝阔台即位后第一道令便是按习俗为成吉思汗的英灵散发食物三天,并举行仪式祭祀成吉思汗的灵魂。从此,成吉思汗祭祀具有了政治意义,每位蒙古族的可汗即位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都要举行成吉思汗祭祀仪式,这也是萨满教文化的延续。

窝阔台可汗之后,在贵由可汗(1206—1248年)、蒙哥可汗(1208—1259年)时期,同样继续着成吉思汗的祭祀。

元朝时期创立成吉思汗八白宫

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元朝。当时,忽必烈是以武力打败阿里不哥之后以蒙古传统的政治制度“忽里勒台”的形式当选为大汗。之后,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急需运用一些蒙古本土的政治资源。成吉思汗祭祀正是这样一种政治资源,它使汗位继承者显得正统,并使其合法地履行汗权。因此,忽必烈将其祖父的祭祀形式和规模扩大,他于1264年(至元元年)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耳朵”,1266年(至元三年)由于受汉族儒家和佛教文化影响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并钦定太庙八室四季祭祀制度,祭奉祖宗;从此,成吉思汗白宫也就被称为“乃蛮查干斡耳朵”,即“八白宫”;成吉思汗祭祀也形成了一整套祭奠仪式。

北元时期(明朝)八白宫辗转各地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军进攻大都,元顺帝北逃,在大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迁往上都。至此中原大地进入明朝统治时期,元汗廷北退史称北元。

1370年,北元汗廷从上都退至漠北的哈剌和林,在上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迁往漠北。

1380年,明军占领、毁坏哈剌和林,在此处的祭灵白宫迁至哈剌和林以北的鄂尔浑一带。明军退兵后成吉思汗白宫等又迁回哈剌和林。据《史集》记载,十五世纪初,额勒锥特穆尔可汗派弟嘎玛拉去成吉思汗白宫所在的哈刺和林,那里有九个斡耳朵。

北元蒙古可汗从哈剌和林撤退后,率蒙古军队与明军征战三十年。在此期间,在漠北的成吉思汗白宫无固定地点,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也销声匿迹了。直到1410年,才终于有了成吉思汗白宫的文献记载。

随着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部落逐渐扩大,到十五世纪初,成为在蒙古诸部之中具有一定影响的群体,被称为“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部族于1460年(明天顺年问)开始进入宝日陶亥,1465年和1496年大量入駐宝日陶亥地区,成吉思汗漠北的奉祀之神和四大斡耳朵也随之逐渐迁至该地区,形成诸多白色宫帐。从而,宝日陶亥地区也被称之为“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部进驻宝日陶亥期间,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战乱一直不断,因而成吉思汗八白宫随守护者鄂尔多斯部族在河套地区移动。

16世纪末,蒙古地区盛行藏传佛教。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鄂尔多斯济农博硕克图在乌兰淖尔建成了鄂尔多斯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王爱召。博硕克图济农去世后在王爱召为他又建立了灵塔。博硕克图之子额磷臣于1627年(天聪元年)袭任鄂尔多斯济农,为了管理和祭祀方便,他将成吉思汗八白宫安放在其父亲灵塔所在的王爱召附近供奉。

1632年(天聪六年),北元末代可汗林丹被清朝重兵追击,率十万察哈尔部向青海退却途中,林丹汗路经鄂尔多斯,将左翼三万户之一察哈尔万户供奉的额希哈屯白宫、阿拉格苏勒德(花蠢)等祭祀圣物留在了鄂尔多斯。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去世后,部分察哈尔部民众将大蒙古国的查干苏勒德(九游白旗)带到鄂尔多斯。

从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旗徽等奉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endprint

清朝时期八白宫安奉于伊金霍洛

林丹汗去世后,1635年(天聪九年),林丹汗的两位夫人和儿子额哲洪果尔归顺满清。其后,鄂尔多斯万户济农额磷臣也随之归顺满清。蒙古诸部归顺清朝以后,满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族人民的控制,实行分封旗制,减弱原部族势力,消除部落可能要统一行动的隐患。在各旗之间划定界线,各旗的人只能在本旗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1649年(顺治六年),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新的盟旗制度,划分鄂尔多斯万户为六旗。六旗组成一盟,盟的名称定为“伊克昭盟”。额磷臣为伊克昭盟首任盟长,并保留鄂尔多斯济农职位,继续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事务。作为鄂尔多斯济农的额磷臣,为了便于对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管理和祭祀,就将八白宫由黄河南岸的王爱召迁往额磷臣的封地一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并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奉祀之神,安奉在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伊金霍洛”。

成吉思汗八白宫进驻伊金霍洛之后,清廷统治者称八白宫为成吉思汗陵寝。从此之后,外界知道鄂尔多斯有成吉思汗陵寝。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相继有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士到伊金霍洛考察,向世界介绍成吉思汗陵。从此,在国内外,对成吉思汗八白宫普遍称呼为“成吉思汗陵”。

民国时期成吉思汗陵西迁

民国时期,成吉思汗陵为国民党政府管辖。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为粉碎日本侵略者及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企图迁走成吉思汗陵的阴谋,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国民党政府经过周密策划,将成吉思汗陵西迁。

