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霓虹后的第一缕阳光

2018-01-30 15:53张正
音乐爱好者 2018年1期
关键词:巴蒂器乐乐章

张正

十九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器乐音乐的发展可谓是陷入了“黑夜”,直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钢琴家的出现,如阳光般照耀进意大利的音乐生活,重新唤醒观众们对器乐音乐的热情……

在经过了近三百年的发展后,歌剧成为了十九世纪意大利音乐创作中最为闪耀的部分。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大师多产的歌剧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伟大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于1840年去世后,器乐音乐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似乎走向了停滞。横亘于亚平宁半岛北部的阿尔比斯山,似乎阻挡了意大利音乐家们的视线与创造力。在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巨人”的作品逐渐被德国、法国、英国人所熟知的时候,沉醉于歌剧的意大利人,却只能通过弦乐四重奏或钢琴重奏来了解那些“被简化了的”交响曲。在这片曾经诞生过托雷利、维瓦尔第、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等伟大作曲家的土地上,器乐音乐的发展可谓是陷入了“黑夜”。这样的“黑夜”持续了近三十年之久,直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钢琴家的出现,如阳光般照耀进十九世纪的意大利音乐生活,重新唤醒观众们对器乐音乐的热情,他便是乔瓦尼·斯甘巴蒂(Giovanni Sgambati,1841-1914)。

乔瓦尼·斯甘巴蒂生于罗马,其一生致力于意大利器乐作品的复兴。这一理想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他亦师亦友的李斯特。斯甘巴蒂早年曾受李斯特的邀请移居德国,在那里,他见识到了管弦乐队非同以往的力量与音效,了解到了器乐音乐更加丰富的作曲技术与演奏技巧,同时也结识了当时最杰出的音乐家——瓦格纳。瓦格纳对斯甘巴蒂的评价极高,甚至亲自将斯甘巴蒂的作品推荐给当时著名的音乐出版商,并评价他是“一位真正的独创的天才,他的作品是我所期望的成功的作品”。不过,虽然斯甘巴蒂的音乐受到了瓦格纳的赞美与指点,但他本人并未依照瓦格纳的意愿创作歌剧,而是创作了两部交响曲、大量的室内乐以及少量安魂曲和弥撒。这些作品在形式与技术上完全遵照德国音乐传统,但在旋律与音色上却依然带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

本期NAXOS发布的专辑收录了两首斯甘巴蒂的作品:《科拉·迪·里恩佐序曲》和《第一交响曲》。《科拉·迪·里恩佐序曲》属于斯甘巴蒂的早期作品,从中可以找到李斯特、舒曼和瓦格纳的影子。它是为一部同名戏剧诗而作的,戏剧诗讲述了一位致力于罗马复兴的意大利政治家的经历,瓦格纳也曾创作过同一题材的歌剧。斯甘巴蒂的这部作品从未出版,也没有过演出的记录,而早已遗失多年的曲谱最近才在罗马的卡萨纳特图书馆被找到。乐曲开始于凝重而庄严的弦乐,随后铜管、木管相继进入,其中铜管使用了李斯特惯用的碎片化的音型,木管则吹奏出了短促的三连音。这一庄重的旋律与节奏(行板)在作品中多次回响,似乎是为了强调、预见或描述戏剧本身的某一特定时刻。乐曲时长超过十八分钟,而构成如此宏大篇章的每一部分却是由极小的动机或细胞发展而来。这些动机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动机起始于弦乐拉奏的旋律,紧接着出现管乐,且逐渐超越弦乐声部;第二类动机由竖琴引入,之后是结构工整、音色庄严堂皇的乐队齐奏。最终乐曲回到开始时凝重而庄严的旋律,随后音响逐渐被一层层剥离,只剩下弦乐与竖琴的轻吟。

《第一交响曲》是斯甘巴蒂成熟时期的作品,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将意大利旋律风格与德国传统的作曲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凭借这部作品,斯甘巴蒂赢得了当时意大利音乐界的认可与赞美。意大利指挥家朱塞佩·马尔图齐(Giuseppe Martucci)和托斯卡尼尼分别在1888年和1899年指挥了这部作品,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乐曲共有五个乐章,分别是:不太快的快板、忧郁的行板、谐谑曲、塞雷纳塔(Serenata)和火热的快板。第一乐章虽为奏鸣曲式,但作曲家使用了与《科拉·迪·里恩佐序曲》类似的作曲技法,即使用各种不同的富有动力的动机,并在乐章中各个部分进行不同的发展变奏,因此很难找到其主部主题。乐曲开始于由小提琴演奏的持续不断且富有动力的双音,在短暂的引子之后,由单簧管和中提琴齐奏的半音进行构成了第一个动机;第二个动机是由长笛与双簧管齐奏的D大调琶音;第三个动机是由巴松、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较为宽广的旋律。三个动机在乐曲的各处以不同的发展方式反复出现。在以上三个动机陈述完成后,乐曲情绪逐渐走向热烈,但随后在低语般的大提琴演奏中进入了下一个段落。这样的处理似乎使音乐缺少了发展,但这也正是作曲家所追求的。各个并列的动机在不同的乐器上演奏,旋律和节奏有所發展,如同万花筒般旋转变换,但又不会彻底改变。这样的手法不禁使人联想到了李斯特的“主题变形”。

《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带有意大利旋律风格,但其技术之严谨显然是承袭于德国的。作品的配器既不缺乏宏大庄严,也不缺少灵动与优雅。音乐开始于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低沉的伴奏,之后双簧管吹奏了旋律,并被长笛转述。乐曲中部情绪转向生动与自由,低吼的大提琴变为了清唱的竖琴。在短暂的中部之后,音乐加快步伐,紧张度逐步增加,进而回到了对本乐章第一部分的重复。

乐曲的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它将斯甘巴蒂出众的配器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胆怯却不可阻挡的主题、优美如歌般的弦乐、温暖而辉煌的旋律……一些极赋色彩性的音乐语言都被作曲家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乐章最终在快速而热烈的齐奏中结束。终乐章为回旋曲式,主题情绪热烈,且不断通过精心的设计而产生变化,萦绕在如诗篇般优美的插部周围。

专辑中收录的这两部作品均是乔瓦尼·斯甘巴蒂的代表之作,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器乐作品的代表之作。意大利曾登上过欧洲音乐的先锋地位,然而歌剧的光芒太过耀眼,导致那时的音乐家与欣赏者们忽视了器乐音乐的发展。作为第一位在意大利指挥首演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和李斯特《但丁交响曲》等大型管弦乐作品的音乐家,斯甘巴蒂在复兴意大利器乐音乐这一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这位带领意大利器乐音乐走向“新生”的乔瓦尼·斯甘巴蒂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蒂器乐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丽娜·柏·巴蒂:服务大众的朴素建筑
“小老外”巴蒂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寻找正宗的“不列颠”咖喱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