成吉思汗陵寝于1938年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供奉在兴隆山东山大佛殿。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再次迁至青海省塔尔寺。这次成吉思汗陵寝的迁移,历史上称为“成陵西迁”。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吉思汗陵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要求将成吉思汗陵寝迁回伊金霍洛。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成吉思汗陵从塔尔寺迁回郡王旗的请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迎灵代表团,专程前往塔尔寺迎接。同年4月7日,在迎灵代表团的护送下,成吉思汗陵寝迁回了伊金霍洛。

成吉思汗陵寝重返故地后,国家拨转款由当时的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奠基动工兴建新殿。1956年5月15日新殿落成时,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地的奉祀之神全部集中于新殿中供奉。至此,成吉思汗陵寝从游动式的宫帐转变为固定的祭祀陵园。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成吉思汗陵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对成吉思汗陵园的保护和管理都十分重视,共投入专款对陵园进行复建和维修。

1982年,成吉思汗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成吉思汗陵园对外开放;1991年,成吉思汗陵园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2000年底,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成吉思汗陵旅游区;2001年,成吉思汗陵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包括成吉思汗陵园在内的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成吉思汗陵管理变迁概述

供奉成吉思汗的白宫从建立那天开始就有专职的守护、祭祀人员。随着奉祀之神的不断增加,负责守护、祭祀的专职人员也不断增多,逐步形成了蒙古民族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组织,一直发展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前守灵人的管理体制

鄂尔多斯部,是因职业原因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在历史上其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组织,专负护陵之责。鄂尔多斯部的最高长官为济农。达尔扈特是鄂尔多斯部的一部分,历史以来成吉思汗陵寝及圣物的具体管理、祭祀事务,都是由达尔扈特完成。

济农,即“吉囊”是“晋王”的音译,为官员称号。

1292年,忽必烈封其孙甘麻剌为晋王,专管漠北原八白室的祭祀事宜。后来由于蒙语转音的关系,晋王被叫成吉囊,后又被称为济农。总之,元朝时期“济农”为主持成吉思汗祭祀礼仪的大臣。

明朝时期北元汗廷继续存在,这期间济农为可汗下面以主持朝政大事为主、兼管祭祀工作的官員。1512年(正德七年),巴图孟克达延汗将蒙古各部重新划分六个万户后,济农为三万户的万户长官。鄂尔多斯万户兼济农,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守护者达尔扈特事务。

清朝时期,于1649年(顺治六年)实行盟旗札萨克制度以后,只是在鄂尔多斯留下济农这一称号。但从此,济农不再是军政官员称号,而只是专门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达尔扈特部落的官员称号。清朝时期,清政府理藩院直接管理济农;鄂尔多斯济农多由伊克昭盟盟长兼任,有时也有旗札萨克兼任。

达尔扈特,这一名称启用于忽必烈时期,意为“担负神圣使命的人”;从建立之初他们就“不服兵役,不纳税赋”专职守护、祭祀奉祀之神。

元朝忽必烈时期,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管理,已走向机构化、制度化。约1696年(具体年代无从考证),重新组成五百户达尔扈特后,达尔扈特的管理机构为:六个艾玛格下属十八个贺希格的形式。到十九世纪末,又完善为:达尔扈特艾玛格(特区)下属六个哈然,每个哈然所属三个贺希格的形式。达尔扈特艾玛格直接受济农和盟长的管理。

民国时期,仍延用了达尔扈特原有的管理体制、济农官衔,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管理机构的发展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达尔扈特艾玛格基本保持原有的管理体制,但从行政区域角度,改为达尔扈特区,仍由伊克昭盟自治政府政务委员会主任鄂其尔呼雅克图(原兼济农)管理。

1956年5月,成吉思汗新陵园建成以后,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

成吉思汗陵寝重建后的守陵人

1956年5月,重建后的陵园落成,将成吉思汗八白宫、苏勒德以及分布在鄂尔多斯各地的成吉思汗圣物集中在新陵供奉。当时,伊克昭盟政府考虑到守护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达尔扈特各方面情况,选派八名代表,组成成吉思汗陵管理小组,进驻成吉思汗陵,担负平时的守护、祭祀任务。

守护成吉思汗陵的8名工作人员,享受粮食和薪金定额补贴,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7年开始又重新配备了守陵人员。

成吉思汗陵园管理机构

1982年1月16日,伊克昭盟决定成立“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文物保护管理所”,科级建制。成吉思汗陵文物保护管理所的任务是:对成吉思汗陵进行保护管理和维修建设,接待组织祭奠活动,接待来宾参观、旅游。并规定,大型祭祀活动由伊金霍洛旗政府和伊克昭盟有关直属部门共同组织;一般年份的祭祀活动,包括每年3月21日的祭祀活动由伊金霍洛旗政府组织,平时群众性的祭奠活动由成吉思汗陵文物保护管理所组织。

1989年2月12日,伊克昭盟盟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成吉思汗研究所”,所址设在成吉思汗陵园。1991年5月1日,伊克昭盟决定成立“成吉思汗陵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局”,副处级建制,为伊克昭盟行政公署的事业局。1998年4月,改名为“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2000年初,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决定筹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2000年12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予以批准。2001年3月15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出批复同意设立管委会。2001年11月,随着伊克昭盟撤盟建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更名为“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2004年8月30日,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决定,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与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合署办公。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吉思汗陵园鄂尔多斯
赞少先队员清明祭扫革命先烈墓
神灯
扣子里的智慧
陵园绿化配置与维护探析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危机”鄂尔多斯
用开放促发展
人人创业方能天天向上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